关于发布《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的通知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关于发布《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的通知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破波带处沿岸线方向应布置三个及以上测波点,测量破碎波波高;在工程建筑物附近,如口门、航道、堤后波影区或港内应布置测波点; (3)控制点处原始波要素应取试验水位条件下,未放置工程建筑物模型时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三次测量的允许偏差为±5%;

(4)各控制点的波高平均值与模型试验要求的波高值间的允许偏差为±5%。 6.5.2 应进行破波带位置的验证,破波带位置应与原型基本一致。 6.5.3 当进行沿岸流流速的验证时,模型与原型允许偏差为±10%。 6.5.4 各测点波碎波波高和破波角的验证值与原型允许偏差为±10%。 6.5.5 应在模型中进行岸滩剖面验证试验,进一步调整确定模型波浪要素比尺或模型沙,使之满足岸滩形态相似。

6.5.6 在岸滩形态基本相似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加沙量和加沙分布,在上游加沙点和下游集沙点之间达到岸滩形态基本稳定,且加沙量接近于集沙量的情况下,测定模型中的沿岸输沙量。

6.5.7 应根据输沙量比尺,计算确定冲淤时间比尺。

条文说明

6.5.1~6.5.6 模型验证应注意下列问题:

(1)当试验波型为规则波时,采集的波数不能小于10个。不规则波时,采集的波数应多于100个,并给出实测波要素的特征值,一般以H1/3大波作为考核统计波高。数据采集的时间间隔Δt一般取(1/10~1/20)为平均周期)。 ( (2)破碎波高和破波角的模拟,是岸滩剖面形状和沿岸输沙量、输沙分布模拟的技术关键。在模型验证试验中除了注意模拟破碎波高、破波角外,还应注意破碎水深及破碎点位置的相似。

(3)在动床模型中,用初选的代表波要素进行验证试验,目的是在岸滩相似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确定波要素比尺及模型沙。试验中应注意模型沙加沙量和加沙分布调整同步进行。

6.6 方案试验

6.6.1 方案试验应分别测取下列各项资料:

29

(1)各方案在代表波作用下,不同年限的冲淤地形;

(2)港池、航道、堤坝等关键工程部位不同冲淤年限对应的冲淤量、冲淤强度;

(3)各方案风暴冲淤变化地形,以及各关键部位的骤淤(冲)量和骤淤(冲)强度。

6.6.2 应通过资料分析,检验各方案的合理性和技术上的可行性,确定试验方案并进行试验。

6.6.3 各方案试验应重复两次或两次以上,每次试验结果的允许偏差为±20%。

条文说明

6.6.1~6.6.4 方案试验中应注意下列各点:

(1)完全复演验证试验中的原始控制波浪要素,以及输沙率率定的加沙量和加沙分布;

(2)在试验开始,先用较小的波浪作用,使模型沙密实后,再逐渐加大到所要求的波浪。经加沙且状态稳定后,再计算冲淤时间,测取试验大纲所规定的各项资料。为再现试验过程,主要组次应摄影、录像;

(3)为消除偶然性和随机性进行的重复试验,地形应恢复到原始状态,在起始条件相一致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6.7 试验成果分析

6.7.1 应通过对所有试验资料的系统分析,得出各方案相应成果。包括不同年限冲淤地形图,港池、航道、堤坝等关键工程部位不同年限对应的冲淤量、冲淤强度以及冲淤变化趋势曲线图,风暴骤淤(冲)量和骤淤(冲)强度。

6.7.2 应指明各工程方案的特点,从地形冲淤变化和波浪场分布等方面对各方案进行综合比较,提出优化方案。

7.1 基本资料

7.1.1 船闸模型制作资料应包括船闸平面布置图、纵剖面图、横断面图、细部大样图、上、下游引航道地形图。

7.1.2 水位资料应包括潮位和内河水位变化,双向水位差组合,河侧与海侧最高、正常、最低的通航水位。

7.1.3 含盐度资料应包括海侧和河侧水质中的含盐度及其变化。

7.1.4 船舶资料应包括船舶吨位、船舶型线图、船舶排列组合及型式。 7.1.5 船闸输水系统设计的水力计算及分析资料。

30

7.2 模型设计

7.2.1 模型为正态模型,比尺不宜大于25。

7.2.2 模型应满足几何相似、水流运动相似、动力相似和盐度相似。各项比尺应由下列各式确定:

平面比尺 (7.2.2-1)

垂直比尺 (7.2.2-2)

流速比尺 (7.2.2-3)

流量比尺 (7.2.2-4)

时间比尺 (7.2.2-5)

力的比尺 (7.2.2-6)

力矩比尺 (7.2.2-7)

重量比尺 (7.2.2-8)

糙率比尺 (7.2.2-9)

盐度比尺 λs=1 (7.2.2-10)

7.2.3 模型比尺除应满足相似条件外,应根据试验要求、试验场地、供水能力、试验时间等条件确定。

7.2.4 模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模型水流处于阻力平方区;

31

(2)水流异重流雷诺数应大于13103; (3)廊道出水孔段水流雷诺数应大于53104。

7.2.5 船闸模型应包括上、下游引航道,其长度应大于最大设计船舶(队)长度的3倍。

7.2.6 船闸模型上、下游平水槽折线型长度,应由平水槽溢流厚度和船闸灌(泄)水过程中最大瞬时流量、按薄壁堰流公式计算确定。

7.2.7 船闸模型总体布置图应包括船闸、量水系统和仪器操纵系统。

条文说明

7.2.4 为模型设计的限制条件,其一,因原型水流为充分紊流,雷诺数的绝对值很大,而模型的雷诺数较小,为了达到模型水流运动与原型相似,即要求模型与原型两者的能线比降与水面比降的比值相等,应控制模型水流在阻力平方区内;其二,廊道出水孔段支孔出流,因受模型缩尺的影响,要求雷诺数应大于53104,这样可忽略水体粘滞性对出水孔口阻力系数的影响。

7.2.5 为入海船闸上下游引航道的长度,主要考虑需观测异重流盐水楔入侵闸室时的运动形态,即当盐水楔从上闸首运动到下闸首,再从下闸首返回到上闸首时,它的运动距离相当于盐水楔运动到端部后,尚未返回到闸首时的长度。

7.3 模型制作与安装

7.3.1 应绘制船闸输水系统结构物模型详图、测点布置图,并应提出模型加工及安装要求。

7.3.2 模型可用塑料、玻璃、有机玻璃、混凝土、木材等材料制作。

7.3.3 船闸输水廊道关键部位,宜采用便于观察的有机玻璃或玻璃等透明材料制作。

7.3.4 船闸结构部件加工尺度允许偏差为±0.5mm;船闸模型高程允许偏差为±0.5mm;船闸轴线平面位置允许偏差为±0.1°;引航道地形高程允许偏差为±1.0mm。

7.3.5 船闸模型应避免漏水。

7.3.6 船模外形轮廓制作应符合型线要求。

7.4 模型设备和量测仪器

7.4.1 船闸模型试验用水由循环供水系统供给。当试验水质为咸水时,泵房抽水设备应有耐腐蚀性能,平水塔的平水槽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管路系统应选择聚氯乙烯管等。

3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