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家梁新井设计毕业论文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同家梁新井设计毕业论文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7、二迭系上统上石盒子组K10以上砂岩裂隙含水层组,K10砂岩以上共有4层中粗砂岩,厚度由下而上分别为8.44 米、2.43米、6.50米、2.65米,裂隙不发育,消耗量为0.01—0.02 m3/时。

8、第四系冲洪积孔隙含水层

局部分布,以砂砾石为主,层厚0—10米,一般5米,含水性较差,并随季节和降水的变化而变化。 1.1.3 气象条件

本区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干燥气候,多北风,受季风影响,冬季长而寒冷,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而炎热,秋季凉爽。年平均气温8.6℃,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2.5℃,极端气温-30.2℃;6月份最热,平均气温16.7℃,极端气温37.5℃;雨季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降水量607.7mm,年平均蒸发量1873.1mm,年蒸发量为降水量的3倍,霜冻期为十月上旬至次年三月底,年无霜期197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610mm。 1.1.4 地震条件

1949年以后,直到1989年发生大同县--阳高县地震为止,除1952年10月8日22时24分在崞县(北纬39.0°,东经112.7°)发生过5.5级地震(震中烈度八度)之外,大同及周围地区地震以众多的小震形式出现,绝大多数为无感地震,没有造成什么破坏。此后,1996年3月26日2时02分43.7秒,大阳地震区又发生5.8级地震(为大阳地震晚期强余震508次,其中3级以上7次,最大一次余震为4.9级,大同日报1991年3月27日)。 1.1.5 矿区供电

矿区电源一趟引自35kV变电站,另一趟引自大同二电场110kv变电所。

1.2 井田地质特征

1.2.1 井田地形及勘探程度

井田位于太岳山系霍山东麓南段,地形复杂,山岭起伏,沟谷纵限。沟谷多为―V‖字型,区内基岩裸露,多植被覆盖,黄土零星分布于梁峁山垣地带,纵观全井田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其最高点位于井田北部边界附近的关山圪塔,海拔1389.0米,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南部的沟谷,海拨1157.0米,相对高差232米,属中低山区。 1.2.2 井田煤系地层

井田属基岩裸露区,二迭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一段、二段地表出露广泛,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山梁及沟谷中。现依据地表填图及钻探钻孔揭露情况,井田内地层由老至新、由下而上详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

井田内未出露,岩性为灰—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组成,其顶部为浅黄褐色或浅灰色石灰岩,局部发育小溶洞,其下部白云质灰岩含大量石膏。本组

5

为一套正常浅海碳酸盐岩相的广海陆棚沉积物,据区域资料,本组厚267米左右。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井田内未出露,位于奥陶系侵蚀基准面上,为一滨海平原型淡化泻湖、滨海湖泊等海陆交互相的沉积建造。其岩性组合下部为灰—灰白色铝土质泥质、泥岩及砂质泥岩,底部为灰色铁铝岩及呈窝状或薄层状的褐黄色黄铁矿 及其结核;上部为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细砂岩,其顶部发育一层相当于―畔沟灰岩‖层位的深灰色厚层状含方解石脉及燧石条带的石灰岩。本组地层厚度13.2—25.3米,平均20.41米,与下伏上马家沟组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建造。主要岩性为砂岩、砂质泥岩、泥岩、铝土质泥岩、煤、泥灰岩及石灰岩等组成的多次海浸、海退韵律建造,其中K2、K3、K4三层石灰岩在全区稳定发育。按其岩性组合特征,可将本组划分为下列三段。

第一段(C3t1):从太原组底砂岩(K1)至K2灰岩之底,其岩性主要为一套灰色长石英砂岩、灰黑色泥岩、铝质泥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及煤组成,发育11下号、11号、10号、9号等煤层,其中,10号为大部可采煤层,其余为不可采煤层。本段厚度32.0—59.4米,平均46.80米。

第二段(C3t2):由K2石灰岩底至K4石灰岩顶。其岩性以两层含燧石条带及腕足类化石的石灰岩及泥岩、砂岩和煤组成,K2石灰岩局夹海相泥岩,发育有7、8号不可采煤层。本段厚度29.2—36.6米,平均 32.92米。

第三段(C3t3):由K4顶至太原组顶部,岩性主要由深灰色石灰岩、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煤层组成,下部为一套泥岩—煤的沉积组合;中部为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煤的组合;上部为一套泥岩—砂质泥岩—泥岩的沉积组合。沉积有4上、4、6及6下号不可采煤层。本段厚度31.2—52.8米,平均50.4米。

本区太原组是在本溪组之上厚度较大的一套含煤地层沉积,其共厚度平均为130.12米,最大为137.23米,最小为108.72米,与下伏本溪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4、二迭系下统山西组(PlS)

井田未出露。为一套陆相含煤建造。主要由灰—深灰色中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3—4层煤组成。含01号、l号、2号 、3号等煤层。其中1、2号煤层为全井田发育、基本全井田可采之稳定煤层,其余为不可采煤层。其底部发育一层含有菱铁质结核的细粒砂岩(K7),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本组厚度29.87—44.15米,平均38.53米。

5、二迭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为一套陆相河流碎屑岩建造。主要由黄绿色—灰白色中细砂岩、砂质泥 岩及泥岩等组成。其底部以一层灰白色厚层状的中细粒砂岩(K8)为底,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本组地层下部尚有灰黑色泥岩、煤线,而其上部出现紫红色含鲕粒的铝质泥岩或砂质泥岩,表明该区气候由湿润渐转为炎热干早,成煤期逐渐结束。本组厚度86.52—106.98米,平均98.7左右。

6

6、二迭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1S)

本组地层区内广泛分布,主要为一套黄绿色的砂岩、砂质泥岩及紫红色泥岩、铝土泥岩迭次出现、互为夹层的广阔湖盆河流相沉积。按其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三段,详述如下: 第一段(P2S1):有黄绿、浅黄色夹紫红色中—厚层状泥岩、铝土泥岩、砂质泥岩和黄绿色中—厚层状细—中—粗粒砂岩及粉砂岩组成。其底层以一层厚约9.28米左右的黄绿色中粗粒砂岩(K10)与下伏的下石盒子组分界,二者连续沉积,下部主要以黄绿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上部以黄绿色砂质泥岩、砂岩互层组成,夹有灰色泥岩及薄层紫红色泥岩,本段厚度160—190米,平均170米左右。

第二段(P2S2):本段下部为紫红色、黄绿色泥岩、砂质泥岩与黄绿色细砂岩互层;底部一层厚20米左右,呈灰—灰白色、黄绿色中粗粒硬砂岩(K11)与第一段分界,该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局部含有石英砂砾,泥质、钙质胶结,具交错层理,全区稳定发育;上部以黄绿色、紫红色泥岩为主,局部夹有砂质泥岩条带,本段泥岩破碎风化强烈,呈碎小片状,地貌呈丘状,与抗风化能力强的砂岩互层相邻,形成了凹凸相问的地貌特征。本段厚度70—110米,平均95米左右。

第三段(P2S3):本段岩性以紫红、黄绿色泥岩为主,水平层理发育。底部为一层黄绿色、灰绿色中厚层状中—细粒硬砂岩与下伏第二段分界,该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岩屑次之,含少量白云母碎片,厚度变化大,一般厚为5—10米;下部以紫红色泥岩与黄绿色砂岩互层为主,夹有薄层黄绿色泥岩;上部以黄绿色、灰绿色泥岩及砂岩互层为主,夹有薄层状紫红色泥岩,本段厚度80—120米,平均105米左右。

本组地层在井田内大面积遭受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因而大面积出露,本组地层的第一段(P2S1)、第二段(P2S2)。本组从岩性上看,每一段均以一层厚层状中粗—中细粒硬砂岩为底。而总的岩石组成特征比较近似,以砂岩与泥岩或砂质泥岩为主;从颜色上看,本组地层为一套杂色岩层,下部以紫红色、黄绿色、灰绿色岩层互层产生,向上紫红色岩层增加,黄绿色、灰绿色岩层相对减少,其沉积环境为经过下石盒子组沉积后的又一陆相沉积,河湖相砂岩沉积相当发育,沼泽相沉积由下往上渐少或消失,在地理、气候环境可由

本组的沉积特征归纳为:炎热而干燥气候条件 下,地势平坦,河流纵横的冲积平原环境。

7

综合柱状图 图1-2-1

地 层 单 位界系第四系Q统组厚 度(m)柱状最大平最小均1:500标煤志层层编及号岩 性 描 述备注新生界KZ全新统Q4中上更新统Q2+30-25.0015.00为现代河床冲积形成砾石,卵石及泥砂等。0-105.5018.000-15.005.00由浅黄色亚砂土,亚粘土组成,底部夹砂砾石层。垂直裂隙发育。紫红色粘土、亚粘土为主,局部夹砾石层。上新上第三系N统N2古上统上石盒子组37.00-45.0041.00二P2P2S下石盒下部为黄绿色砂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及红色泥岩;上部为紫色、深红色、蓝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夹浅薄色长石砂岩,井田内赋存厚度最大310.00m。叠上子组P1X系1.01-1.851.400.0-1.050.255.63-9.768.100.0-0.220.206.75-9.908.650.15-0.400.351.24-2.851.610.24-0.850.5212.40-28.421.570.24-0.850.522.10-3.252.653.45-13.656.980.1-1.00.711.8-2.21.927.2-11.019.230.25-0.800.492.50-4.403.602.80-7.105.3712.07-15.2813.582.87-7.035.460.25-0.450.361.11-2.641.710.20-0.700.564.48-7.556.080-0.30.2112.58-17.5514.281.15-1.701.358.49-12.72102.27-3.403.007上125.20-150.00140.28由灰灰绿色砂岩、泥岩、粉砂岩组成,地步含没线,上部为灰绿色中厚层砂岩夹砂质泥岩及杂色泥岩。12上山22西生统组42.00-85.0061.00345主要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煤组成,含1、2、号煤,其余均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PP1P1S太上石原统炭组58.26-93.0073.70789108.80-13.5010.003.70-4.644.002.10-4.203.360-1.070.4712由灰白色砂岩、灰色泥岩、石灰岩及煤组成,含K2、K3、K4三层石灰岩及7上、7、8、9、10、11、12号煤层,其中10、11号煤层为井田内稳定全区可采煤层,其余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11界系C3中C3t本溪6.25-12.009.5517.25-26.5721.91统组C2b上部由灰色、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铝土泥岩及石灰岩组成,下部由粘土岩、铁铝岩组成。CC2奥中陶统系峰峰组P2OO2O2f灰色厚层状,石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下部夹脉状石膏层,裂隙发育,质硬,性脆。7、第四系

(1)中更新统离石组(Q2)厚0—30米,一般10米左右,为浅黄色—浅棕色亚砂土、亚粘土及砂质粘土,以粘土为主,中下底含接合层,不整合于下部较老地层之上,主要分布于梁峁山垣地带。

(2)全新统(Q4)厚0—10米,一般5米,系近代冲(洪)积层,分布于小沟谷中,多以灰岩、砂岩之砾及卵石、砂粒组成,常混杂泥质,分选差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