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包 容 需 要 主动与他人交往、积希望别人接纳自己 极参与社会生活 控制他人、运用权喜欢被人领导,跟随势 他人 对他人和善、友爱、对他人冷淡、负性情同情 绪,期待对自己亲密 支 配 需 要 情 感 需 要 2、交换理论: (1)霍曼斯报偿理论:一个人与他人交往时,既想付出最少的代价,同时又想尽力获得最多的报酬,根据该理论,在交往中,得到对方奖励时,就会引起人们愉悦的情感体验,增强彼此之间的喜欢度

(2)代价和报酬的关系理论:在人与他人交往时,给予是代价,得到的是报酬,人们会在交往中最大限度地扩大利润 。在人际交往模式中,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报酬与付出的代价比个人的人格特质更为重要 (对称获利的人际关系,对称吃亏的人际关系,双方代价与报酬不对称的人际关系 )

3、公平理论

易斯特. 哈特菲尔德认为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是以交往中双方的报酬和代价之比的大小来衡量的: 自己的报酬/自己的付出=对方的报酬/对方的付出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及心理学依据 p215-p218

人际吸引:指人与人之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 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相似性与熟悉性

1、相似性

人们通常喜欢与自己有相同观点、态度和特质的人产生好感,相似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态度相似性可以预测人际吸引力,但却存在性别差异 可以用对称理论与进化理论来解释相似性与人际吸引之间的关联 2、熟悉性

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某种对象的喜欢

在对熟悉性的研究中,人们常常用交往频率和曝光频率来控制熟悉程度

3、相似性VS熟悉性

相似性比熟悉性更能促进人际吸引;相似性有必要分为外部相似性与内部相似性;在陌生人之间,双方的外部相似性越高,越能提高人际吸引的水平;在熟悉的人之间,双方的内部相似性越高,越能提高人际吸引的水平 (二)互补性

互补性吸引是指两个彼此有差异的人所构成的吸引力

一般来说,互补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交往中的一方能满足另一方的某种需要,或者弥补某种短处,前者就会对后者产生吸引力,像性格外向与性格内向的人结为好友;另一种情况则是,因为别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自己的理想,而增加自己对他的喜欢程度 互补性VS相似性

虽然,相似性和互补性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两种因素发挥的领域范围不同,相似性更多表现在兴趣、爱好、思想、观念、态度等方面,互补性更多表现在性格、气质、个性等方面, 即在思想观念上强调“志同道合”,在性格气质上更强调“刚柔互补” (三)邻近性

邻近性主要指个体交往的空间距离邻近,费斯廷格的研究发现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次数

越多,关系越亲密,邻近性使人们从人际交往中获得收益,期待性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加密切。 原因:重复的见面所导致的吸引

(四)个人特质

1、人格:在众多人格品质中,真诚在人际交往中起着特殊而关键的作用

2、外貌:心理需求的满足、光环效应

3、才能:才能出众却有小错的人最有人际吸引力

人际关系的测量 p199-p204 社会测量法:研究团体内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的模式,团体的相互作用影响士气和效率。适合小团体效率、凝聚力,稳定性高,不记名可靠性高,表面性关系非因果关系。 参照测量法:测量群体最能发挥作用和最有影响力人物,人物多不适用。

贝尔斯测量法:考察人们相互作用的全过程,测量群体内人际关系的性质。可跨文化测量。但在实验室测量推广在现实未必合适。

人际沟通的概念和人际沟通的分类 13校社会心理学第四版——第九章人际沟通——第三节 人际沟通分类

人际沟通: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按照沟通线路的分类: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按照沟通方式的分类:假相倚(社会仪式)、非对称性相倚(师生、面试)、反应性相倚(交易)和彼此相倚(朋友);工具式沟通和感情式沟通;正式沟通(速度慢,准确)和非正式沟通;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混合>口头>书面);

按照沟通网络的分类:正式的沟通网络:轮型沟通(中心)、Y型沟通(中心)、链型沟通和圆型沟通。非正式的沟通网络:集束型(最普遍最快)、单线型、偶然型、流言型

七 社会影响

从众与服从:相关概念、研究及影响因素 p286-p289

1、从众:指个体在群体情境中,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使之与群体的标准相一致的一种行为倾向。 研究:1. Sherif的研究:黑暗中自主运动现象的猜测(建立了团体社会规范,情景不明确易受他人影响,规范的压制性力量越大被修改的可能性越大)2. Asch的研究:清晰条件下的线段判断从众(从中团体压力的来源:规范性:获得奖励避免惩罚 信息性:个体希望从团体获得精确信息)

理论解释:1. 渴望正确、相信他人的心理。2. 规范性影响:渴望被接受和喜欢。

影响从众的原因:1. 群体因素(人数、团体凝聚力、团体的社会支持)2. 个体因素(内在自我意识、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求、个人的控制愿望心理抗拒理论)3. 刺激因素4. 文化差异(社会地位、性别无明显差异、组织对他人的承诺)

2、服从: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地位高的他人或权威的命令。

研究:Milgram电击实验。

原因:规范性社会影响、信息性社会影响、其他(遵守错误的规范、难放弃“服从权威”、产生继续服从的压力、认知失调) 压力 强制性 他人在场的影响: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p280-p284

社会助长:工作成绩因为观众在场而得到促进的现象被奥尔波特等称作“社会助长” 。

服从 有 有 从众 有 无 模仿 无 无 社会懈怠:与单独工作时相比,个体在群体任务中其工作动机和努力程度的降。

去个体化的相关概念 p285-p286

去个性化: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八 群体心理

群体概念及类型 p268-p270 p272-p275 群体:指那些由相互依赖的、相互影响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共同目标的个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类型:初级群体(是指个体直接生活在其中,由面对面直接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群体。)次级群体(即有目的、有组织、有明确社会结构的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的群体。)

群体思维概念及过程 p291-p294

群体思维: 是指群体成员在努力达成共识的过程中选择那些不顾现实的行为或动机的一种思维方式。

过程:

1、群体决策的信息取样模型:

斯达塞:群体中决策形成前有关决策的信息在成员中的分布情况,会对讨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并可能产生多种形式的偏差:分享信息偏差和偏好误差 2、群体决策的质量: 1)、领导者作用2)、人多优势

尽管存在群体极化的风险和诸多影响因素(如任务性质、难度、成员能力、互动方式等),群体判断的准确性在总体上要比个体判断时高。

群体极化概念及原因 p290 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原因:1.信息的作用:当群体中一种观点获得最大程度认可的时候,这种信息会对其他成员造成影响,使某些群体成员被说服,从而改变他们的观点,转向支持这种有说服力的观点,从而使一种观点在群体中极化。

2.社会比较:通过群体讨论,人们会与别人比较他们的观点,比较的结果一般是他们使会转变自己的观点,最终使其观点看上去和其他成员的观点一样极端。

群体凝聚力的定义、影响因素和作用 13校社会心理学第四版——第十二章群体心理——第三节群体维持

群体凝聚力:也称内聚力,是指群体在其规范的基础上,使全体成员情感共鸣、价值定向相同或行为保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量。也有人把凝聚力解释为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

影响因素:1、群体的目标:群体成员对群体目标是否赞同,即个人目标与结体目标是否一致,直接影响着群体的凝聚力。2、群体成员的同质性或互补性。同质性是指成员在兴趣、爱好、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相似或类同。互补性是指具有异质性的成员在某些方面的互相补充、渗透、交融。3、满足成员需要的程度。4、群体的成熟程度。随着群体的成熟,成功率的不断获得,会不断提高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决策的作用:1、减少偏见2、满足个人的自尊心和增加责任感3、加强成员间信息交流4、效果好,准确高,可以分工解决。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