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2014年版00402学前教育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自学考试2014年版00402学前教育史知识点归纳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 . . .

学前教育史

第一章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第一节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

一、慈幼观念的演变

西周大司徒负责执行保息六政,保息六政的首务就是慈幼。

管仲在齐国推行“九惠之教”的首要两条,也是“老老”和“慈幼”

春秋末年,当时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都把“慈幼之政”看作是推行“仁政”的一个标志。

韩非则从母爱和家庭佳偶的角度讨论慈幼问题,认为母爱是造就儿童优良品质的根本原因,还讨论了慈爱与溺爱的界限。 二、慈幼与学校的起源

中国最古老的学校为庠,既是原是氏族部落储藏剩余猎物和生活物品的场所,又是集体赡养失去劳动力的老人和没有劳动力的儿童的场所。对于年幼者来说,庠的首要功能是集体保育。

庠的出现具备的三个条件:(1)、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 (2)、氏族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儿童公育 (3)、实行比较严格的族外婚制 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

中国古代专门的慈幼机构,以东汉邓太后创办的邸舍为最早,慈幼机构的制度化与普及,是从北宋开始的,也是鼎盛时期,宋代的慈幼机构主要有两种:一是慈幼局,二是举子仓或予惠仓。慈幼局的主要职能是收养弃儿,雇请乳媪鞠育。举子仓由教育家朱熹始创,其职能与慈幼局略同。慈幼机构的大规模恢复,始于清朝。清代最早的慈幼机构,是康熙元年始建于广渠门内的京师育婴堂。

由唐鉴在贵州创办的及幼堂,则是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合为一体的慈幼机构。 四、慈幼礼俗

“试儿”也是古代较为通行的慈幼礼仪,或称“试晬”,俗称“抓周”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还有一种慈幼礼叫“洗儿会”。在小儿出生三日或足月时举行,一般都是富贵人家才有财力举办。仪亲宾盛集,煎香汤于盆中,下果子彩钱葱蒜等,钱意味着使儿童富裕,葱意味着使儿童聪明,用数丈彩绕之,名曰:“围盆”,取儿童生活在多彩幸福之中之意。观者各撒钱于水中,谓之“添盆”,意为在众人的帮衬下多才多福。“洗儿会”也是父母借以表达自己对子女期望的郑重仪式。

儿童的命名仪式,也是重要的慈幼礼俗。通过命名仪式以“吐情自纪”。 所谓吐情,是要通过命名寄托老一代人对于后生晚辈的情感、要求、期望;所谓自纪,是将上述情感、要求、期望包含在“名”中,成为晚辈后生终身的座右铭,并使其体察名中的含义,以此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常反省自我。

时变:就是婴儿的各种生理功能和认知能力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人认为,婴儿出生三个月后,开始具备了初步的感知能力。

第二节 古代的胎教

胎教:是在孕妇怀孕期间,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学习参考

. . . .

影响。各种外界条件通过对母亲耳、眼、口、鼻等感觉器官产生刺激,影响母亲大脑思维和情绪,对胎儿发生间接的作用,使胎儿良好发育。

一、胎教的作用:(1)、胎教被看作是能培养出合格圣明的君主的必要条件。

(2)、胎教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南宋教育家朱熹,在他的教育专著《小学》一书中,以“胎孕之教”为首论。

(3)、胎教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所著医学巨著《千金方》中专门列出一门“养胎”,首次从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外界环境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上,详细分析和阐述了胎教的原理。 二、胎教的内容 1、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

“心”的修养,主要是指“心”的“虚”与“静”。 2、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

可包括三方面: “饥饱适中”、“不食邪味”、“节嗜欲”

孙思邈在《千金方 养胎》中陈述胎教之道时,除了“调心神,和性情”,还明确提出“节嗜欲”的主张。

3、注意环境的影响 (1)、居处简静 (2)、行坐端严 (3)、避寒暑 (4)、劳逸以节

中国古代的胎教学说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应用科学。这种思想和古代教育思想中“禁于未发之谓豫”“古者教导贵豫”的观点相一致,二者结合就构成了古代胎教思想的理论根据。

第三节 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

一、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从齐家治国这个目的出发,古人把在家庭中对子女的教育看作是“国之根本”。儿童早期教育的目地就是“正本慎始”。有人把教育子女比作垦田。在封建社会,垦田称为务本,说明教育子女和垦田耕作都被视作一切事业的根本。

家庭教育的功能:(1)、培养幼儿成才 (2)、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质 (3)、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道德礼仪秩序 二、家庭学前教育的规划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一般是与学校教育并行的。在幼儿正式进入学校之前,接受的基本都是家庭教育,大体上也相当于现在的学前教育。这有一个年龄的界限,就是所谓的“八岁出就外傅”,八岁之前属于家庭教育,八岁之后属于学校教育。有的记载是从十岁开始出外就傅。

《礼记.内则》根据幼儿入学不同年龄阶段发育的特点,提出了对幼儿进行分年教育的系统规则。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及婴儿能自己吃东西的时候,交给他使用右手进食。 “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意思是在孩子说话的时候,要教孩子学会如何应答大人的招呼,这是古代礼仪的基本要求。男孩子应声“唯”,发声较直;女孩应声“俞”,声音委婉。男孩学会佩戴革制衣袋,女孩子学习佩戴丝质衣袋。这表示男女内外服饰有别,也有体现男刚女柔的意思。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即六岁的时候,教他学习简单的数字和辨别南北方方位的名称,这属于简单的知识教育,当然也是古代礼仪教育的一些基本的内容。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门户即席饮食,必后长着,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 三、家庭学前教育的内容

学习参考

. . . .

(一)、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放在了家庭教育的首位。

其一,伦理纲常教育。以孝为本,以礼仪为核心。

其二,立志教育。“立志”这个概念是孟子首先提出来的。他在《孟子?万章下》中说:“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大致的意思是说,受到伯夷的影响,顽劣的人变得廉明了,懦弱的人立下了远大的志向。立志不仅是有理想,有志向,更要有为高尚的理想和只想奋斗到底的意志和决心。

其三,俭朴、正直、廉洁教育。

其四,爱国主义教学。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临终还在《示儿》中体现了爱国主义。

(二)、礼仪、生活能力、文化教育

礼仪、生活能力、文化教育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幼儿礼仪,即所谓“幼仪”。要求儿童对他人谦让有礼,也要求儿童自己行止有方,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家庭教育的原则

家庭教育的原则:指家庭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原则:一、以身示教的原则 二、因材施教的原则

三、重视环境陶冶的原则 (陶冶教育包括“陶情”和“冶性”两个过程。我国古代教育家对于熏陶的功能曾总结为两个字“化”与“渐”)

四、爱与教相结合的原则 五、重视趣味性的原则 六、“知子”与“均爱”的原则 七、鼓舞的原则

第四节 古代的蒙养教育

蒙养教育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是连接小学与学龄前教育的一种启蒙教育的形式。它特指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中经过一定的组织过程,利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所进行的文化、道德启蒙教育。因此,蒙养教育是介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幼儿教育组织形式。 一、蒙养教育的任务与方法

蒙养教育的目的是“蒙以养正”,即端正其品德。

蒙养教育的任务:一是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质;二是保养性真。主要是以孟子的性善论为依据提出的教育目的论,是相信儿童生来就有向善的本能,有不学而知的“良知”,不学而能的“良能”。蒙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保全这种生来就有的善性,使其不被外部的物欲所污染;三是打好文字基础,掌握有关政治、经济、历史、文学、道德、生活礼仪的基本知识和生产生存的基本技能。

清代学者在蒙养教育的方法问题上,更侧重于具体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探讨。王筠在《文字蒙求》和崔学古在《幼训》中提出的见解,最具有代表性。

王筠自著书50多种,尤其擅长《说文解字》的研究,著作有《文字蒙求》、《教童子法》、《说文句读》、《说文释例》等书。其中,《教童子法》探讨了蒙学教育的一般性问题,提出了尊重儿童、将趣味性的因素引入蒙学教育的主张。《文字蒙求》一书则结合汉字的结构原理和儿童的思维特点,提出了蒙养识字教学的一系列方法和原则。

? 王筠识字教学的三原则:

? 1、形象对比,将文字与实物结合起来,辨识汉字的主要方法 ? 2、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 3、言入于耳

学习参考

. . . .

崔学古在蒙学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幼训》。关于蒙养教育的若干原则和方法,涉及道德教育、健康教育、师生关系及家庭与学校的关系

崔学古根据儿童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总结出的具体方法: 其一是好言劝谕;其二是适当责罚;其三是使儿童“自成”;其四是为人师表;其五是批评责罚要讲究分寸;其六是“分任”和“鼓舞”。分任:指家庭、学校如何更好地分工配合,履行好教育儿童的责任。

二、蒙养教育的内容与教材

蒙养教育的内容

其一,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方面的启蒙教育 其二,初步的识字教育,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文字蒙求》 其三,鼓励儿童读书进取、培养意志的启蒙教育 其四,启发儿童智慧的故事传说

其五,介绍有关历史、地理、博物等的浅近知识 其六,结合歌舞进行陶冶性情的启蒙教育 其七,有关理性大义之类的启蒙教育

专门针对儿童启蒙教育的需要编篡的蒙学教材,最早出现在西晋,是西晋史学家束皙所撰的《发蒙记》。

三百千分别指:《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经典蒙学读物。 《三字经》由南宋学者王应麟编写,是三言韵语,内容涉及古代历史、典故、名言、人物等知识,上述王朝兴废,下至宋代历史故事,后由明清学者续补辽金元以下的历史内容。

《千字文》在南北朝时期,由梁朝周兴嗣撰的,是四言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百家姓》是宋代的作品,作者不详,内容虽无文理,但字音押韵,便于诵读,且篇幅简短,切于实用,因而深受民间乡塾与家庭的欢迎。 三、幼儿游戏启蒙活动

在中国古代,最早记载幼儿游戏的文献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中国古代的游戏大体遵循了三个原则:一,崇尚礼乐的原则 二,崇尚简朴的原则 三,崇尚正德的原则

我国古代的游戏种类可分为三类:一,智力游戏 二,生活游戏 三,戏弄游戏、

戏弄游戏作为一种表演剧是对儿童吸引力最大、最符合儿童意趣的艺术形式,因而也是儿童游戏模仿的对象,成为古代幼儿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儿童剧最早出现在唐初,最初形式就是大面舞。

学习参考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