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精品文档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精品文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也曾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因此,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本文以《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为例,谈谈一些具体做法与思考。 一、增强学生话语权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 历史教学中,教师是教育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不能被教师代替。但长期以来,教师处于霸权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问题、思考问题,主体作用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其实,学生对历史问题有许多独特的想法,但如何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增强学生的话语权,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提问。

积极增强学生的话语权就是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心中疑问。在本课学习前有学习小组通过课前的先学先做,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不结盟运动是否绝对的不结盟?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组织?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书本阅读理解不结

盟运动的概念,进行问题探究。不结盟其实是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结盟,而第三世界国家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而结成一种联盟。而中国为何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组织呢?针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不难得出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与苏联结盟,条约有效期为30年,在此期间,中国不能加入这一组织。因此,很多时候,不是学生没有问题,而是学生没有话语权;不是没有创新,而是缺乏思维碰撞的火花。

新课程改革注重课堂的生成性,这个生成性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仅仅表现为教师的一种教育机智,表现为善于捕捉和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和创造性,充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权利。针对历史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迅速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然后把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转化为教学问题,纳入教学内容,成为教学的闪光点。

二、巧设问题情境 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提供诸多信息,才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选择信息,提出问题,从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而问题一般存在于新知识的生长处、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教师要巧设问题情景,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探究创新能力。在本课中设计了如下问题探究内容:

问题情境设计:失能与蓄能,多个力量中心挑战两极格局 问题情境设计一:多视角解读美国失能,两极格局受到挑战 材料一:左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右一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

最后一轮表决前,尼克松给布什打电话说:“我们要赢,我们要赢!”最终,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2758号决议。

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当即表示:“恢复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席位,联合国才能说真正开始了工作。”2758号决议的通过标志着美国操纵联合国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问题一:图片反馈什么历史事件?说明美国在什么方面受到挑战?为什么?

材料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家集团)经济发展简表 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我们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问题二: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当时经济格局有怎样的特点?说明美国在什么方面受到挑战?

材料三: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越战是中美国共计派遣了二百五十多万人到越南,死了五万八千多人,伤了十多万人,美国人被打败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低估

了越南人的民族主义精神力量,过度高估了自己…… 问题三:材料三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说明美国在什么方面受到挑战?

学生通过对三则情景材料的阅读分析、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学生很容易得出在政治外交上“美国人不行了”,在经济领域“美国人不能了”,在军事上“美国人不横了”。学生也更深刻的理解了在那一时期,两极格局受到了挑战。

也有学生提出:“这些挑战都来源于哪?”结合这一问题设计了下列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二:几个力量中心:多边蓄能,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结合书本知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三张图片分表代表Who?When?What?学生分组展示自主、合作探究的成果;Who?欧共体(西欧)、日本和第三世界;When?20世纪60、70年代;What?

西欧的联合(主题)―经济联合 政治诉求:独立自主 政治联合;日本的兴起(主题)―经济兴起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第三世界的壮大(主题)―政治团结 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三、解答问题性习题――思维的复现性和创造性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性习题,学生通过解答问题性的认知习题,把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地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并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新的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创新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