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建筑学 - 外建史 - 名词解释、填空选择 34053287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重大建筑学 - 外建史 - 名词解释、填空选择 34053287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 方尖碑: 2. 金字塔: 3. 太阳神庙:

4. 玛斯塔巴(Mastada)古埃及陵墓的地上部分,建于约公元前4000年。金字塔的原形。以卵石为墙基,土坏砌墙,密排圆木成屋顶,再铺一层泥,外形象有收分的长方形土台。内有厅堂,墓室在地下,有阶梯或斜坡甬道相连。是后来阿拉伯人因其外形对它的称呼,意思是“凳子”。 5. 山岳台: 6. 人首翼牛像: 7. 百柱厅: 8. 倒柱:

9. 空中花园:公元前7-6世纪古代西亚杰出建筑,位于新巴比伦城,是一座四层阶梯式高台花园。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取悦其王妃所建。

10. 迈锡尼狮子门:公元前1500年爱琴文化位于巴尔干半岛的迈锡尼文明建筑。迈锡尼卫城的一个3.5*3.5m的狮子门,门上过梁中央厚两端薄,结构合理。梁柱结构,叠涩券使过梁不承重。券里填石板雕一对狮子而得名“狮子门”。

11. 雅典卫城: 公元前5世纪建在山顶一天然平台上,主要建筑是帕提农神庙、伊瑞克先神庙、胜利神庙及山门。中心是雅典城保护神雅典那帕提农铜像,建筑群布局自由主次分明。帕提农神庙位最高点,体量最大,其它建筑处陪衬地位。西方建筑史中被誉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中一个极为成功的实例,特别在巧妙利用地形方面更为杰出。

12. 帕提农神庙:Parthenon雅典卫城里最重要建筑,宗教圣地且是国家财库和档案馆。公元前5世纪伊克底努设计。希腊最大的多立克式庙宇,处卫城地势最高处,卫城上唯一的围廊式庙宇且最为华丽,同时使用爱奥尼和多立克柱式,是希腊神庙典范。 13. 柱式:檐部、柱子、基座及各构件形成定型做法,这种特定做法的结构艺术形式为柱式。

14. 古典柱式:欧洲古代石质梁柱结构的规范化艺术形式,指一整套古典建筑立面形式生成的原则。包括柱子、檐部和基础,形成于古希腊,古罗马得到发展。即古希腊三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古罗马五柱式(塔司干、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组合柱式)。BC6世纪形式已稳定,有了成套定型的做法,即古罗马所称“柱式”。

15. 希腊三柱式:多立克:形态简洁,柱高是直径6倍,雄健威武,向征男性美;

爱奥尼:纤巧修长,柱高是直径8~9倍,柱头卷涡装饰,富女性曲线美。 科林斯:形态更复杂修长,上部是藤蔓似卷涡,下面是曼妙花纹,更具

女性美。

16. 罗马五柱式:古罗马五种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混合柱式) 希腊柱式有多立克、爱奥尼与科林斯三种,后为古罗马所继承并发展了塔司干柱式和组合柱式,共称罗马五柱式或古典五柱式。 17. 人像柱:古希腊建筑精神人体结构始终贯穿于其中。把柱式的柱身部分以人体形式表现,融合人体艺术同建筑艺术是希腊建筑伟大创造之一。

18. 希腊十字:中央穹顶和它周边的筒形拱成等臂十字,得名希腊十字。代表作威尼斯圣马可教堂。

19. 拉丁十字:早期西欧中世纪教堂的正统平面。纵横两中厅高出的十字形平面,状如十字架,竖道比横道长得多,信徒所在大厅比圣坛、祭坛又长得多。代表作圣约翰教堂313年,罗马。

20. 巴西利卡:原是古罗马用作法庭、商贸或议会的大厅或建筑。平面长方形,被两排或四排柱子分成若干空间,中央中厅宽高,侧廊窄。入口常在长边。后成为基督教堂的基本形式。

21. 券柱式:古罗马为解决柱式和拱券结构的矛盾产生了被称为券柱式的组合。在墙上贴装饰性柱式,把券洞套在柱式的开间里;券脚和券面都用柱式的线脚装饰以协调风格;柱子和檐部等保持原有比例但开间放大;柱子凸出墙面大约3/4个柱径。

22. 《建筑十书》公元前1世纪维特鲁威著,最早提出建筑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世界上遗留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著作,奠定了欧洲建筑的基本体系,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的建筑经验,建立了城规及各类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艺术原理。

23. 维特鲁威:古罗马奥古斯都御用建筑师。公元前1世纪著世界遗留至今第一部完整建筑学著作《建筑十书》,最早提出了建筑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

24. 万神庙:古罗马穹顶覆盖单一空间集中式形制庙宇。现代结构出现前跨度最大的建筑(43.3米),古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平面圆型,材料为混凝土和砖。

25. 图拉真广场(109—113年)罗马帝国最大广场,轴线对称,多层纵深布局,空间纵横、大小、开阖交替;室内外空间交替;雕刻和建筑交替。平面矩形,入口为一凯旋门,中央立着图拉真铜象,末端是图拉真巴西利卡。反映当时帝王广场的设计意图。 26. 罗马斗兽场(Colosseum)亦译作科洛西姆,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建于公元72-82年,位于罗马市中心。古罗马时期最大的角斗场,为野蛮奴隶主和游氓们看角斗而造,可容纳近九万观众。它的施工速度、安全措施、观览条件、结构材料、疏散及立面处理都相当杰出,形制在体育建筑中一直沿用至今,无原则变化。

27. 罗马水道 古罗马城市供水系统的输水槽,大部分为砖石结构。古罗马城在1世纪已有较好供水系统,对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分引水管道遍布街巷,形成罗马城较完整的供水系统。世界最早的排水水道之一是在罗马建成的。

28. 集中式有一突出部分统领建筑全局如大体量穹顶,且都是对称形式的建筑。集中空间给人强烈的向内聚合感,所以称集中式。四周即使有其他建筑也是对称设置围绕中心。代表作是万神庙。

29. 拜占廷建筑:古西亚砖石拱券、古希腊柱式和古罗马宏大规模的综合。结构上利用帆拱解决了方形平面上穹顶的承接问题,创造了穹顶支撑在四个或多个独立支柱上的结构,形成了宽敞内部和有组织的外部结构的新集中式空间构图。此外彩色琉璃镶嵌和面砖装饰也是其特色。

30. 帆拱:拜占庭建筑重要结构特征之一。沿方形四边发券,在4券间砌筑以方形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又在4券顶点上作水平切口,水平切口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为帆拱。成就:1摆脱承重墙2方形平面做圆形穹顶3完成了集中式构图 31. 鼓形座 一圈将圆形拱顶拉高的台座。

32. 罗马风:即罗曼建筑。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建筑的一种建筑风格,材料大多来自古罗马废墟,但规模及精美不及古罗马,史称罗曼建筑(罗马风)。随着其发展后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作为过渡形式贡献在于把沉重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第一次成功把高塔组织到建筑构图中。如: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33. 哥特式12世纪形成于法国后流行于欧洲的建筑风格。以尖券、尖拱、骨架券、飞扶壁、束柱、花窗棂为特征,内部空间高旷统一,以其高超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重要地位。典例为巴黎圣母院1166年。

34. 骨架券:哥特时期出现的骨架券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四柱上做双圆心尖券,四边和两对角线各做一道尖拱,屋顶石板架在这六道券上。这种方式可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轻,减少了券脚推力也简化了施工。实际是歌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35. 肋架拱:古罗马4世纪把拱顶分为承重部分和围护部分,减轻拱顶并把荷载集中到券上以摆脱承重墙,节约模架的新创造。但当时罗马已没落,建设规模小,新技术来不及推广。后欧洲中世纪建筑发扬了肋架拱。

36. 飞扶壁:哥特建筑在结构上所特有的的创造,支撑承重墙中的侧向水平推力的结构构件。在中厅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空,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四角起脚抵住侧推力,实际上起撑子作用,解决了水平推力问题。

37. 飞券用以支持拱侧推力的受力构件。在哥特式建筑出现前,由于沉重穹顶产生向下向外的张力,使外墙不得不做得很厚,无法开窗,使用面积小,通风也不好。哥特式建筑在外墙外离开一段距离立一排柱,每根柱身伸出一个或数个飞券支撑外墙抵消外张力,外墙就可做得薄,还可大面积开窗。

38. 透视门:基督教时期哥特式教堂墙垣很厚,以致门窗洞很深,为减轻沉重感,将门旁的墙壁做成一排一排锯齿形装饰,这种层层退进的券门称为透视门,如巴黎圣母院1166年。

39. 《论建筑》1485年出版,作者阿尔伯蒂。意大利最重要理论著作,出版早体系完备,影响大。有意追随威特鲁威《建筑十书》体例。研究建材、施工、结构、规划、园林和各类建筑的设计原理。重视实际经验,阐述了威特鲁威的人本主义思想及几何数位基础,探讨了造型美客观规律。

40. 坦比哀多16世纪初伯拉孟特设计的盛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纪念性风格典型代表。穹顶统帅整体的集中式形制圆形建筑,直径8米高13米,16根多立克柱簇拥穹顶。虽小且简单但长期被认为是具最佳比例尺度的非古典建筑,西欧第一个成熟的集中式纪念性建筑。

41. 圣马可广场(Plazza San Marco) 又称威尼斯中心广场,政治、宗教和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四周建筑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美建筑。由公爵府、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钟楼、新旧行政官邸大楼、连接两大楼的拿破仑翼大楼、圣马可图书馆等建筑和威尼斯运河所围成的长方形广场组成,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宽约55米。 42. 帕拉蒂奥母题:文艺复兴时帕拉蒂奥常用的一种券柱式,构图适应性强,后从者众以致得名。做法在两柱间按比例发一个券,券脚落在两独立小柱上,上架额枋,小额枋上开一圆洞,每开间里有3小间。

43. 手法主义: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追求怪异不寻常效果,如以变形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建筑史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44. 巴洛克:从文艺复兴手法主义基础上发展变形而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醉心于表现自我感觉,讲究视觉效果,外形自由动态,常用曲线曲面建筑部分断折等。代表作17C圣卡罗教堂,波洛米尼。

45. 伯尼尼(贝尼尼Bernini)意大利早期巴洛克建筑家、雕塑家、画家。作品有圣彼得大教堂祭坛上方的铜质华盖(1624-1633)、罗马圣安德烈教堂、圣彼得大广场、纳沃纳广场的四河喷泉(1648-1651)。

46. 古典建筑 运用纯正古希腊罗马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样式和古典柱式的建筑。广义上指工业革命前以建筑立面形式为设计出发点的建筑。狭义上指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以柱式(Order)为设计出发点的建筑,和以后的其他建筑样式相区别。 47. 古典主义: 法国17-18世纪路易十三、十四王权极盛时竭力崇尚的建筑风格,法国传统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结合产物。早期平面规整形体复杂,散发中世纪气息。如:尚堡府邸、维康府邸;古典时期为体现王权,借古典手法和文艺复兴形制强调轴线对称,突出中心的横五纵三构图,端整雄伟。如:凡尔赛宫、卢浮宫;晚期讲究装饰,出现洛可可装饰风格。

48. 商堡:16世纪法国早期文艺复兴风格典型。原为法兰西斯一世的猎庄和离宫,后全国统一后第一座宫廷建筑,民族国家第一座建筑纪念物,代表新时期开始。平面布局保持中世纪特点,有角楼、护壕和吊桥,屋顶参差复杂。但布局对称,墙面水平划分与细部线脚处理是文艺复兴风格。

49. 洛可可: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一种在巴洛克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筑装饰风格。特点:用娇艳色彩和精致繁琐家具,细腻柔媚,常用弧线、涡卷。反映了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

50. 古典复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欧美流行的复古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可分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两种倾向。法国大革命时的巴黎万神庙,拿破仑时代的巴黎星形广场凯旋门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翻版。英国以希腊复兴为主,如爱丁堡中学、伦敦不列颠博物馆等。德国勃兰登堡门以雅典卫城山门为蓝本,申克尔设计的柏林宫廷剧院是希腊复兴形式。美国国会大厦仿巴黎万神庙,林肯纪念堂为希腊复兴。

51. 浪漫主义18世纪下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一种建筑风格。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张用中世纪艺术风格同学院派古典主义相抗衡。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先后分“先浪漫主义”和哥特复兴两阶段。如19C英国布赖顿皇家别墅、英国国会大厦。

52. 先浪漫主义: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的第一阶段。出现了中世纪寨堡和东方式的建筑小品;如19C英国布赖顿皇家别墅的铁构件装饰风格和仿伊斯兰礼拜寺的建筑手法。

53. 哥特复兴19世纪30~70年代浪漫主义的第二阶段,由于追求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最著名的有英国国会大厦(1840~1865年)。在英、德流行早广,法、意不太流行。美国一度流行在大学和教堂建筑中,如耶鲁大学的法学院和校图书馆。

54. 折衷主义19世纪上欧美兴起的一种建筑思潮。先以法国为典型后以美国最突出。为弥补古典与浪漫主义的局限,任意模仿史上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故有“集仿主义”之称。不讲固定法式,只讲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总说折衷主义依然是保守的,并未按当时的新建材新技术创造新建筑形式。代表作:巴黎歌剧院,立面仿巴洛克风格,掺进洛可可雕饰;巴黎圣心教堂,拜占廷风格兼罗曼建筑表现手法。

55. 殖民时期风格。美国独立前建筑多采用欧洲式样,称为“殖民时期风格”。独立后资产阶级在摆脱殖民统治同时,力图摆脱建筑的“殖民时期风格”,借助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和独立。

56. 水晶宫:1851年英国伦敦海德公园内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会址。后焚毁,1854重建。史上第一次以钢铁为骨架、玻璃为主材的超大型建筑,十九世纪英国建筑奇观之一,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象征物。开创了近代功能主义建筑先河。 57. 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19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设计改革运动,提倡用手工艺生产表现自然材料以改革传统形式,反对粗制滥造的机器产品。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的束缚。风格打破传统手法,根据功能自由设计平面造型,又名“自由建筑运动”。代表人物是拉斯金和莫里斯。代表作品是韦布设计的“红屋”。

58. 红屋:1859年韦布建造的“田园式”住宅,英国艺术工艺运动代表作。因采用本地产红砖不加粉饰而得名。平面L形,摒弃传统贴面装饰,表现材料本身质感。从中韦伯确立了他的原则——对结构完整性的考虑,以及使建筑和环境与当地文化密切结合。

59.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19世纪90年代始创自比利时,特点为运用自由曲线模仿自然形态的运动。风格上反对历史式样,采用流动曲线和熟铁装饰的表现方式,试图创造适合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形式。代表人物费尔德、奥太、德国青年风格派(贝伦斯)、英国格拉斯哥学派(麦金托什)、高迪等。

60. 戈地:(高迪)西班牙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圣家族教堂、米拉公寓。以浪漫主义幻想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建筑中,吸取伊斯兰韵味和哥特式结构特点,结合自然形式独创了自己具隐喻性的塑性造型。后现代主义时期,其风格被作为一种可与国际、现代主义抗衡的符号来借鉴。

61. 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19世纪90年代末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在奥地利维也纳形成的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建筑家集团。主张建筑形式应是对材料、结构与功能的合逻辑表述,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重演。代表作是瓦格纳设计的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 62. 分离派(Secession):1897年维也纳学派中的部分成员成立的建筑派系。主张造型简洁集中装饰,装饰主题采用直线和大片光墙面以及简单立方体。代表人物是奥别列去、霍夫曼,代表作是奥别列去设计的分离派展览馆。

63. 装饰就是罪恶:维也纳分离派建筑师Loos的理论思想,著书于1908年。他主张与传统分离,反对装饰,把实用与美观相对立,对建筑艺术加以否定,凡实用的东西都不必美观。建筑只留下竖壁窗口。

64. 田园城市: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关于城规设想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 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围绕;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城市收入来自土地使用租金;城市规模限制,使居民都能接近乡村自然。

65. “带形城市”(linear city)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最早是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在1882年提出的。他认为有轨运输系统最为经济便利,因此城市应沿交通线绵延建设。这样可将原有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网络,不仅使居民便于接触自然,也能把文明设施带到乡村。带形城市理论对以后城市分散主义有一定的影响。

66. 十次小组 (Team X)以史密森夫妇为首的一个青年建筑师组织。因在CIAM十次大会上公开倡导自己的主张,对过去的方向提出创造性批评而得名。形成于1954年1月杜恩召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