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附答案(参考)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附答案(参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假定LM方程为Y=500+25r(货币需求L=0.2Y-0.5r,货币供给Ms=100),IS方程为Y=950-50r(消费C=40+0.8 Yd,税收T=50,投资I=140-10r)。求:

(1)均衡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

(2)当政府支出从50增加到80时的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水平各为多少? (3)为什么均衡时收入的增加量小于IS曲线的右移量? 解:(1)由IS和LM方程联立得Y=950-50r和Y=500+25r,解方程组得均衡利率r=6,均衡

收入Y=650,此时消费为C=40+0.8 Yd=40+0.8(650-50),即C=520,投资为I=140-10r=80。 (2)当政府支出增加为80时,IS曲线将会向右移动,由Y=C+I+G得新的IS曲线方程为:Y= 40+0.8 Yd+140-10r+80=40+0.8(Y-T)+ 140-10r+80=260+0.8(Y-50)-10r,化简得Y=1 100-50r,与LM曲线Y=500+25r联立得均衡收入Y=700。均衡利率r=8,此时C=40+0.8 Yd=40+0.8(700-50)=560;I=140-10r=140-10×8=60。

(3)当政府支出增加时,在支出乘数作用下,IS曲线右移量大于均衡收入增加量的原

因在于,IS曲线的右移,在LM曲线向上倾斜时会使利率提高,从而通过投资需求作用减少了私人投资量,也就是存在政府支出增加部分挤占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因而均衡上入的增加量就小于IS曲线的右移量。

3、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货币供应量为200亿美元,c?90亿美元+0.8yd,t?50亿美元,i?140亿美元?5r,g?50亿美元。

(1)导出IS和LM方程,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他情况不变,g增加20亿美元,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各为多少?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解:(1)L=M 0.2Y=200Y=1000(LM方程) 由I+g=s+ t得140-5r+50=Yd-90-0.8Yd+50

得Y=1150-25r(IS方程) 由IS=LM得Y=1000,r=8 代入I=140-5r=140-5×8得I=100 。 (2)当g=70美元得出Y=1300-25r(IS方程) IS=LM得Y=1000r=12 代入I=140-5r=140-5*12=80得I=80 。

(3)存在挤出效应,因为LM垂直于横轴,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弹性(h)为零,利率已高到人们再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政府支出的任何增加都将伴随有私人投资的等量减少,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I的“挤出”是完全的。 (4)图略

五、论述题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试述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

21 / 28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会在相当长时期的跨度内计划自己的消费开支,以便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从个人一生的时间发展顺序看,一个人年轻时的收入较少,但具有消费的冲动、消费的精力等消费条件,此时的消费会超过收入;进入中年后,收入会逐步增加,收入大于消费,其收入实力既可以偿还年轻时的债务,又可以为今后的老年时代进行积累;退休之后步入老年,收入减少,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

2、分析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之间的关系。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在假设总供给不变,物价水平不变,利率水平不变,投资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研究总需求的变化带来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其研究范围仅限于产品市场。IS-LM模型是在假定总供给不变,物价水平不变,但利率与投资水平都改变的情况下研究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是在IS-LM模型基础上研究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在该模型中,物价水平是可以改变的。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

1.凯恩斯理论是如何解释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原因的?

根据凯恩斯总需求决定理论,已有的收入、消费倾向、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预期收益和资本品价格是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国民收入量的因素。在社会经济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已有的收入、货币供给数量以及资本的供给价格可以视为常量,因而国民收入则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消费倾向、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以及投资者对投资未来收益的预期。 对于发生在30年代的大萧条,凯恩斯理论给出的理由如下: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决定了消费不足。

(2)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即在萧条时期投资者对未来收益预期偏低决定了投资不足。 (3)流动偏好。当人们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时,经济中的货币需求趋于无穷大,无论货币供给多少,利息率居高不下,从而也导致投资不足。

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共同作用,使得总需求不足,最终决定均衡国民收入处于较低水平,从而使得经济出现萧条。

2. 试述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用来解释失业和经济危机。那么,什么是有效需求呢?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进口。因为本国的进口表示国外厂商的供给。总需求就是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支出,因为支出代表对一定产品的购买。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本国出口。凯恩斯认为,在现实经济中,总需求往往小于总供给。

凯恩斯将这种现象称为\有效需求不足\。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的分析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三条永恒的心理规律,抑制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长: 1、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虽然消费随着收入一起增加,但消费总比收入增加得慢。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3、出于交易、谨慎和投机的需要,普遍具有\流动偏好\的心理。费需求不足使得储蓄增加,投资需求不足又不能吸收储蓄将其转化为投资,结果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试述IS曲线的斜率和LM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当LM曲线的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即斜率越小,实行一项货币政策变动货币供给

22 / 28

量,LM曲线发生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即斜率越大,LM曲线的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当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货币政策效果就取决于LM曲线的斜率。LM曲线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使LM曲线移动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动就越大,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反之,LM曲线斜率越小即LM曲线越平坦,LM曲线的移动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就越小,即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

2.如果社会已是充分就业,现在政府想要改变总需求的构成,增加私人投资和减少消费,但总需求不许超过充分就业水平,这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混合?运用IS—LM图形表达您的政策建议.

如果社会已是充分就业,为了保持充分就业水平的国民收入不变,增加私人部门的投资,可采用扩大货币供给和增加税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组合.前者可使LM向右移动,导致利率r下降,以增加私人部门对利率具有敏感性的投资支出和国民收入,为了抵消国民收入增加超过潜在国民收入的状况,政府应配合以增加税收的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因为当增加税收进,人们可支配收入会减少,从而消费支出相应减少,这使IS曲线左移,使总需求下降,从而使国民收入水平下降.政府税收增加的幅度以国民收入正好回到潜在的国民收入为限,见图.

在图中Y1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政府增加货币供给使LM1移至LM2,利率由r1降至r2,与此同时,政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使IS1左移至IS2,国民收入维持在Y1水平.在上述行为中,私人投资增加了,而么从消费部门相应下降了.

r LM1 E1 r2 LM2 E2 r0 E3 IS2 r1 IS1

O Y1 Y

混合政策的选择

3.IS曲线和LM曲线怎样移动才能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才能做到这一点?

一般而言,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LM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IS曲线,会导致利率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即IS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LM曲线,可以降低利率和增加国民收入.考虑到IS曲线和LM曲线的上述移动特点,如果使IS、LM曲线同方向和同等幅度的向右移动可以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图17.3描

23 / 28

述了这一情况.通过IS1曲线向右移动至IS2使收入从Y1增加至Y2,利率由r1上升至r2,但与些同时向右移动LM曲线,从LM1移至LM2,使利率从r2下降至r1以抵消IS曲线右移所引起的利率上升而产生的“挤出效应”,使国民收入更一步向右移动至Y3.上述分析说明,松紧不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要相互搭配使用(相机抉择).在本题中,是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挤出效应”,使经济得以迅速复苏、高涨.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 政府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宏观经济?

一国的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货币供给量,再通过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消费与投资和整个宏观经济活动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 常见的调整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1).法定准备率

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有力工具。法定准备率的变化会直接改变商业银行的过度储备,引起银行贷款数量的变化,遏制商业银行的贷款扩张企图,避免挤提的倒闭风险。由于法定准备率变动与市场上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成反比例关系,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针对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以及银根的松紧状况调整法定准备率。例如:在经济处于需求不足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使所有的存款机构对存款只要求保留较少的准备金,在货币创造乘数的作用下,整个货币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会多倍的增加。降低法定准备率,实际上是增加了银行的可贷款数量。

(2).贴现率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利率就是贴现率。 贴现政策的作用,主要是掌握贷款条件的松紧程度和影响信贷的成本。当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时,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成本增加,将减少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需求,造成货币市场信贷规模收缩,在货币创造乘数的作用下,使货币供给量多倍地减少;当降低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成本就会降低,会激励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需求,出现市场信用扩张,在同样货币创造乘数的作用下,货币供给量会多倍增加。中央银行调整贴现率,不仅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同时还间接地影响到商业银行对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的数量,从而对企业和个人的投资与消费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贴现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大体可概括为:贴现率上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贷款轻微下降,货币供给量有所减少;贴现率下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有所上升,货币供给量将增加。贴现率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成反比关系,同市场利率的变动成正比关系。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消费与投资即总需求而最终达到预定的经济目标的政策行为。公开市场业务的目的是改变经济体系中货币与证券的相对供给量,从而改变利率,使公众以改变了的利率决定其持有资产的形式。中央银行买入政府债券,等于减少了市场上的债券数量,这会使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公众才会愿意增加货币的持有量而减少政府债券的持有量,势必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

由于中央银行既可以将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一种防御性工具使用,也可以把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一种进攻性工具使用,由中央银行主动决定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的时间和数量,用以扩

24 / 2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