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青海电大地域文化专科作业三及考试参考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秋季青海电大地域文化专科作业三及考试参考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42. 长江是中国第一条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全长6380公里,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 ) 正确 错误

43. 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乌古斯语组,无文字。( ) 正确 错误

44. 青海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兼容、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共同构筑起青海多民族文化融合共进的辉煌历史。( ) 正确 错误

45. “西宁贤孝”主要曲目源于明清两代讲唱民间故事的“宝卷”。( ) 正确 错误

一、单选题 (共25题)

1. 山地纪录片节从2008年的22个国家、343部纪录片参与,发展到2014年的35个国家和地区的540部影片角逐( )大奖,规模影响不断扩大,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专业纪录片节会。 A. “玉昆仑” B. “玉珠峰” C. “青海湖” D. 格尔木

2. 藏族自古以来一直从事游牧为主的( ),因此有着丰富的( )生产经验。 A. 畜牧业 B. 农业 C. 商业 D. 手工业

3. 故事画以《猴子变人》最为着名,传说在古代西藏,一只猕猴与岩魔女结为伉俪,生下六个猴儿,后繁衍至五百,得以神粮饲之,“毛迹渐短,尾亦渐缩,更人语言,遂变为人”,就成为( )的祖先。 A. 汉族 B. 藏族 C. 蒙古族 D. 土族

4. 根据现有资料,固土布.兰巴尼是来青海传播伊斯兰教的( )阿拉伯人。 A. 第一个 B. 第二个 C. 第三个 D. 第四个

5. 有关撒拉族族源传说的历史传说是()。 A. 《古兰经》 B. 《南京珠玑巷》 C. 《牧鞭的来历 D. 《骆驼泉》

6. 杀年猪是河湟百姓过年时的一件大事,每年杀年猪时,主人家都会邀请街坊四邻一起品尝新年中的第一道美味,( )则是主人招待客人时必备的食品之一。 A. 香肠 B. 乞马 C. 风干肉 D. 腊肉

7. 隋唐时期,( )在青海历史文化上有重要影响。是青海地区最有特色的文化。 A. 鲜卑文化 B. 藏族文化 C. 吐蕃文化 D. 羌人文化

8. ( )对与之朝夕相处的“五畜”(牛、马、山羊、 绵羊、骆驼)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的服饰中随处可见对“五畜”的歌颂。

A. 藏族 B. 土族 C. 蒙古族 D. 回族

9. 约在距今约6000年前,青海地区进入了( )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 A. 辛店文化 B. 齐家文化 C. 卡约文化 D. 马家窑文化

10. 青海地处边卫,文化落后,明代的( )开展,使得西宁地区文化教育落后的面貌有一定改观。 A. 儒学教育 B. 佛学教育 C. 道教教育 D. 社学

11. ( )被我国史学界认为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标志。 A. 贞观十一年 B. 长安元年 C. 唐永徽二年 D. 载初二年

12. 西宁话一共有( )个韵母。 A. 20 B. 23 C. 25 D. 30

13. 藏传佛教生态文化是藏族生态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其核心是( ),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动植物等物种同人一样具有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权利。 A. 因缘观 B. 生命平等观 C. 生态平衡观 D. 物竞天择观

14. ( )所注重的密法修习,是通过师徒口耳相传继承下来的。 A. 格鲁派 B. 噶举派 C. 宁玛派 D. 萨迦派

15. ( )在青海历史上没有出现? A. 羌族 B. 吐谷浑 C. 吐蕃 D. 女真族

16. ()是类似快书、顺口溜的一种诵说曲艺。 A. 打搅儿 B. 太平秧歌 C. 民间小调 D. 倒江水

17. ( )西巡,征服了吐谷浑,疏通了丝绸之路,发展了中西贸易的目的,并在青海湖地区重设西海郡,使中原王朝直接统辖地区延伸到整个青海北半部地区晚期。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唐太祖

18. 青海的各个( )都是一地的宗教文化中心,是研究其教派缘起、发展、派别形成及各宗派理论异同的重要史料。 A. 州府 B. 宗教教派

C. 中小学堂 D. 宗教寺院

19.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 )。 A. 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 B. 第三极

C. 世界物种大熔炉 D. 高原大陆

20. 青海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万年前的( )晚期。 A. 新石器时代 B. 青铜器时代 C. 旧石器时代 D. 金石并用时代

21. 唐代诗人李白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中之“天山”是指( )。 A. 昆仑山 B. 祁连山 C. 唐古拉山 D. 巴颜喀拉山

22.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对文化生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在波澜壮阔的市场经济大潮中,( )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与新引擎。 A. 文化产业 B. 农作物产业 C. 工业 D. 建筑业

23. 由于青海所处地位的特殊性,( )和游牧文化在青海地区并存、互补、交流,显示出文化多样性的特征。

A. 商业文化 B. 多民族文化 C. 农耕文化 D. 汉文化

24. 从( )“七彩袖”中,可以看到这个民族对美孜孜不倦的追求。 A. 藏族 B. 撒拉族 C. 土族 D. 蒙古族

25. ( ),中原王朝对青海东部河湟地区进行占领和开发,设置郡县,屯田移民,青海地区进入封建社会。

A. 西汉中期 B. 东汉中期 C. 唐朝 D. 秦朝

二、多选题 (共10题)

26.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土族分布在全县22个乡镇,最为集中的地区是( )、( )、( )、( )几个乡镇,约2万人。 A. 官亭 B. 中川 C. 甘沟 D. 马营 E. 前河

27. 湟源素有“环海商都”“小北京”之称,明清时为西部民族贸易和文化交流重镇,( )等国的商人在此设立洋行,商贸通达四海。 A. 英 B. 法 C. 美 D. 俄

28. 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六月会”是比较典型的宗教型节日。“六月会”上主要的仪式有哪些?

A. 祭献 B. 驱邪 C. 祈祷 D. 舞蹈

29. 蒙古族人爱吃白食。白食,蒙古语叫“查干伊德根”,是牛、马、羊的奶制品,白食主要包括( ) A. 奶豆腐 B. 奶酪 C. 奶皮 D. 奶糕

30. 青海省旅游文化特点有( )。 A. 垄断性 B. 多样性 C. 独特性 D. 代表性 E. 神秘性

31. 青海省境内的齐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东部河湟地区,特别是( )最为密集。 A. 西宁 B. 民和 C. 乐都 D. 大通 E. 湟中

32. 青海的汉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 )。 A. 畜牧业 B. 商业 C. 手工业 D. 养蜂业 E. 制造业

33. 2007年,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诞生。它是( )共同打造的一个文化品牌,每两年举办一次。 A. A、中国诗歌学会 B. 中国散文协会 C. 中国作家协会 D. 青海省人民政府

34. 青海的蒙古族口头文学繁荣,( )等颇为丰富。 A. 口头史诗 B. 谚语 C. 笑话 D. 故事 E. 小说

35. 自3世纪以后,青海地区民族政权更迭、民族迁徙不断,青海境内( )等多种文化汇合,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并存、共同发展的雏形。 A. 中西亚文化 B. 本地羌文化 C. 中原汉文化 D. 北方草原文化

三、判断题 (共10题)

36. 藏族畜牧类型主要以繁殖绵羊为主,绵羊对高原寒冻、雪灾、大风等具有更强的抵御能力。这是藏族群众根据生态环境对牲畜进行选择的结果。( ) 正确 错误

37.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已经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撑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 正确 错误

38. 青海话中的一些地名词是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双语合璧而成,青海人形象地俗称其为“风搅雪”。(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