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学笔记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比较政治学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关享有投票、担任公职、向政府请愿以及组织政治社团权利的要求

f. 关于加强社会安定和秩序、减少暴力和冲突的要求,或者另一种方式,要求政治体系对新的价值、挑战和机会积极地加以适应和作出反应。 ②支持包括:

政治资源的支持; 服从性支持; 物质支持; NOTES: 输入不仅仅来自社会。输入还代表性地来自政治体系内部的政治精英人物,同时,通过外国政治体系的威胁、入侵、控制或援助的形式,输入也会来自国际体系。 输入和输出的流程,包括政治体系同其国内外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交往。

因此,输入可以来自以下三个来源中的任何一个:国内社会、政治精英人物,或国际环境 (2) 输出

提取:贡品、战利品、税收或个人服役;行为管制;分配:产品、服务、机会、荣誉、地位;象征性输出:确立价值观,展示政治象征,阐明各种政策和意图 3.结构与文化

(1)政治体系的实体方面:政治体系是由相互作用的结构如利益集团、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府官员和法院等构成的;结构是由各种相互关联而又相互作用的角色组成的;角色的组合就是结构

政治角色—政治结构—政治体系

(2)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称作政治文化。它包括一国居民中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

4.政治体系的功能:体系、过程和政策 (1)体系层次:涉及体系的维持和适应功能

在政治体系中,必须吸收各种角色(外交官、军官、税务官等)的新的任职者进入这些角色,他们要学会如何担当角色。

随着环境发生变化,新的角色会产生,老的角色会变化。同样,在社会的政治文化中,人们必定会形成种种态度,维持下去或作出改变。这就是社会化。而且人们态度的形成和某种行为的延续都依赖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政治生活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所有的社会活动都依赖于交流。

(2)过程层次:政治体系的下一个层次是过程层次。要求和支持的输入通过一个转换过程变成了权威性政策的输出。

包括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订、政策实施

A.利益表达在这一阶段,利益集团或个人提出改变某一政策或继续某一政策的要求。这样的要求常常同给予政治支持的许诺连在一起,因为利益集团总是以选票或财政资源来换取他们所希望的政策。例如,一个工会提出的充分就业的观点若被某个政党接受,它就可能同意为该党工作。

B.利益综合:在这个阶段,经利益表达提出的许多要求将综合成为少数几个重大的政策选择方案。这些选择方案之所以是“重大”的,因为大量的政治资源(如选票、金钱、传播工具的报道、武装力量)都在这些方案后面被动员起来了。

C.政策制订。每个政治体系都有一部“宪法”,”一套不断发展的法规,用以确定政治权力的范围,规定政治联盟制订权威性政策所必需的各类资源的性质。 (3)政策层次:政策输出;政策分析;政策输出的后果;反馈

NOTES:必须把政治体系看作一种有规律的计划系统。体系本身的稳定也有赖于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动态平衡。如果同样的结构(例如竞争性的政党、选举和立法机关)要在一段时期内持续不断地发挥同样的功能(例如利益综合和政策制订),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之间就必须同时进行紧密配合。如果这种同步配合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紧张状态,就需要

进选新的领导人。这些新领导人可能会利用现有的结构来创造新的结构。如希特勒,他曾发誓保证,一旦当选上台,就要取消民主制度;也可能带头致力于改造和重建政治体系,如阿登纳和戴高乐

三、对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的批评意见

界定系统及其界限是困难的;在意识形态上的暗流;文化制约

国内国际案例(自己找)

第三章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一、 政治文化的概念 概念:(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P29)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

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过程所构成 美国的政治文化: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不信任政府、普世主义

德国的政治文化:国家主义、浪漫主义、意识形态主义、墨守成规、军事主义 二、 文化研究背景 社会背景:民主

学科背景:行为主义、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思想渊源:韦伯—帕森斯社会学理论,文化模式理论与文化人格理论 三、政治文化研究基本内容 1.阿尔蒙德政治文化研究的特色

(1)将政治文化与政治结构区分开来(2)将政治文化界定为对政治对象的心理取向(3)进一步说明政治态度的指向对象,政治对象的划分最初是分为一般体系、输入对象、输出对象、对象自身,后来采用了体系取向、过程取向、政策取向的概念(4)认为指向政治客体的心理是多维的,要区分出不同政治文化类型。 2.政治对象与态度取向的结合

个人对政治对象的态度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并认为个人对任何政治对象的倾向都可以根据这三个组成部分来考察:

其一,认识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有正确的,也可能有不正确的。二,感情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体系的热爱、忠诚、怀疑、疏远等情绪反映。其三,评价性成分。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是正确和合理的准则、信条,或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系统进行的价值判断。 最后,阿尔蒙德指山,政治倾向的这三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3. 政治对象与态度取向的组合图示 政治取向的诸方面

1 2 3 4 作为一般对 输入 输出 对象 象的系统 对象 对象 自身 认知 情感 评价 注:1指他对他的国家和政治系统,一般的说,他的历史、规模、地域、权力、“宪法上”等等都有哪些知识?他对这些系统特征的感觉是什么?他对这些特征经过考虑的意见和判断是什么?

2 指他对国家政治结构和政治角色,对各类政治精英和怎样“由下向上”影响国家的决策层进行政策建议,

都有哪些知识?他的关于这些政治结构、领导人和政策建议的感觉和意见是什么?

3. 指他对进入这些过程的“由上向下”的决策实施流程、结构、个人和决定都有哪些知识?他对它们的感觉和意见是什么?

4指他怎样觉察自己成为他的政治系统的成员?他对他的权力、权利、责任和能够影响的政府策略,有哪些知识?他怎样觉察他的能力?他在表达政治判断或得出意见时是否认识到并运用了哪些政治参与或行动的规范?

三、 政治文化的类型

1 2 3 4

作为一般对象的系统 输入对象 输出对象 对象自身

村民文化 0 0 0 0 臣民文化 1 0 1 0 参与者文化 1 1 1 1

(1)现实中所有政治文化都是混合的: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以村民文化为基点,趋向于臣民文化,再到参与者文化;二从比例混合的角度来看,阿尔蒙德等人建构了三种“系统性混合型”政治文化。一是村民—臣民文化,一般存在于由地方性的部落到中央集权国家的过渡和存续时期;二是臣民—参与者文化,一般出现于民主政体最初的艰难建设时期;三是村民—参与者文化,这是大量新兴国家所面临的处境。(2)公民文化是村民文化、臣民文化、参与者文化的又一种混合。

四、政治文化的影响 政治文化之于政策系统 1、对输入过程的影响

三种类型的政治文化反映了人们对输入过程的三种趋向

(1)所谓偏狭者,主要是指那些在生活中只关心非政治性事物,对政治体系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同时也不具备政治技能的属民。 (2)所谓顺从者,就是指那些已成为政治体系组成部分的、并对政治体系施加于他们生活的影响或潜在影响有所认识的属民。但是,他们对自己在政治中的作用的看法,正象“顺从”这个术语所表明的那样,只是扮演被动的角色,而不是积极地去影响政府的行动。

(3)在参与型的政治文化中,公民拥有相当高的政治意识,可获得较多的政治资源,他们对作为整体的政治体系及它的输入和输出过程,有着相当程度的理解,

2、政治文化对政策转换过程的影响

政策信息进入政策体系后,经过加工处理才能转换为公共政策。政策体制就是这样一个由政策制定介入者组合而成的加工处理政策信息的机器。它的部件包括政治首脑、行政机构、立法机构、研究机构、利益集团、政党等。

由于政治文化的不同,这种组合在不同的国家会呈现不同的方式,从而对政策制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精英决策:在偏狭型、顺从型的政治文化中,政策决策的主体是少数政治首脑及行政机关。他们垄断了经费、信息、权威、立法权等政策资源,政策输出更多地反映着精英阶层的价值偏好和利益。

团体决策:在参与型的政治文化中,政策决策往往呈团体决策模式,政策体制是多元力量的组合。这种模式认为政治决策过程中最核心的事实是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交互作用,公共政策是利益集团经过一个竞争过程后达到的均衡。

3、政治文化与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机关和标的团体与既定政策的文化取向是否一致是影响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 如人口政策

4、政治文化与公民政策参与程度

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政治效能感、政治安全感、政治技能 政治体制所提供的政治参与的途径与形式 四、 政治文化的世俗化

1、世俗化与政治文化世俗化的概念

(1)世俗化论(Theory of secularization)是社会学概念。世俗化在西方社会学中,是指文艺复兴以来用以说明使社会及其各个领域和集团摆脱宗教的过程,虽然对说明这一现象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西方社会学家承认世俗化的事实。

世俗化的概念有两个基本意义:“其一是随着科学的发展,普遍主义与理性原则取代神学教条;其二是指一种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注重现世的善的生活,而不是来世的生活方式,世俗化表明信仰力量的消解和宗教禁忌的瓦解”。

因此,世俗化就是肯定现世生活,肯定官能享受,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表现以具体功利与追求,以感官为满足,以眼前利益为目标的价值取向。从社会学意义上看,世俗化完全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积极趋向,甚至被当成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尺度。

(2)政治文化世俗化

阿尔蒙德从系统分析的三个层次来分别考察了政治文化世俗化的一般性意义:

首先,在体系层面上,“世俗化代表性意味着以习惯和超凡魅力为基础的合法性标准的削弱,而政府实际作为重要性日益成为合法性的基础。”

其次,在过程层面上,“世俗化指对于政治机会有较强的意识及利用这些可能改变个人命运的政治机会的意愿。总的说来,世俗化意味着政治参与人数的大幅度增加”。

再次,在政策层面上,世俗化是人们对政策的观念,它包含着“把积极的政治干预作为达到个人和集团目标的途径这样一种意识” 2、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世俗化 现世性(空洞政治—解决实际问题) 理性化(秩序、稳定、渐进)

参与性(忠君、顺从—民主法治平等) 开放性(三种政治文化并存) 五、 政治社会化 (一) 概念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对于公民个体来说,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人”的培养过程,或政治角色的训练和生成过程;对于政治系统和政治结构来说,政治社会化是自我再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环节。 (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1.传播和传递政治文化2.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3.支持政治系统,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三)政治社会化的机构

1. 家庭 2.学校 3.伙伴群体 4.大众传媒 5.专业化的政治输入结构:利益集团和政党 6. 专门输出结构:立法机关、行政机构和法院 7. 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果 案例:(1)美国公民教育: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性、小学公民教育读本、合格的公民标准 (2)德国:联邦议会、联邦政府、学校主导实施政治教育、政党协助实施政治教育、社会组织参与实施政治教育 (四)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政治信息传播、政治观念内化、政治态度演进、贯穿个体一生的阶段性发展 六、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总体来看,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政治文化又通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来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两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二者的辩证统一与良性互动,一方面使社会个体通过获得政治文化来适应社会政治生活,另一方面,又保证了社会政治系统的连续、稳定和良性运行,以实现政治社会化的总体功能。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