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论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研究方法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论文评述政府支持、研发管理与技术创新效率——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

一、 文章优点

1.文章框架安排合理,各部分衔接紧密,一环扣一环,文章整体很有连续性;

2.段落表述内容连接紧密,文字过渡有条理

如批注10,11,12部分,作者先概括出之前文献的不足,然后讲国内存在的一些现状,在解释为什么文献存在哪些不足的同时也引出了自己的创新点。

3.构成概念转变为具体可测量的变量的时,整个操作化过程解释详尽,理由充分,也从侧面反映了变量选取的合理性。

4.变量数据选取时严谨、细致。首先,技术创新效率变量选取时,分为市场化导向和非市场化导向两部分,更全面的分析技术创新效率;再次,R%D资本存量数据选取时有更进一步的考虑(注释④),尽可能最小化其他可能对模型产生影响的因素。

5.文章在分析政府支持、研发管理对技术创新效率造成的影响时,将其他可能影响技术创新效率的因素:企业规模,竞争程度,所有制结构,绩效和开放度等进行了控制,提高模型的准确性。

二、文章缺点

1.可能是版面原因,文章内容没有更加细分,如引言里包括了当前背景、现状及可能的原因分析几类;

2.将企业自身的研发管理固定的带有销售管理的基调下进行研究可能会导致研究的片面性; 3.研究经费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中首先在“R&D基本存量”有所体现,然后在政府资金支持又有体现,可能存在重复考虑的情况,造成对技术创新效率测量的不准确;

4.文章政府支持片面的体现在政府资金支持方面,然而政府支持还存在着政府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支持,虽然文章中有提到国有企业即企业所有制结构体现了政府的间接支持,但仍然存在过于片面的嫌疑,可能会去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管理世界》(月刊)

2014年第4期

政府支持、研发管理与 技术创新效率*

——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 □肖文林 高榜

摘要: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是技术进步的微观保障。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积极鼓励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政府对于市场研发活动的支持存在一定的脱节,尤其是政府追求远期目标与企业追求短期目标形成了较大的冲突,加之企业销售与研发管理之间的不匹配现象,使得技术创新效率大受影响。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36个工业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结果发现,中国整体平均技术创新效率在0.5~0.6之间,且市场化导向的技术创新效率明显低于非市场化导向的技术创新效率。通过影响因素的甄别,我们发现,政府的直接和间接支持并不利于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带有销售管理色彩的企业研发管理仅对市场化导向的技术创新效率有积极贡献;境外研发资金的投入有利于非市场化导向的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相反,行业外资比重则更有利于市场化导向的技术创新效率提升。

关键词:技术创新效率 政府支持 研发管理 市场化导向

一、引言

自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加强了对科技研发投入的重视,也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的重要地位。从科技活动的投入指标来看,1995~2009 年R&D 经费内支出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0.12%①,远高于同期的GDP 增长速度。科技活动的其他投入指标也同样表现出了高速增长的特征(如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人员当量等)。由此可见,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中国整体的科技活动投入经历了一个“井喷式”的发展时期。但长期以来,中国整体的技术进步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就企业而言,由生产技术和效率所决定的国际分工地位并没有明显改善,大多数企业仍然锁定在低技术低附加值领域,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效并不明显;就宏观经济而言,多数学者的实证研究均论证了R&D投入与TFP相关性较弱的观点(李小平、朱钟棣,2006;高凌云、王永中,2008;肖文、林高榜,2011)。R&D投入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是技术创新的效率较低。而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技术创新活动自身的投入和产出过程,以及该过程所存在的制度性约束。

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历史演化来看,由于创新过程中知识/技术具备一定的外部性,尤

其是一些基础研究,其社会收益远大于私人收益,政府在其中的角色显得格外重要。在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技术高速进步的过程中,政府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尽管美国采取的是市场化导向的技术创新政策,但是国家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投入巨大的资金和人力(如阿波罗计划等),而国家投入也带来了许多技术外溢,为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强

大的支持。同样,中国在整体技术进步的进程中,政府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支持。然而,正如本文开篇提及的,在全社会高速的R&D 投入的情况下,实体经济的技术水平并没有明显提升。这表明当前中国这种政府主导的技术创新活动,其效率并不高,政府主导的技术创新活动并没有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

政府支持对技术创新活动本身是有利的,但是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可能并不显著。这主要是受到政府和企业对技术的不同偏好影响。这一偏好的不同最终导致了政府支持不达预期,出现效果不显著的情况。具体而言,政府脱离自身原有的角色,参与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决策,并为实现政府的技术创新目标,在资金安排、资源配臵上过度倾向于既定的技术创新活动,从而扭曲了市场对研发资源的有效配臵,无法达成政府支持的最初目的,政府支持的效果并不显著。其主要渠道便是设计一些技术研发项目,由企业承接并给予资金支持。从目前政府资金投入占企业研发资金的比重来看,政府更愿意投向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表仪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2012 年,政府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研发投

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达到46.5%。在这些行业技术研发中,包含了许多未来的领先技术。由此可见,政府更偏好于这些“远期”技术,使得他们在资金投向时更加注重在“远期”具有战略价值或者经济价值的技术研发。尽管这些技术能够在未来兼具战略和经济价值,但是短期内的收益显然十分有限。更有甚者,政府资金的使用渠道往往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科技支持计划的结题和评审并没有严格判断企业科技成果与经费投入的配比性,企业往往将多个研发计划的成果作为某一资助项目的成果进行评审,而事实上,企业获取的政府资金使用权限并不受到严格限制。因此,资金使用的监管不力也将大大影响政府资金投入的产出效率。

企业自身的研发管理强度和能力也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从理论上讲,企业研发管理包括科技活动的计划、行政、人事、财务、物资供应、设备维护、图书资料管理等活动。然而,现实中企业研发管理人员往往具有销售管理的色彩。企业对于研发活动的偏好更集中在有市场前景的领域,因此,带有销售管理色彩的研发管理活动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也将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二、文献评述

(一)技术创新效率的传统决定因素 关于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方面,从学界已有的研究来看,关注的中心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些因素,如企业规模、市场竞争、所有制结构等。就企业规模而言,经典理论主要解释的问题是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联系,而非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由于在逻辑演绎上,技术创新能力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