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人物、理论、著作总结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4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人物、理论、著作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一)全面全体(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 (二)全面提高

A、邓小平:“囚有新人”; 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 B、李岚清:“六个学会”; 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 (三)主动发展(素质教育灵魂)

创新教育

2、“创造教育” 的提出:

A、吉尓福特·美(心理学家);关于创造性的著名演讲和由此带来的研究

热潮。

B、陶行知(在20世纪20年代)提岀了“创造教育” 主张 3、创造教育三要素:(1)创新人格(2)创新思维(3)创新技能

二、教育心理学概述 笫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术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

(一)古代思想家关于教育心理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著作中,己有不少教育心理的思想如:孔立、孟柯、荀况、黑翟等;

1、关于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作用的论述

A、“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华货》 B、“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

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2、关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

A、“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B、“不学知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篇》 3、关于强调积极思考和刻苦钻研的论述 “学而不思则因,思而不学则殆,”《沦浯·为政》 4、关于学习要徝序渐进的论述

“善问者如功坚本,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己解,不善问者反此”《 礼记·学记》

5、关于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论述

“不愤不启,不排不发。”《论语·述而》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 “循循善诱”《 论语·子罕》

(到了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虽不断有充实和发展,但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清朝末年及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心理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清朝末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

6、廖世承(中国)20世纪20年代;(教育心理学家)

A、借鉴英国的教育心理学,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班授课 B、1924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国较早) (我国早期编写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心理学家还有)

(1930年)肖孝山荣;等 (1935年)潘菽 (1938年)陈选

7、a、陆志韦(中国);翻译了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1926

年)

B、宋桂煊(中国);翻译了盖茨的《教育心理学》(1936年) C、艾伟(中国);翻译的《教育心理学大观》(1945年)

(中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追随西方潮流做了不少心理测验工作)—如:语文教学心理和汉字问题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況

8、(1)第一个时期(1949年~1958年) (改造)

这个时期较多地翻译了苏联的心理学教材,学习苏联的心理学理论

1958年在部分高等师范院岀现了“心理学批判” 运动,认为过分强调了人类心理活动的阶级性,造成思想混乱,阻碍了教育心理学正常

发展。

(2)第二个时期(1959年~1966年)(繁荣)

澄清了1958年造成的思想混乱,总结了1959年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学对象、性质、方法等问题的争论,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方向。

1962年,成立了以潘菽等26人组成的专业委员会,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实验;

1963年,岀版了由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

(3)笫三个时期(受破坏)1966年~1976年

受破坏的10年,全国各师范院校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停开??

(4)第四个时期(1976年至今)(新生)

A、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正式岀版(1980年) B、邵瑞珍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副标题是“学与教的原理”)(1982~

1990年)

C、韩进之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纲要》 (1989年) D、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1993年) E、白先同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教程》 (1992年)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二、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分为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与完善时期。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A、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此时期教育心理学代表人物;

(1)他立志用准确、精密、数量化的方法研究和解决有 关学习的问

题;

(2)1903年,桑代克完成并岀版了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 命名

的专著《教育心理学》西方最早

(3)此后,该书发展成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分别为:

《教育心理学:第一巻,人的本性》 《教育心理学:第二巻,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第三巻,心智运作、疲劳、个体差异及其原因》

(4)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 这个角度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心

理学体系,确立了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

(5)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是“教育心理

学之父”

(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尝试与错误说)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

B、比纳(法国)首创智力测验后,成京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等各种测验也先后开展起来,并开始广泛运用于教育中; (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智力量表是撕坦福一比纳量表) C、弗洛伊德(奧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提岀; (1)使心理学开始重视潜意识和意识问题的研究。 (2)重视情感在教育及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3)有关儿童与社会适应以及心理卫生的內容进入了教育心理学研究

领域。

D、杜威 美(哲学家、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

推崇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 的信条

(三)成熟与完善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逐步兴起,重视人性) A、布鲁纳(美)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学生心理、重视教材 教法、教学手段??

西方教育心理学理论、基本可分为行为派和认知派

(1)行为派

由桑代克首创;

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把“刺激一 反应” 作为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公式” 把所有学习归结为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形成

(行为派只注重外部现象与外在条件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內部条件,有机械主义局限性)

(2)、认知派

起源于德国的格式溚心理学

同行为派在学习理论上成对立,表现在:

第一、认知派否认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是直接的,机械的,认为行为

以意识为中介

第二、否认学习在与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主要依靠主体

的组织作用形成认知结构,主体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针对学习主体内部过程与內在条件进行研究 B、认知心理学,

加浬,认知累积说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等)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说

(20世纪80年代)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成为了美国当代心理学主流)

三、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十月革命前

A、乌申斯基俄国(教育家)

(1)被苏联心理学界认为是“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2)他从教育实际岀发,认为“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

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3)1867年~1869年,乌申斯岀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

学发展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此书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研究基础”。

B、卡普切列夫 1877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世界最早)是俄国最早正

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十月革命后,苏联心理学界争取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去建立教育心理学体系)

十月革命后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对苏联教育心理学??

包若维奇,关于个人心理发展的“外部影响通过内部条件折射而起作用”

的理论

加里培林“智力动作按阶段形成” 的理论 梅钦斯卡娅,“教学过程中从内化过渡到外化” 的理论 埃利康宁、“除按从个别到一般的方式外,还可以按从一般到个别的方式

来组织教学”

笫二章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劳伦兹 奥地利(生态学家);提岀关健期

(1)关健期指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

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抓住关健时期,事半功倍

如:2岁~口语发展关健期

4岁~形态知觉??

4~5岁,学习书面语言??(等)

人格发展理论

1、人格发展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徳

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人格终生发展论

(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了解)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孩子开始认识人,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 这一品质,它起増强自我的力量。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涎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儿童掌握了大量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是他们学会 怎样了怎样坚持与放弃,儿童开始“有意志” 地决定什么或不做什么。

(子女与父母笫一个反抗期岀现)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