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人物、理论、著作总结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4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人物、理论、著作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决定》指示废 旧学制,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B、1958年的学制改革

1958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确定“两条腿走路” 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 六个并举” 的具体办学原则;提出了建立并发展三类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业余学校)的方针 C、1985年的学制改革

1985年6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其中有关学制的内容有:

(1)、实行九年义务教义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4)、基础教育权属于地方,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笫六章 教师与学生

教师职业专门化阶段

1、1681年 法国·拉萨尔(天主教神甫)创立了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成为世

界独立师范教师的开始。

1966年,联合国在《关于教师地位建义》中提出,应把教师【1986年,教师被列入了“专业技术人员”】 工作视为专门职业。

教师职业角色:(示范者角色

2、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已的榜样教育学生。

教师专业地位

3、a、利伯曼(社会学家)美·据他的定义,人们往往将建筑师、医学看作典型专业人员,至于教师能否称为专业人员,则有较大争义

B、尹特齐尼 美·认为教师与护士、社会工作者三种人员只能归为“半专业” 人员。

C、市川昭午、日本、将教师视为“准专门职业”, 因为他们都不及医生、律师等,不能称之为“完全” 的专业人员

(1993年10月颁布《教师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

a、教师应享有的权利和地位;

b、并写道: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c、以法律形式确立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1994年1月1日施实《教师法》

【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社会地位高低的直接表现之一】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确立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

我国教育问题归结为一点:对人的忽视

第七章 课程

课程含义

1、“课程” 最早岀现: 中国:唐、孔颕《五经正义》

外国:英、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2、斯宾塞、英、1859年发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是生活本位论代表人物之

一。

(西方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 简称“学程”) 3、孔疑、中国(唐)、《五经正义》中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届,君子作之” 一句注流,“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4、朱熹、宋 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小立课程,大作工夫” 等,朱熹的课程主要指“功课及其进程”, 与今天人们对课程的理解基本相似。

经验课程

5、a、杜威的“进步主义” 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并发展起末的一种课程。 B、克伯屈(美国)【杜威的追迶者】“设计教学法” 是经验课或活动课程的集中表现,克伯屈主张尽可能按照实际生活来设计有目的性的活动,由儿童自己决定目的、活动计划、执行计划、评价活动效果。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6、a、贾克森·笫一个使用“隐性课程” 这一学术者;

他认为由法规和常规组成的隐形课程,对儿童的社会化影响远比显性课程大。

(只有当隐性课程支持并补充显性课程时,学校才能发挥最大功能) B、瓦兰斯将以往隐性课程研究归纳为三个层次??

国外课程趋势

7、a、美布鲁纳“学科结构论” 思想和以“新三艺” 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提

岀发展性教学原则);(倡导“发现注” 的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B、苏联 赞科夫“教育与发展” 实验(一般发展) C、联帮德国 根舍因“范例教学” 思想

笫八章 教 学

教学课程本质的认识

1、赫尔巴特(德)率先明确提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育原则的慨念

2、a、古代、孔子、提岀启发式原则;

B、近代、夸美纽斯、基于自然适应性理论所构建的教学原则体系。 C、现代·布鲁纳、赞科夫提岀发展性教学原则;

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3、美·布鲁纳、倡导“发现法”

国内外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概览

4、a、1977年,上海育才中学“八字教学法”—“ 读读”、“ 议议”、“ 练练”、

“ 讲讲”

b、1982年,黑龙江矿业学院副教授 胥长辰提岀:“导学式” 教学法。、

(1)孟子“白得” 的教学思想

(2)叶圣陶“以学生为本位” 的教学思想 (3)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的教学思想

C、赵来香、陕酉省蒲城县、苏杭乡、中心小学语文教师用“快乐教学法” D、合作学习法(无人)

E、美·布卢姆(心理学家)提岀掌握学习教学法;其思想源于美·卡罗尔

关于学校模式的研究:

掌握学习教学法的模式四环节:(1)制定教学目标 (2)测式

(3)评价 (4)矫正

5、沙塔洛夫(教育家)苏联、创立纲要信号图表式教学法

近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6、a、班级授课制

产生:外国:兴于17世纪,乌克兰、兄弟会学校 中国: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北京、京师同文馆

(1)夸美纽斯、捷克、首先对班级授课进行研究,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

基本轮廓。

(2)赫尔巴特、德国、提岀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班级授课制进一

步完善而基本定型。

(3)凯洛夫·苏联、提岀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理论,使班级授课成了一个完

整体系。

B、贝尔—兰卡斯特制;导生制 C、道尔顿制

美·柏克赫斯持、1920年、在道尔顿中学创制,

道尔顿制:(1)教师不上课讲授

(2)学生自学参考书,有疑才问老师,

道尔顿制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

D、文纳特卡制

华虚朋·美·1919年在芝加哥市郊的文纳特卡镇公立中学实行 文纳特卡制:(将课程分为两部份):(1)通过个别教学进行

(2)通过团体活动进行

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7、(1)分组教学(依能力、不依年龄)

(小型化集体教学制,是班级授课制的改良)

(将儿童能力大小,分成若干组,学习课程相同,年龄不同) (2)特朗普制(又称综合教学制)

由劳伊德·特朗普创立 (美国)

特朗普制将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一起。

(3)小队教学(又称“协同教学”)

小队教学:两名以上教师合作施教:大教学;5一6名教师

小教学;3名教师

(4)合作学习

笫九章 学校德育

德育模式:(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皮亚杰、柯尔伯格)

(二)体谅模式(麦克费尔及同时) (三)社会学习模式(班杜拉) (四)集体教育模式(马卡连柯)

道德从知发展模式

1、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提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1)前道德阶段(0~4岁)

(顺序固定不变) (2)他律阶段(4~8岁) (对偶故事法) (3)自律阶段(8~12岁) 柯尔伯格、美·

A、反对相对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主张建立普遍的道德价值

B、柯尔伯格设计了“两难故事法”用以测定青少年的道德水平阶段; C、提岀了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 学说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道德水平

(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2—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换) (2)习俗道德水平

(阶段3—相互的人际关系,人际期望与人际协调,阶段4—社会制度与良心维持) (3)后习俗道德水平

(阶段5—至上的权力,社会契约或功利,阶段6—普遍性论理原则) 这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按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

体谅模式

2、麦克费尔(及同时)【英】所创体凉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

体凉模式把道德情感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研究对象主要是12~18岁酉方文化背景下的中产阶级子弟

社会学习模式

3、班杜拉(美)创立社会学习模式(吸取认知发展论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的合理內核相结合,创立了新的认知一行为主义学说)

集体教育模式

4、马卞连柯 苏联 创立集体教育模式 其理论包括以下內容:(1)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

(2)“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 的教育体系 (3)平行教育影响和前景教育原则

(马卡连柯分析了儿童集体形成的阶段),提出了:

A、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b、前景教育影响原则 : 近景 中景 远景 (4)遵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第十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9世纪初英国学校岀现了“导生制” 的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导生制”— 贝尔、兰卞斯特制

1、埃垃斯英斯(教育家)文艺复兴时期,率先正式使用“班级” 一词。

班主任工作历史演绎

2、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

A、1632年 捷克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票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B、(公园)1862年 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

C、1904年 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小学各学级设置本科

正教员一人,“通教各科目”,“ 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

笫十一章 素质教育手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三要素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