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塘西施组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三水塘西施组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⑵中央分隔带(侧分隔带)排水

分隔带纵向排水:分隔带底部、底基层下设臵级配碎石盲沟,中央分隔带处尺寸为60 x 30cm,侧分隔带处尺寸为40×20cm,盲沟底设一根中l0cm纵向软式透水管,每隔30m设臵一道巾1 0cm的横向硬塑料排水管,与检查井连接,将分隔带渗水排除。

分隔带横向排水:横向硬塑料排水管设臵间距每隔30m设臵一道,与管道排水系统的检查井设臵间距对应。

正常路段:横向硬塑料排水管左右交叉布臵;超高路段:横向硬塑料排水管在超高内侧布臵。

3.2雨水管沿线敷设

雨水管沿线敷设于中央分隔带及侧绿化带下,局部无侧绿化带路段雨水管铺设于行车道下;雨水管一般采用管顶平按,在标高不能满足的特殊情况采用管中或管底平接;雨水管道系统充分利用地形坡度,分散就近自流排入河涌,以节省管径、控制埋深,节省投资;

雨水管管径d500- d1000,雨水主干管坡度为0 .001-0. 005.雨水口连接管管径d300,雨水连接管的坡度多为0. 01;

雨水管每隔约30米设一检查井,每隔约120m设臵一沉泥井,沉泥深度为0.6m,管道在起点、变径,变坡、方向改变及文管接入处均设枪查井。

雨水管采用II级钢筋混凝土管.

管道接口采用承插橡胶圈接口,砂垫层基础;当遇软土地时管道地基由道路软基处理时一并考虑,道路软基不做处理时,采用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后承载力≥100Kpa;在一般情况下将地基夯实后≥100Kpa。

排水管道地基处理与道路软基处理一并考虑,要求排水管地基承载能力达l00kPa以上方可进行管道施工。

对管道埋深≤1.5m的管段采用达到设计路基后反开挖沟槽施工,对管道埋深在l.5m的管段采用直接开挖管坑,铺设管道后做道路路基;开挖前应充分了解现场地下管线现状,核实无误方可开挖;雨水管道在车行道下覆土不足0.7m时,采用C20混凝土满包管10cm;排水管道放线以检查井中心坐标为依据。

基坑开挖自竖向分层、纵向分段、严禁大锅底开挖;

- 13 -

在需设臵钢支撑处,当开挖至支撑设计标高以下0.5米时必须停上开挖,及时设臵钢支撑,确保围护结构的变形在设计允许范围內,支撑设臵在钢围檩上,围檩通过吊筋临时固定在钢板桩上,待支撑架设完毕后检查确认支撑的稳定性,安全后方可继续开挖施工;

基坑开挖到距离坑底20cm时,必须采用人工挖除、严禁超挖、基坑开挖到最终基坑底面后应及时施筑垫层。

管两侧回填石屑至管顶以上500mm石屑层以上回填原土,分层夯实,虚铺层厚300mm,若无坚土,则用石屑回填密实度要求见《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

检查井、沉泥井

井面标高与道路施工路面平,井环可等道路成型后坐浆。雨水检查井做法见《排水检查井》(02S515-11);沉泥井做法见《排水检查井》(02S515-132 .134),沉泥井沉泥深度为600mm。

井环、井盖:采用球墨铸铁防盗井盖、井环,做法详见《给水排水标准图集》(97S501-1);人行道和绿化带下采用轻型(97S501-38,40),车型道下采用重型(97S501-1-42,44);检查井盖平铺装路面,非铺装路面处井盖高出地面50mm。

3.3砌体工程

路基防护工程施工应严格按照路基施工规范规定执行。施工前应对设计进行现场校对,若发现设计与实际不符,应及时作补充调查,进行改变设计并报有关部门批准后施工;防护工程的砂浆等应用机械拌和,不应直接在砌体面上或路面上以人工拌和,并应随拌随用。坡面防护包括植物防护和工程防护。铺种植物时坡面应平整、密实、湿润,铺草皮、种植物后应适时进行洒水施肥、清除杂草等养护管理,直到植物成长覆盖坡面。工程防护主要是沿塘污工防护,坡面应平整、密实、线形顺适;护坡面及两端面砌筑平顺,污工底面与坡面密贴结合,护坡顶与边坡问缝隙应封严,局部坡面镶砌时,应切入坡面,表面与周边平顺衔接;砌体石质坚硬,浆砌砌体砂浆和砌筑咬扣必须紧密、错缝,严禁通缝、叠砌、贴砌和浮塞,砌体勾缝应牢固、美观:污工体每隔10~15m设臵一道伸缩缝。

3.4路基边坡防护

- 14 -

路堤高度(路肩到护坡道)、填筑式边沟边坡高度,均小于4m,采用喷播植草防护;当路基通过水(鱼)塘路段时,常水位以上均采用喷播植草防护;喷播植草种籽掺入40%的矮灌木种子;路堤放坡受限制路段(东西二线跨线桥两端、西南涌大桥两端及广三高速跨线桥两端引道路堤挡墙)采用钢筋砼悬臂式路肩挡土墙。

3.5挡土墙

挡士墙适用于路堤放坡受限制路段(东西二线跨线桥两端、西南涌大桥两端及广三高速跨线桥两端引道路堤挡墙)采用钢筋砼悬臂式路肩挡土墙。挡土墙的分段长度一般为10m;埋深1~2m,墙身混凝土采用C30,墙底设素混凝土垫层;模板定位准确及支撑牢靠,慎防墙身产生倾斜或弯曲;

墙后填土必须填中粗砂,其设计内摩擦角35°,设计容重19kN/m3,挡墙高度3米以上一般需设臵0.3×0.5m背坡梗腋;

墙后回填中粗砂要用小型机械分层夯实,密实度要达到路基填筑要求,墙后回填粗砂须在挡土墙混凝土强度达到75%之后方能进行;墙与墙之间设2厘米的沉降缝(伸缩缝),缝内沿前,后、顶三边填塞胶泥、沥青麻筋或沥青木板等弹性材料,塞入深度不小于20厘米。

墙体设臵泄水口,用Φ8塑料管@2m×2m梅花形布臵,入水口做反滤措施;最下面一排泄水孔应高出地面(或常水位)30cm以上;

基坑开挖后先进行施工验槽,检测地基承载力,保证挡墙基底地基承载力达到要求,否则应按设计要求作地基处理;基坑开挖后及时施工,尽量避免雨期施工,如不能及时施工挡墙,及时做好基坑防排水措施,严禁基坑浸泡雨水。

挡土墙基底地基承载力要求在150Kpa以上。

第二节 路面工程

- 15 -

1、路面结构形式:

主、辅路标准断面路面构造

序号 结构层 1 2 3 4 5 6 7

表面层 中面层 下面层 基层 底基层 总厚度

AC-13C改性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AC-20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AC-25C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水泥稳定碎石(5:100) 水泥稳定石屑(4:100)

主路 4cm 6cm 8cm / 36cm 20cm 74cm

辅道 4cm / 8cm / 38cm / 50cm

下封层+透层 热沥青下封层

其他路面结构形式:桥涵(明涵)路面铺装采用与主线路面结构表、中面层相同类型。4cmAC—13C,6cmAC—20C,总厚度10cm。表面层采用改性沥青,面层之间设乳化沥青粘层油,桥面铺装层底设沥青防水粘结层。渠化岛上人行道结构采用5cm人行道面砖+2cmM7.5水泥砂浆+15cm4%水泥稳定石屑=总厚22cm。潮湿地段在挖方、低填潮湿路段,增设15cm未筛分碎石垫层。

2、路面材料的技术要求

2.1水泥稳定碎石(石屑)技术要求

水泥稳定碎石(石屑)所选用的水泥品种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等均适用于稳定土,不得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受潮变质水泥。水泥稳定碎石基层7d无侧限抗压强度上基层4.5 MPa(下基层3.5MPa),参考水泥掺量为5%,以强度控制配合比。水泥稳定石屑底基层7d无侧限抗压强度≥2.5MPa,石屑中添加30%,碎石(级配范围如表4.11),参考水泥掺量为4%,以强度控制配合比。在满足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集料采用《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的3号级配,至少分为4个粒径档次:9 5~31.5mm碎石),4.75~9.5mm(碎石),0~4.75mm(石屑),天然砂,拌合楼必须配备4条以上传输带.级配范围见表4.12,根据材料的来源和品质,做混合料组成设计的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调整。

- 16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