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反映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 2、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有利于劳动者潜能的发挥和劳动者主体地位的确立。 4、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

17.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怎样认识现实经济生活中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 答:(一)处在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导致不公尤其是结果不公的因素有: 1、经济发展客观条件的差异;2、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导致的结果不公; 3、体制转型过程造成的不公。

导致不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症结应该是市场机制的扭曲或者 说是市场经济的不成熟所致,它集中体现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政府体制 与正在形成的市场经济的错位和不对称。两极化的收入结构也不利于国内 市场的良性发育,畸形的市场消费结构必将危及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我国收入差距问题: 1、贫富差距在继续扩大。

2、贫富差距的扩大出现失控的趋势。第一,在整个国民收入的分配当中,通过劳动报酬分配的比重过小,大量国民财富通过非规范的途径流入个人手中。第二,不合法的和不合理的财富转移,使得国家和个人的财富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里。第三,税收无法实现对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有效调控,有时甚至起相反的作用。 3、贫富悬殊开始固化为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的主要表现是以占有大量资源为特征的强势群体和拥有大量人口为特征的弱势群体的形成。

18.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市场经济下的按劳分配有什么特点? 19.评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20.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要性:1、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无法保证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资金供给缺口比较大;2、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较大的比重,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升级缓慢;3、以高投入作支撑、低效益为代价形成的高速度会带来高通胀,使社会无法承受;4、高投入、高速度的增长方式,带来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恶化,会损害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基础。 21.如何理解包容性增长。 答: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而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应。 22.论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理。 23.试评析中国新发展观。 答:(一)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实施这一发展观。 (二)十七大报告用简明的语言对科学发展观做了精辟的概括:“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必须要满足四个方面的“要求”,即: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1、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等与人的需要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保持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各方面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正确处理好发展中的各种矛盾,统筹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可持续”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进一步强调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科学发展观明确告诉我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关键: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是相互联系的。科学的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前提。本质是求真务实、为发展、为人民造福。

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是“五个统筹”的核心内容,协调发展是“五个统筹”的一条主线,均衡发展是“五个统筹”的关键环节,可持续发展是“五个统筹”的重要支撑,人的全面发展是“五个统筹”的本质要求。 24.评述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一)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相对于以往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和我国过去走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在遵循工业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新型工业化又具有以下新的内涵与特征: 1、新型工业化是应当而且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 2、新型工业化是应当而且可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 3、新型工业化是应当而且可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4、新型工业化是应当而且可能有效配置资源和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的工业化。 25.我国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26.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及其作用是什么? 答:(一)从内向经济到外向经济转变的必然性:a 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性趋势;b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c 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二)作用:开放型经济体系把我国开放型经济构筑成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一个整体。“开放型经济体系”使我国开放型经济在全方位、宽领域和多层次基础上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到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能够全面提升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27.如何看待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关系。 答:(一)比较优势理论对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是我们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的基本依据。其

次,根据比较成本和资源禀赋原理,我们应科学分析我国现状,找出自己的生产与资源的比较优势,并以此为基点,确定合理的进口结构,通过对外贸易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再次,根据这一原理,还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分析和预测其他国家的贸易模式和发展战略,并制定相应对策,从而使我们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积极主动地位。 (二)单纯依据比较优势理论确定对外贸易战略和进出口结构不能形成国际 竞争优势,反而陷入竞争劣势。因此,必须在现有的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 自己的竞争优势,其关键环节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为此, 必须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1、要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提高其知识、技术密集度,使其从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劳动密集型;

2、在市场选择上,国家要通过技术引进和高科技投入等途径有重点地培植 一批技术含量高、出口前途好的产业部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3、对外资进入我国要逐步提高对其技术含量的壁垒,鼓励高技术产业进入我国。 28.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升值及其影响。

答:人民币升值原因:1、长期汇率决定——购买力评价理论

2、中短期汇率的均衡——市场上人民币与外汇的供求 人民币升值影响:

积极:1、有利于中国进口;2、原材料进口依赖性厂商成本降低;3、国内 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4、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

5、有利于人才出国学习和培训;6、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7、中国资产出卖更合意;8、中国GDP国际地位提升;9、中国百姓国际购买力增强。

消极:1、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2、给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极大的伤害;3、人民币汇率升值会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

29.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答:(一)危机的背景及原因 1、美国的消费习惯

2、经济管理思想。80年代的“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经济自由、私有化、减少管制”成为指导西方国家经济走向的主要道具。

3、经济环境与具体政策工具。这场危机源于美联储从2001年开始执行的不当的货币政策。 4、部分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盲目进行金融创新是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1、美国消费减少影响中国出口。

2、加大国内进口商品成本:进口方面,由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则与美元汇率密切相关,目前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几乎都以美元定价,美元走势的强弱决定了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高低。 3、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仅是中国在美国金融投资上的资金安全,更深层次是对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危害。

30.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实行宏观调控? 答: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一)微观领域市场失灵 1、市场的功能性缺陷: 第一,外部性的存在。

第二,公共物品的存在。市场机制对私人产品生产和流通的调节是有效地, 而对公共物品的调节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它难以解决搭便车问题。 第三,个人自由选择不一定会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2、市场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

第一,垄断。垄断企业往往会抬高价格,减少产量,获取垄断利润。 第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不完全性,未来具有不确定性,寻找交 易机会需要时间,交易者会花费交易成本等,这些都与完全竞争下的市场机制的运行特征有很大差异。 第三,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前提是价格具有充分弹性,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具有刚性。当企业面临具有不完全弹性的需求曲线时,它不会根据需求的微小变动就调整价格,而可能

首先是调整产量。

第四,受交换之前的财富分配格局的影响,自由贸易发生障碍。 3,制度原因导致市场机制扭曲。 第一,产权边界不明晰。完全竞争市场形成的假设条件是市场行为者的产权主体和界区是严格界定的,因而,他们对市场都能作出出于自身利益和理性的反应。但是我国现行的国家所有制条件下产权边界不明晰,市场的发育尤其是要素市场的发育步履维艰。 第二,以等级界定资源配置权力的行政化竞争规则对以产权界定为原则的市场化竞争规则的冲击,使市场秩序紊乱。

第三,频繁的行政干预下,市场信号严重失真,必然导致市场机制扭曲。

第四,我国幅员辽阔,再加上体制上的原因,地方封锁越演越烈,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人为地限制,妨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第五,受传统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缺乏企业家的创新、冒险精神。 (二)宏观领域市场失灵

1、宏观经济波动:垄断使产品价格脱离供求关系;未来是不确定的;行为人的行为能力是有限的。

2、结构性不平衡

31.简述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

32.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政府干预。

答:应在市场与政府之间确定一个适当的度,也就是该市场管的让市场管,市 场管不了的让政府管。

中央政府:宏观职能——调控 地方政府:微观职能——管理

政府职能机构:微观规制——管理、服务

政府的干预方式:1、提供公共服务;2、维护市场秩序;3、直接参与某

种经济活动;4、财政功能;5、进行制度创新;6、影响收入分配;7、政府对资源合理利用的影响;8、国家运用财政、货币、产业、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9、必要的行政控制。

33.经济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答:经济政策手段的构成。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1、计划手段:主要是指国家通过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对经济运行起导向、促进和保障作用,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2、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经济杠杆主要有: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工资等。

3、行政手段:主要是指国家凭借政权的力量,采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条例、规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务或某些具体限制等行政方式,按行政区域、行政系统、行政层次来控制和管理经济。

4、法律手段:主要是指国家依靠法权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秩序。

34.我国的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答:(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

1、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消费增长依然强劲

2、出口恢复快速增长,占全球化比重进一步提高

3、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二)宏观经济对策

财政、货币政策应逐步实现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并保持相对稳定,把更大精力放到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上,力争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重新认识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应更注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着力培育和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水平

加快价格改革步伐,依靠市场机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扩大消费 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