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事看懂德育管理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从小事看懂德育管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所,那里,常常有一种聚集叫另类,那里,常常成为某些问题的源头。因此,我们要常常去走走、看看,有意识地去寻找,哪些地方,最容易成为我们的忽视。 ??

其实,我们的德育管理,真的全是这些小事情。只有小事情管好了,才能保证不出现大的纰漏。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春秋时期,魏文侯曾经问神医扁鹊:“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那么谁的医术最好呢?”扁鹊答道:“大哥的医术最好,二哥其次,我的医术在三个人当中是最差的”,魏王不解,因为当时扁鹊的医术在各国几乎无人不知,而他的两位哥哥则几乎无人知晓。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还不觉得身体有大病,大哥开出药方,只要一两副药,就能铲除病根,但是病人并不知道一场大病已经在萌芽期被治愈,这使得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大哥被推崇备至,因为我们知道他的医术最高超。我的二哥治病,擅长在病人病情初起之时发现并诊治,药到病除。但是,因为此时症状还不严重,给病人的感觉不像是大病,这使得人们都认为二哥只是擅长治疗小病的医生。而我治病,往往是在病人病情十分严重之时,即将病入膏肓,痛苦万分的时候。此时,我给他们把病治好,他们觉得我医术最高,所以我名闻天下。但是,真正高明的医术是在病人的病情刚刚有发作的苗头时就将其铲除”。

这个历史故事给我们今天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启示,我们往往对那些能够力挽狂澜,救工作于危难的“救火队长”们非常器重。但是,虽然他们有功劳,可工作需要更多的应该是能够防微杜渐,善于把问题消弭于小处的人才。同样,我们的德育管理中,不仅仅需要有大的规划、活动与工程,更需要对小问题、小事情、小细节的思考与把握。

在欧美等许多国家,是没有“德育”这一说的,他们的成人社会也不搞“学某某”的活动的,但是他们的文明程度、公民的素质远在我们之上,也是能够说明问题的。

(二)管人——管宽度、管温度、管高度

在管理工作中,“管事”是基础。毕竟我们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把事做成功。但是,如果一位管理者成天埋首于事务性工作中,不能及时地跳出圈外来反思自己的工作,就会造成“忙忙碌碌不打粮”的局面。工作中也常有这样的事:设想挺好,计划也算周密,就是落实不顺畅,常遭到教师的抵触,结果和设想相去甚远。究其原因,大都是因为决策脱离了群众,把教师晾在一边。管理者只顾得了“管事”,却没有达到管理的第二个境界——“管人”。

我们还是从小事阐述“管事”与“管人”的区别:

听课、评课是学校的一项常规活动,它为教师间的学习和研讨搭建了平台,是有利于教师成长的一件大好事。然而,就是这样一件极平常的事,让不少主任挠头、感叹,因为教师们听课、评课流于形式,还有一些教师干脆偷懒不参加,到了学校检查听课本的时候再临时“补听”。无奈,领导们想了一个招儿:设计教师听课评价表,课前发给教师,课后收回,将评价表作为听课节次的凭证,将听课记录本用于听课质量的评价。

别说,这一招还真有效,听课教师立马多起来。可新问题又出现了,一些教师人到心未到,只为索取一张评价表而已。上课教师刚开了个头儿,他那里早已大笔一挥,评价内容顷刻而就。更多的老师,抱着作文、卷子去批改;拿本小说去偷偷看??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我们来审视管理者所为,他做了什么?对“听评课”这项活动,他做了计划、安排、布署、观察、反馈。事情做到这一步,可以说各个环节一个不漏一个不缺。

可是——这一“可是”,就完成了一个管理者由“管事”向“管人”的质的飞跃。本是“为了教师”而作的安排,教师为什么不欢迎、不接纳呢?为什么?我们都是老师,我们太知道为什么了:1、课的质量不高,老师们认为去听课,算上时间成本的话,收益太小。如果是请了国家级名师来授课的话,效果肯定不一样。2、事情太多啊,教务处、德育处安排的活都在那儿压着哪,好不容易有节空课,赶紧干活要紧。

找到了原因,接着琢磨,怎么办?第二个问题好解决,安排周配档的时候,可以协调一下,让教师有时间来听评课;第一个问题怎么办?名师不是那么好请的,我们的普通老师也是需要同伴听评来促进进步的。想来想去,这样吧,以后每次听评课活动,让讲课教师负责邀请5-8位教师来负责听评。注意,是讲课教师亲自邀请的,全校那么多教师中他单单邀请了你,有一份信任、有一份尊重在里面。被邀请者会想,唉呀,这么大的面子啊,再忙也得去听啊,还得认真听,听完了得给人家评啊;还有一个想法,这次是你讲,邀请我去;下次轮到我讲,你也得捧场不是?如此一来,没人听课、听课应付的问题就全解决了。这就是“管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人为本”,多去琢磨琢磨老师们是怎么想的,会让我们的管理工作更加顺畅。

在管理中,我们要注意三个维度:即管理的宽度、管理的温度与管理的高度。

1、管理的宽度

管理宽度,又称管理幅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管理学家格兰丘纳斯(Graicunas)指出,当增加一个下属时,直接单独联系的数量按算术级数增加,而相应的联系总数,由于加上直接团体联系和交叉联系,是按指数比例增

加的。格兰丘纳斯认为,控制幅度应限制在“至多5人,可能最好是4人”。

也就是说,无论我们负责德育管理还是教务管理,也无论我们是普通教师、班主任,无论学校要被我管理的有30人、40人还是100人、200人,一个人所能直接管理的人数最好是4-5人。

其实我们在工作中,也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这一管理理论。作为中层领导,4-5个级部组长或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是直接受我管理的;作为班主任,4-5个班级干部是直接受我管理的,许多工作的布置、安排、检查、反馈,找这几个人就可以了。他们每一个人,再直接管理4-5人的下一层成员??如此逐层管理,那么即使一个单位的人再多,也能保证管理的绩效。

2、管理的温度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总裁杰克·韦尔奇,是20世纪最伟大的CEO之一。在一次全球500强经理人员大会上,杰克·韦尔奇与同行们进 行了一次精彩的对话交流。一个同行问:“通用电气公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杰克·韦尔奇回答:“是用人的成功。”“那么,总裁先生,” 又一位同行期待地说,“请您总结一个重要的用人规律吧!”杰克·韦尔奇思索了一下,侃侃而谈:“一般来说,在一个组织中,有20%的人是最好的,70%的人是中间状态的,10%的人是最差的。这是一个动态的曲线。一个善于用人的领导者,必须随时掌握那20%和10%的人的姓名和职位,以便实施准确的奖惩措施,进而带动中间状态的70%。” 这个用人规律,被称之为“活力曲线”。“活力曲线”告诉我们,中间状态的70%是多数支持者。最好的20%和最差的10%是制度最分明的践行者与获得者,从而提升团体奋发向上。

在工作中,我们某项制度的建立,某种措施的施行,都要着眼于这70%的大众。有些工作,在管理者的眼里,是通向某一目标的“捷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