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三基本习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康复科三基本习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83、 手杖步行训练的方法:

(1) 手杖三点步行:患者使用手杖时先伸出手杖,再迈患侧足,最后迈健侧足。此种步行方式因迈健侧足时有手杖和患足两点起支撑作用,因此稳定性较好,除一些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常采用外,大部分偏瘫患者习惯采用此种步态。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练习时按健侧足迈步的大小,又可分为后型、并列型和前型三种。

(2) 手杖二点步行:手杖和患足同时伸出并支撑体重,再迈出健足。手杖与患足作为一点,健侧足作为一点,交替支撑体重,称为两点步行。此种步行速度快,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当患者具有一定的平衡功能或是较好地掌握三点步行后,可进行两点步行练习。 84、 双拐步行训练的方法:

(1) 交替拖地步:将左拐向前方伸出,再伸右拐,双足同时拖地向前移动至拐脚附近。 (2) 同时拖地步:双拐同时向前方伸出,两脚拖地移动至拐脚附近。

(3) 摆至步:移动速度较快,可减少腰部及髋部用力。双拐同时向前方伸出,患者身体重心前移,利用上肢支撑力使双足离地,下肢同时摆动,双足在拐脚附近着地。此种步行方式适用于双下肢完全瘫痪而使下肢无法交替移动的患者。

(4) 摆过步:是拄拐步行中最快速的移动方式。双侧拐同时向前方伸出,患者支撑把手,使身体重心前移,利用上肢支撑力使双足离地,下肢向前摆动,双足在拐杖着地点前方的位置着地。适用于路面宽阔,行人较少的场合,也适用于双下肢完全瘫痪,上肢肌力强壮的患者。

(5) 四点步:是一种稳定性好、安全而缓慢的步行方式。每次仅移动一个点,始终保持4个点在地面,即左拐→右足→右拐→左足,如此反复进行。步行环境与摆至步相同,适用于骨盆上提肌肌力较好的双下肢运动障碍者以及老人或下肢无力者。

(6) 两点步行:与正常步态基本接近,步行速度较快。一侧拐杖与对侧足同时伸出为第一着地点,然后另一侧拐杖与相对的另一侧足再向前伸出作为第二着地点。步行环境与摆过步相同。此步行方式适用于一侧下肢疼痛需要借助拐杖减轻其负重,以减少疼痛的刺激;或是在掌握四点步行后练习。

(7) 三点步行:是一种快速移动、稳定性良好的步态。患侧下肢和双拐同时伸出,双拐先落地,健侧待三个点支撑后再向前迈出。适用于一侧下肢功能正常,能够负重,另一侧不能负重的患者,如一侧下肢骨折,小儿麻痹后一侧下肢麻痹等患者。

85、 助行器适用于初期的行走训练,为准备使用拐杖或手杖前的训练;也适用于下肢无力但无瘫痪、一侧偏瘫或截肢患者;对于行动迟缓的老年人或有平衡问题的患者,助行器亦可作为永久性的依靠。

86、 (1) 床上转移:侧向转移:先坐起,然后用手将下肢移向一侧,再用手撑床面,将臀部移动到该侧。因截瘫而不能坐起的患者可以将两手上举,先举向转移的相反方向,然后利用突然向转移的方向摆动,使躯干先产生侧向翻转,再由护理人员将下肢移动到预定的位置。

(2) 卧-坐转移:在腹肌肌力不足时,可以采用手拉悬吊带或缚在床尾的牵拉带,使上身抬高坐起。也可以先侧身,用一手支撑上身,从侧面坐起;另一手扶持床面,保持稳定和平衡。

(3) 坐-站转移:要练习使用矫形器坐起站立,先用双手支撑椅子站起,膝关节向后伸,锁定膝关节,保持站立稳定。用膝踝足矫形器者,锁定膝关节后,可以开始步行。 (4) 床-轮椅转移:① 轮椅靠在床边,刹住双轮,与床的长轴呈45°,患者先在床上坐起,用手将瘫痪的下肢移动到床边,将臀部也移动到床边,将两腿放下,用一手支撑轮椅不靠近床边的扶手,另一手支撑在床上,将臀部摆动到轮椅上。② 上床时将轮椅正面推向床边,刹车,用手将瘫痪的下肢逐一移到床面上,然后用手撑轮椅扶手,逐步

推动臀部和腿移动到床上,完成转移。下床时采用相反的方式,即将臀部移到床边,背对轮椅,再用手撑床面逐渐移动向轮椅。③ 辅助转移指患者需要器械帮助,以及部分或全部需要他人帮助,才能够完成转移动作。a. 滑板:四肢瘫患者在上肢肌力不足,难以支撑躯体并挪动转移时,可以采用滑板(牢固的塑料板或木板)垫在臀下,从滑板上将躯体滑动到轮椅,或滑动到床上。b. 助力:患者如果上肢肘关节屈肌力3~4级,但手腕无力时不能通过滑板完成转移,则可以用手搂住辅助者的头颈或背部,身体前倾;辅助者头置于患者一侧腋下,两手托患者臀部,同时用双膝关节固定患者的两膝,使用腰部后倾的力量将患者臀部拉向自己的躯干,使患者的膝关节伸直并稳定,然后侧身将患者转移到床上,或从床转移到轮椅上。 87、 偏瘫患者的转移训练:

(1) 床上转移:① 侧向转移:先用健腿插在患腿下方,托起患腿移向床的健侧,再移动臀部,最后依靠健侧上肢将上身转移到该侧。② 仰卧转向侧卧:转向健侧有困难。训练时先用健腿插在患腿下方,托起患腿,再用健手握住患手,先上举到患侧,然后突然摆动向健侧,利用惯性将躯体翻向侧方,同时用健腿托在患腿下方,帮助患腿完成转移。

(2) 卧-坐转移:先向健侧侧身,用健手支撑使上身抬起,再调整回中立坐位。 (3) 坐-站转移:先将脚跟移动到膝关节重力线的后方,上身前倾,两手交叉握紧,手臂伸直向下,然后将手臂突然上举,利用手臂上举的惯性和股四头肌收缩,完成站立动作。

(4) 床-轮椅转移:① 轮椅靠在床边,刹住双轮,与床的长轴呈45°,患者先在床上坐起,用手将瘫痪的下肢移动到床边,将臀部也移动到床边,将两腿放下,用一手支撑轮椅不靠近床边的扶手,另一手支撑在床上,将臀部摆动到轮椅上。② 上床时将轮椅正面推向床边,刹车,用手将瘫痪的下肢逐一移到床面上,然后用手撑轮椅扶手,逐步推动臀部和腿移动到床上,完成转移。下床时采用相反的方式,即将臀部移到床边,背对轮椅,再用手撑床面逐渐移向轮椅。③ 辅助转移指患者需要器械帮助,以及部分或全部需要他人帮助,才能够完成转移动作。a. 滑板:四肢瘫患者在上肢肌力不足,难以支撑躯体并挪动转移时,可以采用滑板(牢固的塑料板或木板)垫在臀下,从滑板上将躯体滑动到轮椅,或滑动到床上。b. 助力:患者如果上肢肘关节屈肌力为3~4级但手腕无力时不能通过滑板完成转移,则可以用手搂住辅助者的头颈或背部,身体前倾;辅助者头置于患者一侧腋下,两手托患者臀部,同时用双膝关节固定患者的两膝,使用腰部后倾的力量将患者臀部拉向自己的躯干,使患者的膝关节伸直并稳定,然后侧身将患者转移到床上,或从床转移到轮椅上。

88、 根据患者肌力水平选择合适的肌力训练方式。

肌力1级:采用电刺激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 肌力2级:助力运动训练; 肌力3级:主动运动训练;

肌力4级:抗阻训练;耐力较差的肌肉群,强调肌肉耐力训练。 89、肌力训练的适应证:

(1) 失用性肌萎缩: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导致肌肉功能障碍。

(2) 肌源性肌萎缩: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萎缩。

(3) 神经源性肌萎缩: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

(4) 关节源性肌无力: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及肌肉功能障碍。 (5) 其他: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等。

(6) 正常人群:健康人或运动员的肌力训练。 90、关节活动度训练的原则:

(1) 根据功能评定决定训练形式。 (2) 固定近端肢体,以控制运动。

(3) 对关节松弛、近期骨折部或麻痹肢体等结构完整性较差的部位予以支持。 (4) 施力不应导致明显疼痛。

(5) 训练状态:① 解剖平面(额面、矢状面、冠状面);② 肌肉可拉长的范围;③ 组合模式(数个平面运动的合并);④ 功能模式等。

91、关节松动术的适应证:任何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关节疼痛、肌肉紧张及痉挛;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

关节松动术的禁忌证:关节松弛或习惯性脱位;关节因外伤或疾病引起肿胀(渗出增加);关节的急性炎症;关节部位的恶性肿瘤或结核;未愈合的关节内骨折。

92、腰椎牵引的适应证: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行性椎间盘疾患;腰椎小关节功能障碍或退行性骨关节病、腰椎肌肉痛性痉挛或紧张等。

腰椎牵引的禁忌证:下胸腰段脊髓受压、马尾神经综合征、腰椎感染、恶性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病、急性拉伤扭伤、腹疝、裂孔疝、动脉瘤、严重痔疮、严重骨质疏松、急性消化性溃疡或胃食管反流、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未控制的高血压)、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心肺功能障碍、孕妇。

93、颈椎牵引治疗的禁忌证:颈椎及邻近组织的肿瘤、结核或血管损害性疾病、骨髓炎或椎间盘炎、颈段类风湿性关节病变、严重的颈椎失稳或椎体骨折、脊髓压迫症、突出的椎间盘破碎、急性损伤或炎症在首次治疗后症状加重、严重的骨质疏松、颈椎病术后、未控制的高血压、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94、颈椎牵引治疗的适应证:颈部肌肉痛性痉挛、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颈椎椎间盘突(膨)出、颈脊神经根刺激或压迫、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炎、椎间关节囊炎和颈椎前后纵韧带病变。

95、紫外线剂量的五级分级: (1)0级红斑(亚红斑量):1个MED以下,皮肤无红斑反应。 (2) Ⅰ级红斑(弱红斑量):1~3个MED,皮肤有微弱的红斑反应,界限可辨,约24 h后消退。

(3) Ⅱ级红斑(红斑量):4~7个MED,皮肤有鲜红色红斑,稍肿,轻度灼痛,约2~3天后消退,伴轻度色素沉着。 (4) Ⅲ级红斑(强红斑量):8~12个MED,皮肤有暗红色红斑、水肿,灼痛,4~5天后消退,伴色素沉着。 (5) Ⅳ级红斑(超红斑量):10个MED以上,皮肤有暗红色红斑、水肿,出现水泡,剧烈灼痛,5~7天后消退,伴明显色素沉着。

96、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选用治疗药物的条件:① 易溶于水;② 易于电离、电解;③ 需导入的药物有效离子及其极性明确;④ 成分纯;⑤ 局部用药有效;⑥ 一般不选用贵重药。用于直流电离子导入的药物必须新鲜、清洁、无污染。碱性药物、生物碱药物的有效药物离子带正电荷,从阳极导入;酸性药物、黄酮类药物的有效药物离子带负电荷,从阴极导入。

97、直流电疗法的适应证:周围神经伤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症、高血压病、关节炎、慢性炎症浸润、慢性溃疡、血栓性静脉炎、瘢痕、粘连、慢性盆腔炎、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等。

直流电疗法的禁忌证:高热、昏迷、恶性肿瘤(电化学疗法除外)、出血倾向、急性化脓性炎症、急性湿疹、心力衰竭、孕妇腰腹部、局部金属异物、局部皮肤破损、对直流电过敏、心脏起搏器。

98、 (1) 运动疗法原理:运动负荷是促进骨生长、发育、成熟的重要因素之一,运动对骨负荷的增加主要是通过直接作用和肌肉的间接作用两种方式,不同的负荷决定骨的适应性变化,影响骨量的增减。

(2) 运动处方原则: ① 运动方式:有氧运动、力量运动、肌腱牵张是骨质疏松症运动疗法的三大支柱。老年人从安全考虑以有氧运动为主,辅以增强爆发力的运动。如身体机能状况许可,可采用负重跑或快速跑。③ 运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强度越大,越有利于骨密度的维持和提高。 ④ 运动时间:由运动强度而定,运动强度大,时间短一些;运动强度小,时间可稍长一些。 ⑤ 运动频率:以次日不感疲劳为度,一般采用每周3 ~ 5天为宜。坚持长期有计划、有规律的运动,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99、 肥胖病运动治疗的作用机制:① 改善脂质代谢水平,去除危险因素;② 改善胰岛素受体功能,促进糖代谢;③ 增强运动能力和运动耐力,促进健康。

100、 肥胖病的康复治疗原理:① 通过饮食控制减少能量的摄取;② 通过运动锻炼增加能量的消耗,维持能量负平衡状态;③ 通过行为疗法纠正不良饮食行为和生活习惯,以巩固和维持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所获得的疗效,防止肥胖复发;④ 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适当选用药物治疗,增加疗效,增进患者的减肥信心。

101、 肥胖是指人体摄入热量多于消耗热量时,多余的热量以脂肪的形式贮存于体内,导致体重超常的一种营养不良状态,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能量代谢的紊乱。

(1) 单纯性肥胖: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病病因。① 体质性肥胖:幼年起病,营养过度,脂肪分布于全身,脂肪细胞增生和肥大并存,限制饮食和加强运动疗效差,对胰岛素不敏感。② 获得性肥胖症:成年起病,营养过度和体力活动减少,脂肪分布于躯干、四肢,脂肪细胞以肥大为主,饮食控制和运动的疗效较好,胰岛素的敏感性经治疗可改善。

(2) 继发性肥胖症:继发于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基础上的肥胖。有中枢性、内分泌性、遗传性、药物性。

102、 糖尿病康复教育的内容:① 对疾病的认识;② 慢性并发症的危害性及发生率;③ 饮食疗法指导,包括饮食治疗的意义、目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法;④ 运动疗法指导,包括运动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和运动中的注意事项;⑤ 药物的介绍,如口服降糖药的种类、适应证、作用、不良反应和服用方法;⑥ 胰岛素的种类、使用方法和自我注射技术指导;⑦ 血糖的自我监测;⑧ 糖尿病日记,观察和记录每天饮食、精神状态、体力活动、胰岛素注射以及血糖、尿糖、尿酮的检查结果等;⑨ 介绍如何进行皮肤护理、足护理以及应急情况的处理如低血糖;⑩ 心理咨询,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03、 糖尿病患者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① 运动强度:以40%~60%最大摄氧量为宜。② 运动的种类:以有氧运动为主,配合力量运动。③ 运动时间:自10 min开始,逐步延长至30~40 min。餐后1 h实施运动为宜。④ 运动频率:每周运动锻炼3~4次较为合理,可根据每次运动的运动量大小而定。每次运动后不觉疲劳的病人,可坚持每天运动一次。

104、 糖尿病运动治疗的原理:① 增加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运载体的数量,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谢异常,降低血糖。② 加速脂肪组织分解,促进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利用,纠正脂代谢功能紊乱。③ 改善糖代谢,预防和减少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降低糖尿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105、 高血糖毒性作用表现为:① 刺激胰岛素分泌,长期高血糖最终导致胰岛B细胞的功能衰竭;② 增加肌肉等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抑制肌细胞膜转糖蛋白GLUT4的活性,葡萄糖转运进入肌细胞内减少;③ 增加氧自由基的产生,诱发血管并发症。 106、 能量节约技术: (1) 物品摆放有序化。

(2) 活动程序合理化:按照特定工作或生活任务的规律,确定最合理的流程或程序,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3) 操作动作简化:尽量采用坐位,并减少不必要的伸手、弯腰等动作。 (4) 劳动工具化:搬动物品或劳动时尽量采用推车或其他省力的工具。

(5) 活动省力化:例如作消除重力影响,尽可能采取推、拉等活动,而不采用提、托等活动。

107、 COPD患者增强全身体力的训练方法:

(1) 下肢训练:下肢训练可明显增加COPD患者的活动耐量,减轻呼吸困难症状,改善精神状态。通常采用快走、划船、骑车、登山等训练项目。

(2) 上肢训练:上肢训练包括上肢功率车训练、上肢体操棒练习、提重物训练。 (3) 呼吸肌训练:呼吸肌训练可以改善呼吸肌耐力,缓解呼吸困难症状。① 增强吸气肌训练:用抗阻呼吸器训练3~5 min/次,3~5次/日,以后训练时间可增加至20~30 min。② 增强腹肌肌力训练:患者取仰卧位,腹部放置沙袋作挺腹训练,开始为1.5~2.5 kg,以后可逐步增加至5~10 kg,每次腹肌肌力训练5 min。

108、 COPD气短气急症状分级:0级:虽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但活动如常人,日常生活照常,活动时无气短。1级:一般劳动时出现气短。2级:平地步行无气短,速度较快或登楼、上坡时,同龄健康人不觉气短而自己有气短。3级:慢走不及百步即有气短。4级:讲话或穿衣等轻微动作时即有气短。5级:安静时出现气短,无法平卧。 10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及肺气肿有关,以气道狭窄与阻塞、肺泡扩大与融合、呼气困难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呼吸疾病。 110、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注意事项:

(1) 严格掌握运动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特别注意排除不稳定的心脏病患者。 (2) 康复治疗前应进行详尽的心肺功能和药物治疗的评定。 (3) 康复方案强调个体化原则。

(4) 活动时应强调动静结合、量力而行。

(5) 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并要考虑环境因素对活动量的影响。 (6) 治疗时应有适当的医学监护。

(7) 运动治疗只能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不应排斥其他治疗。 (8) 注意药物治疗与运动反应。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