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三基本习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康复科三基本习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5) 先睁眼练习,后闭眼训练。

(6) 两侧轻重不等的残疾者,先从轻侧开始;两侧残疾程度相同者,原则上先从右侧开始。

(7) 每一动作重复3~4次。

58、 Ⅰ级平衡训练:用下肢支撑体重保持静态站立位。

Ⅱ级平衡训练: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躯干屈曲、伸展、左右倾斜及旋转运动,并保持平衡的训练。

Ⅲ级平衡训练:站立姿势下抵抗外力保持身体平衡。

59、 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的基本要领:先将脚跟移动到膝关节重力线的后方,上身前倾,两手交叉握紧,手臂伸直向下,然后将手臂突然上举,利用手臂上举的惯性和股四头肌的收缩,完成站立动作。

60、 封闭治疗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注射不当可能造成局部出血、疼痛、损伤注射部位的血管或脏器、气胸或血气胸、神经损伤。硬脊膜外腔注射时药物注入蛛网膜下隙可导致全脊髓麻醉。少数患者可出现感染、晕针。

61、 封闭治疗的禁忌证:① 注射局部感染或皮肤破损;② 全身感染未控制;③ 明显出血倾向;④ 病情危重或不稳定;⑤ 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的禁忌情况;⑥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62、 自助具的作用:包括代偿肢体已丧失的功能以完成功能活动;代偿关节活动范围使活动简便、省时省力;便于单手活动以克服需要双手操作的困难;对肢体和关节给予支撑以维持其功能;代偿视、听功能,增强视觉和听觉能力。

63、 脊柱矫形器的种类:根据穿戴部位脊柱矫形器分为颈部矫形器(软式颈托、硬式可调式颈托、费城颈托、金属颈椎矫形器、模塑式颈椎矫形器、胸枕颌固定性颈部矫形器、头环式颈胸椎矫形器)、胸腰椎和脊柱侧凸矫形器(Milwaukee型脊柱侧凸矫形器、腋下型脊柱侧凸矫形器、护腰围等)。

脊柱矫形器的特点:主要用于固定和保护脊柱,矫正脊柱的异常力学关系,减轻躯干的局部疼痛,保护病变部位免受进一步的损伤,支持麻痹的肌肉,预防、矫正畸形,通过对躯干的支持、运动限制和对脊柱对线的再调整达到矫治脊柱疾患的目的。

64、 下肢矫形器的特点: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负重和行走,因此下肢矫形器的主要作用是能支撑体重,辅助或替代肢体功能,限制下肢关节不必要的活动,保持下肢的稳定性,改善站立和步行时的姿态,预防和矫正畸形。某些下肢矫形器还有减轻或免除身体重量对下肢骨骼的负荷,促进骨折部位的骨痂形成,加快骨折愈合等作用。

65、 上肢矫形器的种类:根据功能上肢矫形器分为固定性(静止性)和功能性(可动性)两大类。前者没有运动装置,用于固定、支持、制动。后者有运动装置,可允许机体活动,或能控制、帮助肢体运动,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上肢矫形器的特点:上肢矫形器的使用目的主要是将不稳定的肢体保持于功能位,提供牵引力以防止关节的挛缩,预防或矫正上肢的关节畸形,补偿上肢肌肉失去的力量以及辅助无力的肢体运动或替代手的功能等。 66、 假肢安装的理想条件:

(1) 残肢长度:残肢的长度要适当,过短则缺乏足够的杠杆力去控制假肢,过长则缺乏安装人工机构的空间。

(2) 皮肤:残肢皮肤耐压、耐磨、感觉正常、切口瘢痕呈线状、与骨无粘连。 (3) 皮下组织:应有适量的皮下组织,使残端有较好的承重能力。 (4) 压痛:残肢的局部应无压痛。

(5) 畸形:截肢侧的关节应无畸形并有良好的功能。

(6) 残肢定型:以术后残肢同一部位相比周长无变化为残肢定型的依据。临时性假肢应该在术后尽早装配,永久性假肢要在若干月后装配。 67、 矫形器的基本功能如下:

(1) 稳定和支持:通过限制关节异常活动来稳定关节,恢复运动功能。 (2) 固定和保护:通过对病变肢体或关节的固定和保护以促进病变痊愈。 (3) 预防、矫正畸形:通过改变力线和力点,预防和矫正骨关节畸形。 (4) 减轻轴向承重:指改变承重部位,减轻病变躯体或肢体的承重负荷。 (5) 改善生活独立功能:包括步行、饮食、穿衣、工作、学习、娱乐等。 68、 针对参与摄食-吞咽活动有关的器官进行功能训练。

(1) 口腔周围肌肉训练:包括口唇闭锁训练、下颌开合训练、舌部运动训练等。 (2) 颈部放松训练:前后左右放松颈部或者颈部左右旋转、提肩沉肩。 (3) 寒冷刺激法:提高软腭和咽部的敏感度,并且可以减少流涎。

(4) 屏气发声练习:训练声门闭锁功能,强化软腭肌力,有助于除去残留在咽部的食物。

(5) 咳嗽训练:促进声门闭锁。

(6) 屏气吞咽练习:有利于声门闭锁,防止食物误咽入气道。 69、 构音障碍的治疗方法:

(1) 松弛训练:随意肌群完全放松的同时,构音肌群等非随意肌群也随之松弛。通过指导患者放松足、腿、臀、腹、胸、背部、手、上肢、肩、颈、头部的肌肉,有利于构音肌群松弛。

(2) 呼吸训练:呼吸气流量和气流控制是正确发音的基础,注意呼吸控制以降低咽喉部肌紧张,有利于发音。

(3) 发音训练:痉挛型构音障碍的喉运动异常主要是内收增强,弛缓型则为内收减弱。选择发音启动训练、持续发音训练、音量控制训练、音高控制训练、鼻音控制训练。 (4) 口面与发音器官训练:呼吸、发音、共鸣、发音动作和语调是构音的基本条件,颌、唇、舌、腭等发音器官的动作练习是发音准确的前提。首先集中训练运动力量、范围和运动的准确性,随后再进行速度、重复和交替运动练习。训练包括颌抬高、唇闭合、唇角外展、舌的运动、软腭抬高、交替运动。

(5) 语音训练:完成舌、唇、颌以及软腭等发音器官的动作练习后再进行发音训练。训练内容包括练习发“b”音、对照镜子纠正发音动作、练习爆破音、朗读由“b”音组成的绕口令等。

(6) 语言节奏训练:语言节奏是由音色、音量、音高、音长4个要素构成的,各要素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就可形成节奏。共济失调型和运动减退型构音障碍均存在重音、语调和停顿不当与不协调。利用呼吸控制、诗歌朗读、生物反馈技术等练习重音、节奏及语调训练。

(7) 非言语交流训练:重度构音障碍者可选择非言语交流方法并予以训练,如图画板、调板、句子板等。图画板上画有多幅日常生活活动的画面,对于文化水平较低和失去阅读能力的患者会有所帮助。 70、 构音障碍的治疗原则:

(1) 针对异常言语表现重点训练:从影响言语的神经肌肉、身体姿势、肌张力、肌力和运动协调等多方面考虑,最终提高患者言语的表达质量。

(2) 按评价结果选择治疗顺序:分析构音结构和言语产生的关系,制定治疗的开始环节和先后顺序。一般按呼吸、喉、腭、舌体、舌尖、唇、下颌运动逐一训练。 71、 失语症的治疗目标:

(1) 轻度失语:改善语言和心理障碍,适应职业需要。大部分都能恢复工作,生活自理。

(2) 中度失语:发挥残存能力及改善功能,适应日常交流需要。一般可以达到日常生活自理的交流水平。

(3) 重度失语:尽可能发挥残存能力以减轻家庭负担。一般都不能达到日常生活自由交流的水平。

72、 失语症患者实用交流能力的训练原则:① 以实用为主(选用接近现实生活的训练材料);② 采用多种手段(充分利用书面语、手势语、图画等代偿手段传递信息,提高综合交流能力);③ 随时调整交流策略(治疗计划中应包括促进运用交流策略的训练,学会选择适合不同场合及自身水平的交流方法,丰富交流策略的类型和内容);④ 重视双向交流(设定更接近于实际生活的语境变化,引出患者的自发交流反应,并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自然的反馈)。 73、 言语治疗的原则:

(1) 早期开始:言语治疗开始得愈早,效果愈好,早期发现是治疗的关键。

(2) 及时评定:言语治疗前应进行全面的言语功能评定,了解言语障碍的类型及其程度,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要定期评定,了解治疗效果,或根据评定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治疗结束后,也要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3) 循序渐进:言语训练过程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

(4) 及时反馈: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时给予反馈,强化正确的反应,纠正错误的反应。

(5) 主动参与:言语治疗的本身是一种交流过程,需要患者的主动参与,治疗师和患者之间、患者和家属之间的双向交流是治疗的重要内容。

74、 运动再学习是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恢复运动功能的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的治疗方法。

基本原理:包括脑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机理和学习运动技巧的5个基本因素:脑损伤后功能恢复、限制不必要的肌肉运动、反馈对运动控制极为重要、调整重心和环境控制。 组成:运动再学习方法由7部分组成,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运动功能:即① 上肢功能;② 口面部功能;③ 从仰卧到床边坐起;④ 坐位平衡;⑤ 站起与坐下;⑥ 站立平衡;⑦ 步行等。

75、 关节压缩技术的方法:通过刺激承重关节的感受器以促进关节周围肌肉的共同收缩和稳定。可采用形成承重的姿势或在重力的基础上附加徒手外力来达到此效果。 作用:增强承重关节的稳定性。

注意事项:压缩的力量要得当,新近的骨折、手术后近期不可采用。

76、 反射性抑制是用来抑制肌张力和姿势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防止异常的感觉输入。 (1) 躯干肌张力增高:躯干屈肌张力增高时,把头部放置在过伸位,可以降低屈肌张力,增加伸肌张力;躯干伸肌张力增高时,把头放置在屈曲位,可以降低伸肌张力,增加屈肌张力;躯干屈肌与伸肌张力均增高时,可以通过旋转躯干(保持骨盆不动)来抑制。 (2) 肢体肌张力增高:屈肌张力增高时可取肢体外旋位,外展肌张力增高时可取肢体内旋位,上臂屈肌痉挛时取肢体的对称性伸展(保持头在中立位,以排除不对称紧张性颈反射)。躯干、头、肢体的伸肌张力均增高时,使髋屈曲外展并屈膝即可抑制。

(3) 出现痉挛:颈、臂及手出现屈曲痉挛时,可取上臂水平外展或对角线伸展来抑制;躯干与髋出现痉挛时,可将臂上举过头,以促进躯干及髋的伸展。

77、 Brunnstrom技术特点: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是早期充分利用一切方法引出肢体的运动反应,并利用各种运动模式,如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再从异常模式中引导、分离出

正常的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运动模式,逐渐向正常、功能性模式过渡。 78、 有氧训练的适应证为:

(1) 心血管疾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隐性冠心病、轻度-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轻症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移植术后、冠状动脉腔内扩张成型术后、冠状动脉分流术后等。

(2)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单纯性肥胖症。

(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非发作状态)、肺结核恢复期、胸腔手术后恢复期。

(4) 其他慢性疾病状态:慢性肾功能衰竭稳定期、慢性疼痛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长期缺乏体力活动及长期卧床恢复期。 (5) 中老年人的健身锻炼。 79、 协调性训练的训练要点:

(1) 无论症状轻重,患者均应从卧位训练开始,待熟练后再在坐位、站立位、步行中进行训练。

(2) 从简单的单侧动作开始,逐步过渡到比较复杂的动作。

(3) 可先做容易完成的大范围、快速的动作,熟练后再做小范围、缓慢动作的训练。 (4) 上肢和手的协调训练应从动作的正确性、反应速度快慢、动作节律性等方面进行;下肢协调训练主要采用下肢各方向的运动和各种正确的行走步态训练。 (5) 先睁眼练习,后闭眼训练。

(6) 两侧轻重不等的残疾者,先从轻侧开始;两侧残疾程度相同者,原则上先从右侧开始。

(7) 每一动作重复3~4次。 80、 站立平衡训练的方法:

(1) Ⅰ级平衡训练:用下肢支撑体重保持站立位,必要时治疗者可用双膝控制患者下肢,或使用支架帮助固定膝关节。开始时两足间距较大,以提高稳定性;在能够独立站立后逐步缩小两足间距,以减小支撑面,增加难度。

(2) Ⅱ级平衡训练: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躯干屈曲、伸展、左右倾斜及旋转运动,并保持平衡的训练。开始时由治疗者双手固定患者髋部,协助完成重心转移和躯体活动,逐步过渡到由患者独立完成动作。

(3) Ⅲ级平衡训练:站立姿势下抵抗外力保持身体平衡。患者可以采用平衡板训练、站立作业训练等。

81、 坐位平衡训练的方法: (1) Ⅰ级平衡训练:通过协调躯干肌肉以保持身体直立。开始时需要有人在身旁保护,逐步过渡到无保护独立坐。

(2) Ⅱ级平衡训练: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躯干屈曲、伸展、左右倾斜及旋转运动,并保持坐位平衡的训练。可以采用拾取身体周围物体,或进行作业。

(3) Ⅲ级平衡训练:胸前双手抱肘,由治疗者施加外力破坏患者坐位的稳定,诱发头部及躯干向正中线的调正反应。 82、 平衡功能训练的基本原则:

(1) 从静态平衡(Ⅰ级平衡)训练开始,过渡到自动动态平衡(Ⅱ级平衡),再过渡到他动动态平衡(Ⅲ级平衡)。

(2) 逐步缩减人体支撑面积和提高身体重心,在保持稳定性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头颈和躯干运动,从睁眼训练逐步过渡到闭眼训练。 (3) 训练时注意患者安全,避免发生意外损伤。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