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关注点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5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关注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81、运行控制方法可能包括:

a)设计一个或多个防止错误并确保一致性结果的过程;

b)运用技术来控制一个或多个过程并预防负面结果(即工程控制); c)启用能胜任的人员,确保获得预期结果; d)按规定的方式实施一个或多个过程;

e)监视或测量一个或多个过程,以检查结果; f)确定所需使用的文件化信息及其数量。

82、组织应对计划内的变更进行控制,并对非预期性变更的后果予以评审,必要时,应采取措施降低任何有害影响(8.1) 83、组织应确保对外包过程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应在环境管理体系内规定对这些过程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的类型与程度(8.1);在确定与外部供方,包括合同方有关的运行控制的程度和类型时,组织可考虑以下一个或多个因素,例如:环境因素和相关的环境影响;与组织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相关的风险和机遇;组织的合规义务。 84、外包过程是满足下述所有条件的一种过程: ——在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之内; ——对于组织的运行是必需的;

——对实现组织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是必须的; ——组织确保有符合要求的责任;

——相关方认为该过程是由与外部供方有关系的组织实施的。 85、从生命周期观点出发,组织应(8.1)

a)适当时,制定控制措施,确保在产品或服务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考虑其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并提出环境要求;

b)适当时,确定产品和服务采购的环境要求;

c)与外部供方(包括合同方)沟通其相关环境要求;

d)考虑提供与产品或服务的运输或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和最终处置相关的潜在重大环境影响的信息的需求。

86、组织的某些重大环境影响可能发生在产品或服务的运输、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或最终处置阶段。通过提供信息,组织可能预防或减轻这些生命周期阶段的有害环境影响。 87、适用时,向有关的相关方,包括在组织控制下工作的人员提供应急准备和响应相关的信息和培训(8.2)

88、组织应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其环境绩效(9.1.1) 组织应确定:

a)需要监视和测量的内容:

b)适用时,监视、测量、分析与评价的方法,以确保有效的结果; c)组织评价其环境绩效所依据的准则和适当的参数; d)何时应实施监视和测量;

e)何时应分析和评价监视和测量结果。

89、当确定应当监视和测量的内容时,除了环境目标的进展外,组织应当考虑其重要环境因素、合规义务和运行控制。

90、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评价其合规义务履行情况所需的过程(9.1.2) 组织应:

a)确定实施合规性评价的频次; b)评价合规性,必要时采取措施;

c)保持其合规情况的知识和对其合规情况的理解。

91、合规性评价的频次和时机可能根据要求的重要性、运行条件的变化、合规义务的变化,以及组织以往绩效而有所不同。 92、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内部审核方案,包括实施审核的频次、方法、职责、策划要求和内部审核报告(9.2.2)

92、建立内部审核方案时,组织必须考虑相关过程的环境重要性、影响组织的变化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9.2.2) 组织应:

a)规定每次审核的准则和范围;

b)选择审核员并实施审核,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c)确保向相关管理者报告审核结果。

94、组织应确定改进的机会(9.1,9.2和9.3),并实施必要的措施实现其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10.1)

95、组织采取措施改进时应当考虑环境绩效分析和评价、合规性评价、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结果

96、改进的示例包括纠正措施、持续改进、突破性变更、革新和重组。 97、环境管理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作为预防性的工具。预防措施的概念目前包含在4.1(即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和6.1(即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中。

简答:

1、新版标准的主要变化

1)基于战略考虑的环境管理:将环境管理纳入组织的战略策划过程,体现在理解对组织及其EMS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外部环境(4.1);关注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4.2)。建立、实施适合于组织宗旨和所处环境的环境方针(5.2) 2)基于风险的思考:确定导致有害或有益环境影响的主要问题,确定管理的的优先序顺序,体现在确定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6.1);确定环境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6.2)。 3)强化领导作用:最高管理者的参与、指导、支持和承诺是成功的因素(5.1)

4)主动的环境保护:保护环境不仅通过污染预防防止有害的环境影响,还要保护自然环境免遭因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而导致的危害与退化(5.2)

5)满足合规义务:采用新的术语“合规义务”取代“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确定强制遵守的和自愿选择遵守的“要求”(6.1.3)?一旦自愿选择遵守,就要作为必须履行的“义务”,包括相关方的要求(4.2)

6)强调环境绩效:体现在: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包括提升环境绩效、履行合规义务、实现环境目标(1 范围);提升环境绩效的承诺(5.2);应用绩效参数评价环境目标的结果(6.2);确定评价环境绩效的准则及适合的参数(9.1);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升环境绩效。(10.3) 7)生命周期思想:除了考虑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还要求组织将控制或施加影响的行动尽可能延伸至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包括:外包、相关方、供应链)。体现在:标准要求在确定环境因素时,组织要考虑生命周期观点(6.1.2)。组织应从生命周期观点出发,制定控制措施,确保考虑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在其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提出环境要求;考虑提供与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相关的潜在重大环境影响方面信息的需求(8.1)

8)强调信息交流过程:在强调内部沟通的基础上,同时强调外部沟通,对沟通(交流)过程提出具体要求。

9)用“文件化信息”代替了“文件”和“记录”

10)调整了标准结构和框架:标准包括一个高层结构,相同的核心要素,以及具有核心定义

的通用术语。

2、关于变更管理 答、变更管理是组织保持环境管理体系,以确保能够持续实现其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标准的许多要求都提出了对变更的管理要求: 1)4.4:保持环境管理体系

2)6.1.2:确定环境因素时,组织必须考虑变更,包括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以及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

3)7.4.2:组织应在其各职能和层次间就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内部信息交流,适当时,包括交流环境管理体系的变更

4)8.1:组织应对计划内的变更进行控制,并对非预期性变更的后果予以评审,必要时,应采取措施降低任何有害影响

5)9.2.2:建立内部审核方案时,组织必须考虑相关过程的环境重要性、影响组织的变化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

6)9.3:管理评审应考虑以下变化:与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内外部问题;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包括合规义务;重要环境因素;风险和机遇。 作为变更管理的一部分,组织应当提出计划内与计划外的变更,以确保这些变更的非预期结果不对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3、什么是生命周期?生命周期观点在标准中的体现?

答:1)生命周期是指:产品(或服务)系统中前后衔接的一系列阶段,从自然界或从自然资源中获取原材料,直至最终处置。生命周期阶段包括原材料获取、设计、生产、运输和(或)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和最终处置。 2)在标准中的体现:

①0.2 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环境管理的系统方法可向最高管理者提供信息,通过“采用生命周期观点,控制或影响组织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制造、交付、消费和处置等的方式,能够防止环境影响被无意地转移到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以获得长期成功。

②4.3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组织应运用生命周期观点考虑其对活动、产品和服务能够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的程度

③6.1.2:标准要求在确定环境因素时,组织要考虑生命周期观点。

④8.1运行策划和控制:组织应从生命周期观点出发,制定控制措施,确保考虑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在其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提出环境要求;考虑提供与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相关的潜在重大环境影响方面信息的需求。

4、基于风险的思维在标准中的体现

答:1)4.1所确定的内外部问题可能给组织或环境管理体系带来风险和机遇,组织可从中确定那些需要应对和管理的风险和机遇;

2)4.2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一旦被组织采纳,则成为组织的要求,即合规义务,在策划环境管理体系时必须予以考虑;

3)6.1.1:组织应确定与环境因素、合规义务、所处环境、相关方需求和期望相关的、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以确保环境管理体系能够实现其预期结果,预防或减少不期望的影响,实现持续改进。

4)6.1.2环境因素:标准要求组织运用准则确定重要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可能导致一种或多种重大环境影响,因此可能导致需要处理的风险和机遇,以确保组织能够实现其环境管

理体系的预期结果。

5)6.1.3合规义务:准备要求组织确定并获取与环境因素有关的合规义务,并确定这些合规义务如何适用于组织。合规义务可能会给组织带来风险和机遇。

6)6.2.1环境目标:标准要求组织在建立环境目标时,在考虑组织的重要环境因素及相关的合规义务的同时,还要考虑其风险和机遇。

7)8.1运行策划和控制:组织应对计划内的变更进行控制,并对非预期性变更的后果予以评审,必要时,应采取措施降低任何有害影响

8)8.1运行策划和控制:从生命周期观点出发,组织应“考虑提供与产品或服务的运输或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和最终处置相关的潜在重大环境影响的信息的需求”。组织的某些重大环境影响可能发生在产品或服务的运输、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或最终处置阶段。通过提供信息,组织可能预防或减轻这些生命周期阶段的有害环境影响。

9)8.2应急准备和响应:根据紧急情况和潜在环境影响的程度,采取相适应的措施预防或减轻紧急情况带来的后果

10)9.2.2:建立内部审核方案时,组织必须考虑相关过程的环境重要性、影响组织的变化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

11)9.3:管理评审应考虑以下变化:与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内外部问题;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包括合规义务;重要环境因素;风险和机遇。

12)10.2:纠正措施应与所发生的不符合造成影响(包括环境影响)的重要程度相适应。

5、策划环境管理体系应考虑 --4.4

答:1)4.1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可用于其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其环境管理体系 2)4.2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相关方的要求不一定是组织必需满足的要求,对于组织的合规义务(包括强制性要求和自愿性承诺),组织在策划环境管理体系时必须予以考虑。 3)4.3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

6、关于文件化信息 保持文件化信息:9处

1)应保持范围的文件化信息,并可为相关方获取(4.3) 2)环境方针应保持文件化信息(5.2)

3)组织应保持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的文件化信息(6.1.1) 4)组织应保持6.1.1至6.1.4中所需过程的文件化信息,其程度应足以确信这些过程按策划实施(6.1.1)

5)组织应保持以下内容的文件化信息:环境因素及相关环境影响;用于确定其重要环境因素的准则;重要环境因素(6.1.2)

6)组织应保持其合规义务的文件化信息(6.1.3) 7)组织应保持环境目标的文件化信息(6.2.1)

8)组织应保持必要的文件化信息,以确信过程已按策划得到实施(8.1) 9)组织应保持必要的文件化信息,以确信过程按策划予以实施(8.2)

保留文件化信息:7处

1)组织应保留适当的文件化信息作为能力的证据(7.2)

2)适当时,组织应保留文件化信息,作为其信息交流的证据(7.4.1)

3)组织应保留适当的文件化信息,作为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结果的证据(9.1.1) 4)组织应保留文件化信息,作为合规性评价结果的证据(9.1.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