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网络教育2014年12月《美学概论》课程考试练习题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南大学网络教育2014年12月《美学概论》课程考试练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旅游文化也是休闲文化的重要内容。旅游就是从人的功利化的日常生活中超脱出来,是日常生活的隔离和中断。

6.简要概括“意境”这一范畴的发展过程。

答:一、意境的形成与发展:“意境”最早出现于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格》;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描述了各种意境的意在言外的旨趣;宋代诗歌推崇风格平淡、意味不尽的艺术形象,实质上是对意境的具体描述。宋代佛教、禅宗兴盛,流行以禅喻诗,严羽《沧浪诗话》举出“妙悟”,标举“羚羊挂角”、“空中之音”,其实质便是用禅理直接说明诗歌中的意境理论。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意境理论有重大发展。

二、意境的基本内涵:〔一〕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形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创造出新的意缊和境界。(佛家用语,境,心所攀缘的外物;境界,人的自我意识所达到的觉悟境地)。〔二〕意境的审美内涵包括以下四个层面:1、主客统一,2、情景交融,3、时空转换,4、有无相生。

三、意境的审美特征:主客统一、情景交融、时空转换、有无相生,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意境的基本审美特征。

7.在中西美学思想史上,中国发展出“沉郁”、“飘逸”、“空灵”等审美范畴,西方发展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审美范畴,它体现了文化上的哪些差异?

答: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孕育出不同的审美文化,也孕育出不同的美学范畴。西方传统美学的审美范畴主要有: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中国传统美学主要有:沉郁、飘逸、空灵等。

4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的产生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国和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审美思想的差异,西方学者追究宇宙的起源,探索万物本质,诘问人生目的,重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探索哲理,为从知而追求学术,并无太多的实用目的。中国传统哲学总是从人的关系和人物的内在联系中去思考社会伦理关系是否正确,即使有时也谈天说地,其目的也在于“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西方的审美情趣偏重于再现客体事物原来的面貌,追求与事实的接近,而中国的审美思想更偏重于主体内心的情感的抒发和表达,重于表现的艺术。

8.“丑”为什么会成为审美对象?

答:我们认为丑的审美价值体现为二:一,丑也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丑是生活的一部分;二,丑往往更能体现出人的个性特征,使个性鲜明。中国五百罗汉的雕像,都很丑,一个比一个丑,就是为了突出他们的特点。很多神殿、庙宇的雕塑都很丑,也是这样。

中国文化中,丑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形态,比西方早,庄子很早就对“丑”大加赞美。庄子认为丑才能颐养天年,才能免祸,才能得到善终。中国文化这“丑”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与西方也不一样,它更多的以此凸显对社会的愤慨。

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丑”由于显示宇宙的生命力而生成意象(即成为美),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丑的生命力更强,活得更久,这开始于庄子。

(2)“丑”显示了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而生成意象,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就是这样。中国这种情况也始于庄子。这样容易形成对比,更容易使人震撼。

5

(3)“丑”由于在审美活动中融进了艺术家对人世的悲愤体验而生成意象,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艺术家有时故意用丑的形象来突出心灵的崇高和伟大,突出对社会的愤慨和不满,从而让人更为惊讶和震动。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里都有丑的人物,有负面人物,负面人物不一定丑,漂亮的人物不一定是正面人物。如托尔斯泰的《复活》沃伦斯基长得漂亮,但是一个反面人物。《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长得丑,但是一个正面人物。

(4)“丑”由于发掘和显现实际生活中某些人的丑恶的人性而生成审美意象,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刚才举的例子中就有一些,有的人既丑又恶,表现出丑恶的结合对人的伤害。人的外貌丑与本性的恶的各种表现,艺术家通过这样来表现人性的复杂。

9.举例说明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答:崇高是西方美学的概念,壮美是中国美学概念。中国美学中没有崇高的概念,只有类似的壮美概念。

在西方美学中,崇高有自然的“壮丽”(与中国美学的壮美类似),更有高贵伟大的心灵。而中国美学中的壮美缺少高贵伟大的心灵这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中缺少宗教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中国有宗教,如佛教,它讲究的是成佛,是个人自己的最后幸福,牺牲自己短期的欲望,得到永远的快乐,与基督教的牺牲奉献不同。道教讲究的是活体成仙,也是牺牲短期的欲望立即得到得道成仙,更没有西方基督教的牺牲精神。但中国文化中有为国家牺牲,为政权奉献的要求。这个要求虽然也很强烈,但与宗教的精神内化还是有区别。所以,中国文化中的牺牲精神与西方还是有所不同。因此,壮美里面更多的是壮观的事物,特别自然景物,灵魂的伟大相对少点。所以,“壮美”与“崇高”还是有所区别。

10.以“沉郁”的审美特征分析下面这首诗。

却东西门行

曹操

6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答:沉郁的文化内涵是儒家的“仁”,仁是什么,仁就是爱。儒家哲学的核心是“仁”,《论语》说“仁者,爱人。”仁就爱,这种人类之爱,这种人类同情,人间关爱之情,渗透在杜甫的全部作品中,凝结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就是沉郁。

一为出征之遥,远赴万里,镇守四方;二为出征之苦,马不解鞍,甲不离身;三为年岁飞逝,老之将至;四为故乡之思,返还无期,徒作渴念。这几方面有紧密关系,而思乡不得归是其关键。唯其愿望不能实现,其思乡之情也就日益加深。这一层将征夫的深愁苦恨,都在其对现实状况的叙述中宣泄出来。由于前两层中,诗人已经用比兴手法渲染了情结气氛,故这一层所表现的乡关之思显得极为真切和强烈,虽然没有一个愁、苦之类的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本色之语,却更能收到动人心魄的效果。

曹操这首诗表现生的悲凉感和历史的苍茫感,不仅是哀怨,生活的困苦。提高一步,就是人生的无奈、悲凉。由谁造成的,怎么造成的,有什么办法,真的无法直接回答,只能是悲伤。个人的力量是这样微小,无法改变现实,无法拯救人民,为他们提供一些好的生活,多一点幸福。没办法,人世就是这样。这就是人生的悲凉感、苍茫感。

因为他对于人生的有限性和失去精神家园的孤独有深刻的体验。曹操的诗与杜甫一样,关注百姓的痛苦生活。曹操作为一个高层统治者对战乱引发的百姓疾苦并不一无所知,因为曹操并不是一个坐在家里的政客。这就算一个诗人与一般政客的区别。

7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