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情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校园情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Sep. 2004, Volume 1, No.9 (Serial No.9)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ISSN1539-8072,USA 校园情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外语部 张聪*

摘 要: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者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就是第二文化的习得过程。本文在二语习得研究的输入假说及输出假说和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在校园情境下学生文化方面的输入和输出模式并探讨了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的目标和途径。

关键词:二语习得 文化输入 文化输出 跨文化交际能力

1. 引 言

在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讨论中,专家们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提高,并且提出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学科的再认识,即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根据现代语言习得研究的成果,语言输入是语言表达的先决条件,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不可能达到有效的表达。同样,没有文化输入及文化积累,不能正确地理解跨文化交际中源语的信息,也就无法有效地进行交际。另一方面,如果只强调语言文化的输入,不展开交际,不进行输出,就会影响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只有通过文化实践,了解英语本族人在不同的文化场合的语言习惯,根据所了解的双方的文化差异而选择正确的语言形式。

2. 全新的输入和输出模式

2.1文化输入模式

*

张聪(1970- ),女,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外语部讲师,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研究生(在职);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和外语教学研究; 通讯地址:江苏常州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外语部,邮政编码:213022;电话: 0519-5136796(H),0519-512002754

校园情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在80年代初期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把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在外语教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一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理解信息,即通过接受可理解输入产生的。Krashen认为,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可能经过相同的创造性过程。按照这一假设,在语言教学中,学习者在运用新习得的语言时,须置身于可理解语言信息输入和反馈的学习环境中。为了增强可理解语言信息,须创造出多样化真实的语言材料或现实的学习环境。我们不得不承认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他的输入仅限于语言本身,而事实上语言学习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工程,学会了句子和结构并不代表真正学会了一门语言, 说一个学生学会一门语言是指这个学生能够正确应用该语言。因此,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给学生进行文化层面上的输入,也就是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公式“i+1”,从文化角度扩展了输入内容,即在学生对该目的语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对其再输入相关的文化内容。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反映着文化,文化又能帮助理解语言。Schumann的文化迁移模式指出人们因移入外国文化而学会相应的外国语,故社会群体和个人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决定了外语习得的成败(Schumann,1978:34)。这个理论表明学生对目的语的态度将会影响他的学习效果,而态度的形成会受到目的语文化的影响。因此,文化输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语言。

2.2 文化输入的目标

文化输入就是使学生了解目标文化(Target culture)的有关知识,不仅包含谙悉社会的规范,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价值观念和构成社会文化结构的定位,而且还包含从文化的视觉辨认重要事实的能力以及具备区分可接受的文化和不可接受的文化的有关知识。

在校园情境下学习外语,由于绝大部分学习者很少有机会到目标文化社区学习,工作和生活,而大部分语言教师也并非具备目标文化的感性知识,所以文化输入只能停留在课堂上、书本上、影视作品及某些

(O),13016845187;E-mail: cong-leader@hhuc.edu.cn

55

校园情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

媒体上,语言教师也只能间接地理性地向学习者介绍有关目标文化的基本知识。由于课型的定位,语言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既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又包括对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规则的了解,所以文化输入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只是语言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目标文化的输入可以穿插到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去。

Hammerly (1982)总结了文化教学的10项目标,这些目标也可以成为文化输入的目标: (1)了解生词和短语的文化内涵; (2)了解在一般情况下的行为准则;

(3)培养对目标文化的兴趣并加深对目标文化的了解; (4)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区别; (5)了解文化内部的习俗与区别; (6)了解类似科研的课题;

(7)学会用综合的观点看待目标文化; (8)具备对有关目标文化的论述的评估能力; (9)学会设身处地对待目标文化和目标文化国家的人; (10)有对目标文化进行研究的学术能力。

上述10项目标并非是每位学习者都要达到的,对于不同的学习者应有不同的目标,除了极少数学习涉外专业和将来从事涉外工作的学习者要加强对目标文化的行为规范和情感学习外,大部分学习者只需掌握和了解目标文化的一般知识即可。

2.3文化输出模式

Swain在1986年提出了“可理解输出假说”。Swain指出仅仅靠可理解输入还不能使二语习得者流利

56

校园情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

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习得者既需要大量可理解输入,又需要有可理解输出。Swain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输出可以促进二语的习得,其方式不同于输入,但可以增强输入对二语习得的作用。其理论依据是Swain对加拿大的法语沉浸式教学(Immersion programme)所做的调查研究。在学校,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数学等理科课程全部是用法语授课,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是“可理解输入”,因为这些课程他们学得都很好。接受了如此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后,这些学生的法语水平仍不够理想,并没有达到“输入假说”的好结果。因此,Swain得出结论,学习者要全面发展自己的语言水平,“可理解输出”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Hanvey(胡文仲,1990)认为要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他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学习者通过旅游、杂志、教科书等对于表面的明显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第二个层次,学习者通过文化冲突的某些场合,对于一些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明显不同的文化特征有所识别;第三个层次与第二个层次近似,但是在第三个层次,学习者通过理性的分析,认为那些细微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从认知角度是可以理解的;第四个层次,学习者通过深入体验其文化,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去感受其文化,从而达到移情的境地。其中前几个层次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文化输入阶段,而后一层次则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输出阶段。这里我们提出可理解文化输出假说,即在理解和评价所得到的文化输入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吸收和文化对比,进而进行文化输出——学习者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检验自己对文化差异的评价是否正确,而只有正确理解和评价文化差异才能在实践中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2.4文化输出的目标

文化输出,即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从而真正达到最终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分为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和文化创造力两大部分,而语用能力和文化创造力又合称为社会文化能力,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总称。

57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