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学年衢州二中高三文科寒假作业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1学年衢州二中高三文科寒假作业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011学年衢州二中高三理科寒假作业参考答案

语文学科

练习一

一、语言文字运用

1.B(虻méng 儆jǐng 混hún)

2.A(B沿后—延后C攻艰—攻坚D发韧—发轫) 3.B(蠢蠢欲动:指敌人准本进行攻击或坏分子策划破坏活动/左右逢源:意谓学问的功夫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后比喻处事行文,写书作画等得心应手/各执一词: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形容意见不一致/方兴未艾:正在兴起,不会停止,多形容革命的形势或新生事物,和前面的“正”语义重复) 4.D(A 累赘,“全部”“售罄”重复/B语序不当,全民学习、科学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C成分残缺,缺缺宾语的中心语,在句末补上“的制度”,“是”后的内容是对“立法指引”的解释) 5.A

6.枯寂、留白、活力 【评分建议】枯寂、活力,各1分;留白,2分。 7.参考示例: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广阔,狭隘者的世界则只是永远钻不出去的黑暗的穴洞;自己好学才能感知世界的新奇,懒汉的世界则只是永远流不动的单调沉闷的死水。(每句3分。每句前后两个分句形成对比。、1分;后一句运用比瑜手法1分;与原句句式一致、语意通顺1分。) 二、现代文阅读 (一)

8.D【解析】文章第一段阐述了“人类需要艺术”原因,一共有三点,分别在第一、第二、第三四句话中阐明。A见第一句话,B见第二句话,C见第四句话,分别强调了人类对于“精神价值”、“意义、价值和美感”以及“无私的享受”的追求。D选项中的“双向度功能”包括了“艺术”与“非艺术”两方面,所以错。

9.A【解析】文章第二段阐述了艺术与科学的区别,结合本段三、四句可见“艺术上并无过去和未来之分”是毕加索的话,是用来阐述“艺术作品可能永葆青春”的例证,所以选A。B项在文中无据;C项是毕加索证明“艺术上并无过去和未来之分”的例证;D项中“艺术是时代的见证”是对第三、四段内容的曲解。 10.D【解析】A.从第一段“但是人对生活从一开始就??”可见本项错误;B.由第四段的“在技术??的同时,传统人文知识则相对衰落了”可见“技术??使传统人文知识衰落”是错的;C.从第五段末“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这种努力是我们的出路吗?”可知本项错误。 11.作者说,在当代方兴未艾的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中,表现的是“一种心灵趋于瓦解,破坏冲动抬头的倾向”,“表现为蔑视传统,破坏一切,而代之以标新立异和歇斯底里”。(3分) (二) 12.(5分) ①穿插在人物对话之间,推动情节发展(1分)②运用外貌(神态)描写,刻画出处处退让,逆来顺受的人物性格(2分)③暗示 ―我‖的真实感情,为后面情节的转折作了铺垫。(2分)

13.(4分) ―我‖用种种借口―抢劫‖尤丽娅的钱。(1分)①随意减少讲妥的每月工资。②少算工作时间。③无中生有的“预支” ④节假日扣除工资。⑤被扣以“玩忽职守”的罪名(3分)(写出任意三点即可) 14.(4分)①这是一句愤激的话。“原来如此‖强烈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可笑,可气,可悲!② 表明作者对苟且偷安、庸俗妥协、麻木不仁的生活态度的痛心和不满 。是对柔弱者逆来顺受的奴性人格的有力批判,正是尤丽娅任人损害不愿抗争的柔弱态度,助长了强权者的嚣张气焰。③作者也清醒地看到强权环境中人性缺失的必然性。是对当时整个强权阶级的讽刺,是对沙皇俄国强权者横行霸道的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④ 把富有表现力的这一句话作为小说结尾,收束前文情节,揭示了作品的深刻主题,耐人寻味。 15.(3分)①“我 是个具有民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是这出小小悲剧的导兼演员 。(1分) ② ―我 ‖扮演 强取 豪 夺 角 色 ,目的是给软弱者以教训,希望他们能反抗。尤利娅任人损害而不思抗争的柔弱表现,令“我”憎恶,让“我”不安。(1分)③ 对强权统治下人物的不幸命运,既有同情又有不满,对“柔弱的人”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1分) 16.(4分)①小说主要塑造了一个屈从于强权,任人宰割而忍 气 吞 声,不思抗争的柔弱者形象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在小说中的―我‖的一再―抢劫‖和逼迫下,由开头的两次发言到―一语不发‖,再到―嗫嚅着‖,又到任对方怎么说,直至最后拿到被以种种借口克扣完的工钱以后说―谢谢‖。这既表现了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逆来顺受的―柔弱‖性格,也说明了在强权的一再逼迫下,她变得越来越柔弱。② 小说以―柔弱的人‖为题,表明作者对弱小者既有同情和怜悯,又有一定的讽刺和批判。 ―根本一文不给‖,尤利娅退而求其次,任人损害不愿抗争的柔弱态度,助长了强权者的嚣张气焰。人物的柔弱,有它深刻的社会背景,强权统治下自然迫使人物柔弱;柔弱的表现又必然助长强权者嚣张。这样, “柔弱的人”这一标题就很好的凸显了主题。 三、古诗文阅读 (一)

17.C 【解析】信:的确。

18.C 【解析】A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 “于之”的兼词,在这里;B代词,??的人 / 助词,表停顿,无义;C连词,表示修饰; D并列连词,是 / 假设连词,就

19.D【解析】A.文中:竹节的中和之道,即竹节对枝叶、生气、经脉的汇聚 / 今义:酸碱化学反应或电荷中和;B.句中:时序轮换,转变 / 今义:改换位置,从一方移到另一方; C.句中: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 / 今义:①困难,②不容易相处。D.连词,引出结果。 20.【解析】“只要??就”应为“只有??才”。 21.(6分)

(1)将它作为自己读书游艺的地方,(表现出)淡泊而无向外谋求的念头。(3分)(“以为”“营”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又岂是无意义(随随便便)的呢?(3分)(“然则”1分,“苟然”1分,语句通顺1分) (二)

22.云:变幻迷离(或飘逸轻盈) 山:若隐若现(或巍峨险峻) (每空1分)

2

23.分别是“眠”和“戏”。(1分)以拟人手法点化出一幅闲适平和,充满生机的画面:野鹿在山坡草丛中躺卧,悠闲得好似睡去;山猿顽皮地跳着跑着,在花地上嬉戏。(2分,指出拟人手法1分,对诗意进行描述1分)作者退隐后忘情山水,对云山美景深情眷眷,曲词中流露出的正是他对这种生活的依恋和热爱。(1分)

(三)

24.以示庄重和虔诚,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25.一方面,虽然孔子已不在位,但乃用士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出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于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原本就没抱太大希望,反复地申告,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四)

26. (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3)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4)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5)知者乐,仁者寿 27. 略。

28.两诗的思想感情:杨诗初到京城虽然环境寂静落寞,诗中却表现了久冬逢春之时的欣喜心情;尽管自己仕途艰难,但希望就在眼前!“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表现了诗人心中那种惊喜之情,唱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一声欢呼!全诗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以及对于进仕的满腔希望。 刘诗借景明理,富有理趣,给人以理性的启示: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维持的时间决不会长久;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应当勇敢顽强,难关终将过去。

艺术手法:

同:都有所寄托,对比衬托。

异:杨诗借景抒情,刘诗借景明理。杨诗以静衬“黄鹂语”,极写欣喜。刘诗写震耳欲聋的雷声雨声、蛙鸣声,两种声音,收到的是一闹一静的不同效果;雨后恬静平和之景,与前两句磅礴威猛的雨景形成鲜明的对照。

(思想情感与艺术手法各5分。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29.(1)本文篇幅短小而内涵丰富,320余字,写出了爱情与时间、爱情与生命的深层意蕴。 (2)作者小处着墨、大处着眼,细细品味,遣词用意很深,感动人心。作者运笔于事件的细部勾勒,如―她‖十五六岁时与他在后门相遇,用语简洁干净,呈现出绝美的诗一般的意境,让人在这些细微处感受到爱情的美和力量,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又如开头一句―这是真的‖,初读容易忽略,反复品读发现,绝不是废话,这见得字字有力有情。还有如―她记得她穿的是……‖中的―记得‖,―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中―还记得‖―你也在这里吗‖中的―也‖,以最常见的字眼写出了少女的无限深情,写出爱对于人生的丰厚意义。 (3)从选材上看,“爱”的内容简单短小:这是一个女孩男孩朦朦胧胧的初恋故事,表述含蓄蕴藉,全文不见一个―爱‖字,但寄意无穷,我们可以读出关于爱的许多方面,如偶然、恒久、含蓄、深沉等等。

(4)文章的结尾也颇为精妙,画龙点睛。一个平凡的故事,一个夜晚男孩女孩相逢的细节,在张爱玲笔下,经过文章收尾时的哲理性的升华,《爱》达到了人生哲理的高度。

3

(写出一点给4分,两点8分,三点给满分10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罢了。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芳;(种)谖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警;(这样)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帮助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它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内里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说明竹子,还有比节更值得崇尚的吗?

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真是具有大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关于“节”字的含义,在《易经》里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再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汗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因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是人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于是才有合乎中庸的(一个标准)。所以:辞让继任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泰伯就做对了,季子就没有做对;坚持自始不变,这也是大节,子思这样做就适宜了,但曾子这样做就太过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 《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又岂是无意义的呢?

练习二

一、语言文字运用 1.C (读音分别为yàng / yáng,wú / wù,zhòng / zhǒng;A项―笺‖―间‖均读jiān;B项―毡‖―粘‖均读zhān;―绯‖―蜚‖均读fēi;D项―怫‖―弗‖均读fú) 2. D(A销蚀 ;B暴发 ;C口传心授、流传)

3.C(闲庭信步:在很大的院子里散步,形容很清闲的样子,有时也形容信心十足。A项,半壁江山:指保存下来或丧失的部分国土,望文生义。B项,美轮美奂:古时形容房屋建筑高大华丽。现也常用来形容人家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此处修饰文艺表演不恰当。D项,不孚众望:不能使众人信服。应改为“不负众望”) 4.A(B项,“反而”使用不当。C项,搭配不当,“打破??束缚”“解放??生产力发展”都搭配不当。D项,搭配不当,“国力的强弱”与“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一致)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