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0. 科学小品文:开明书店出版的影响很大的《中学生》杂志,曾继陈望道主编的《太白》杂志之后,提倡“科学小品文”,刘薰宇的数学小品、贾祖璋的生物小品,都很受青年学生的欢迎。这是科学与文学的一种互相渗透,对于散文小品体式,无疑是一个新的丰富。这个事情曹聚仁所写的历史小品,也在这个意义上得到重视。

21. 报告文学:公认是早期报告文学代表作。作者亲自到上海杨树浦的工厂调查两个月,搜集许多素材,作者以阶级分析眼光鲜明表现这完全真实的新闻故事,用细致的描写,揭露出东洋纱厂这个人间地狱中包身工惨绝人寰的生活真相。其文学政治影响深远。 22. 红色戏剧:所谓“红色戏剧”,开始是红军中的宣传队,以后成立了专业性的八一剧团,又扩建为工农剧社,着重于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与现场鼓动,是政府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在演出形式上具有鲜明的“广场戏剧”的特色。

23. 国防戏剧运动:所谓“国防戏剧”,除了强调“反帝抗日反汉奸,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的主题外,也还有充分发挥戏剧的宣传功能的要求,在艺术形式上则“提倡通俗化、大众化和方言话剧”。这同样也是向着“广场戏剧”的方向发展的。这一时期的“国防戏剧”的代表作,大多为集体创作,如《走私》、《咸鱼主义》、《汉奸的子孙》(于伶执笔),《我们的故乡》(章泯执笔),《放下你的鞭子》(崔嵬执笔)。 24. 无产阶级戏剧:沈端先、郑伯奇、冯乃超等于1929年共同发起组织了上海艺术剧社,出版了《艺术》和《沙仑》等戏剧刊物及《戏剧论文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新兴戏剧即“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并先后组织了两次公演,介绍了国外具有革命倾向的剧目。

25. 农民戏剧实验:“农民戏剧” 正是文明新戏时期既已开始的“广场戏剧”的完备与发展,因而与前述的“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与“国防戏剧”相通。

第三个十年: 1.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即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这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包括了除汉奸以外的各派文学家和艺术家,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几十个分会。文协成立后,积极开展工作,出版会刊《抗战文艺》,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组织作家走上前线,深入农村,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推动了抗日文艺运动的发展,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于抗战胜利的1945年10月解散

2.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文协成立时提出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毫不勉强地为众多不同派作家接受,过去丛集上海北京等大都市作家分散各地,投笔从戎参加战地群众工作,文艺创作在非常时期与广大民众结合,其深广度空前。 3. 解放区文学:

4.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理论:胡风提出“主观战斗精神”的口号。这是创作主体对现实的把握方式,一种能动的创造力量。作家在创作中必须保持强大的主观力量,突破现实的表层,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本质,作家要突破和超越现实,作家必须具备强大的主体精神结构。胡风认为现实是主观体验过的现实,为作家耳闻目睹,称为“感受世界”,另在作者心中还有一个“理应如此”的世界,即“观念世界”,现实主义创作过程就是这两个世界相生相克的过程,作家扩张观念世界中与感受到的现实世界相适应的因素,而克服不相符。创作主体需在客观对象的活的表现中熔铸自己同感肯定或反感否定,而

客观对象会以其真实性促成修改,这个“相生相克”动态过程的结果是新艺术世界的诞生,而促成这一过程深入进行的动力是作家认识世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现实的热情。合称“主观战斗精神”。

5. 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争论:发生于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论争的一方以胡风为主,胡风撰文论述作家在创作中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十分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克服创作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偏向,争取现实主义的胜利。胡风的理论是有深度的、见解独到的。文章发表后,受到一些人责难。论争延续到40年代后期,邵荃麟、林默涵、胡绳等发表批评文章,胡风写《论现实主义的路》进行答辩。 6. 文学与抗战关系的论争:1938年12月,梁实秋在他主编的副刊上发表《编者的话》:\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载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也没有益处的。\虽不能说他在宣传文学\与抗战无关\,但他对抗战文学的态度,却不无偏颇之处。罗荪、宋之的、张天翼等撰文批判。郁达夫的《关于抗战八股的问题》既充分肯定文学为抗战服务,也批评分析了八股病的原因。 7. 民族形式问题论争:发生在抗战中期。1939年和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应有自已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的问题。国统区文艺界在学习和讨论中发生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向林冰的观点。向林冰的观点是:①\应该在民间形式中发现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他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而民间形式是大众习闻常见的;②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①对旧形式全盘否定;②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的努力和成就时,否认新文艺在形式上存在缺点。郭沫若、茅盾、胡风等在撰文讨论中,都从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上论述民族形式的问题,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起来,见解独到,郭沫若指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现实生活,茅盾指出新文艺民族形式的建立,要学习吸收中外文艺的优秀之处,要继续发扬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更要深入民族现实,提炼熔铸新鲜活泼的素质。这次讨论,是\左联\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讨论在新现实之下的继续和发展,对新文艺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起了重要影响。

8. 对王实味的批判:1942年王实味发表《政治家·艺术家》和《野百合花》两篇杂文,论述了艺术家不同于政治家的社会职能和二者关系,认为政治家任务“偏于改造社会制度”,而艺术家“偏于改造人的灵魂”,还认为旧中国是一个包脓裹血的黑暗社会,因而艺术家改造灵魂更迫切,在《野百合花》中,批评了延安革命队伍中存在的问题,1941年-1942年初在延安发表的上述杂文,其主张和体现的文学理论倾向,汇成了一股革命现实主义潮流,对文学政治生活的讨论,既坚持了革命追求,又发挥了文学作用,实事求是,可在当时政治化环境中,被看作是异端邪说,文艺问题论争被政治斗争粗暴取替。王1942年整风运动中被清算,戴上“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暗藏的“特务”探子和“反党集团成员”等罪名与帽子,受批判,后又随意被处决。这是场较大的文艺思想斗争,由于政策上失误,出现了无端上线,影响消极

9. 赵树理方向:周扬指出赵树理是一个新人,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这种评价含有对特定历史条件下文艺发展的一种展望,赵树理被解释为一种新型文学方向代表,是能体现毛泽东《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由于其创作顺应了大众化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都有巨大影响。赵树理创作现象的出现以解放区特定历史环境为背景,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推翻封建统治后获得政治经济翻身,要求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比较通俗而又有新时代特点的文化艺术,呼唤贴近他们生活与气息相通的作家,赵树理及赵树理方向适应了此要求。

10. 评书体现代小说:赵树理对中国以说唱文学为基础的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方式,表现手段进行了扬弃与改造,创造了一种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既使农民为主体的中国读者乐意接受,又能反映现代生活,表现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与心理。 11. 山药蛋派: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影响到许多作家,特别是山西作家,如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等,这些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与赵树理相仿,既注重把创作同农村“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又保持了山西浓郁地域特色,既及时去表现新的天地和人群,又注重作品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就连给人物取外号写“中间人物”及小说的幽默轻喜剧风格也像赵树理,因而称“山药蛋派”。 12. 北派四大家/五大家 13. “鹤—铁”系列 14. “前线主义”小说

15. 沙汀“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淘金记》是三记中最优秀者,它围绕开采北斗镇箕背金矿的线索,展开了四川农村恶霸,粮绅,地主之间为发国难财而掀起的内讧,暴露国统区统治下的一团昏黑。《困兽记》描述抗战后方一群乡村小学教师的苦闷,他们的演剧活动因政治高压而流产,在烦闷中发生了田畴,吴楣,孟瑜,三人的家庭爱情纠葛,除伤害各自当事人外毫无所得,调子灰暗窒息,对知识分子弱点的暴露及批判显示了抗战时期这一题材的发展趋向,《还乡记》写于1946年,第一次塑造了走向集体斗争的贫农形象冯大生,在沙汀小说中初次闪出反抗者光彩。 16. “体验现实主义” 17. 冯至的象征体小说

18. 南玲北梅:南玲指上海沦陷区的张爱玲,北梅指北方沦陷区的梅娘,她活动于东北华北,小说以描写宦商封建大家庭女性生存状态为特色,其叙述比张“俗”,比苏青“雅”,代表作是水族系列小说:中篇《蚌》,短篇《鱼》,中篇《蟹》,揭示了大家庭女性三种生命处境,行文舒展有致。获得北方都市的大众读者青睐。 19. 无名氏

20. 新洋场小说:又称新鸳蝴体,张爱玲以1943年写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经周瘦鹃之手发表于《紫罗兰》创刊号为起点,她接受现代历史观念与文化观念,受西方小说影响,小说中活动着各色旧人物,而且偏是用改造过的言情小说体式来表达,使她创造出熔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于一炉,古今杂错,华洋杂错的新小说文体,历来被人称为“新鸳蝴体”,透出一种雅俗共存的文学气味。

21. 荷花淀派:又称白洋淀派,是解放区文艺中一个有代表性的小说散文流派。缘起于抗战时期的冀中和延安,形成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天津、北京、保定三角地带。以孙犁小说《荷花淀》得名,主要成员除孙犁外,还有康濯、刘绍棠、从维熙、房树民、韩映山等。菏派小说和散文,大都以反映冀中平原的农村生活为主,作品中的山光水色、人物风貌都洋溢着当地特有的乡土气息。其共同特色是清新朴素,抒情味浓,诗情画意地表现生活中的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22. “土改小说”:在解放区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中,产生了一些反映和表现\土改\的小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23. 艾青诗歌“散文美”:认为“散文是先天的比韵文美”,它最接近口语,“新鲜而单纯”,“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艾青的诗体特点是:奔放与约束间的协调,在变化中取得统一,在参错里取得和谐,在运动里取得均衡,在繁杂里取得单纯,诗的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字数行数的划一,但运用有规律的排比。

24. 诗朗诵运动:诗人们努力寻找诗为现实斗争服务,与人民接近的方式,出现了诗朗诵运动,主张“要使得诗重新成为听觉艺术,至少是可以不全靠眼睛的艺术,而出现在群众之前,才能使诗更普遍地更有效地发挥其武器性,而服务于抗战”。高兰,冯乃超,光未然,锡金,徐迟是这一活动的积极推动者,代表作有高兰《我的家在黑龙江》《哭亡女苏菲》,光未然《屈原》。不仅采用自由无拘的形式,而且融进戏剧中抒情独白的特点。

25. 中国革命现实主义流派

26. 政治抒情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历史进入新旧中国的时代。诗人们以空前热情与勇敢,用诗歌作武器,讽刺诗与政治抒情诗成主流,郭沫若《进步赞》,讽刺反语中蕴积着巨大愤怒,臧克家《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诗集中的诗歌以尖锐的政治主题,讽刺与抒情糅合为特征,诗句朴素自然。

27. 《马凡陀山歌》: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受广大学生,市民欢迎,诗人把握住小市民情绪,把其日常生活中的牢骚引向反帝反国民党政权的总的革命目标,对其精神弱点给与嘲讽,显示出诗人的革命立场,艺术上融入鲁迅杂文笔法,除大量运用漫画式夸张外,常用怪诞手法,批判锋芒直指“发了昏”的反动统治者,还大量运用了通俗的民间语汇与歌谣形式,诗人的认识与实践,反映了毛《讲话》对国统区诗创作的影响。

28. 新诗歌谣化:和新歌谣一样,“颂歌”唱革命带来的新思想,新生活,个唱革命政党政权领袖与军队,成为新诗主要内容与体式,二抒发个人感情被视为小资产阶级情调,由此导致诗人主体消失,诗人成为大众代言人,和民谣一样,表现群体的思想感情,三导致“抒情的放逐”,趋向于群众斗争与劳动生活的如实描写与具体叙述,四追求语言的朴实易懂,大量采用口语土语入诗,以普遍不识字的工农兵能听懂为新诗通俗化的标准,五尽量吸收借用民谣的形象原型,体式,表现手法,韵律与语言,追求自然自由又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效果。 29. 新诗戏剧化:新诗派诗人强调“从抒情的进展到戏剧的”,其依据是“现代文化的日趋复杂,现代人生的日趋丰富直线的运用显然已不足应付这个奇异的现代世界”,必须“放弃原来的直线倾泻,而采取曲线的戏剧的发展”,由此产生“现代诗”定义——“现代化的诗是辩证的,包含的,戏剧的,复杂的,创造的,有机的,现代的”。

30. 《野草》杂文创作群:在国统区艰苦环境下,坚持鲁迅杂文传统,围绕文学杂志《野草》而形成以聂,秦似,夏衍等为代表的杂文作家群,《野草》1940年创刊于桂林,后迁香港改月刊为旬刊,期间出过“野草丛书”13种,聂结集《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配记》《血书》,主题是抨击腐朽事物与黑暗现实之外,批判旧的伦理道德,力求改变中国人精神面貌。好用反语达到讽刺,其杂文多有冷嘲风格,他学习鲁迅笔法,善于接过论证的悖谬之论加以剖析驳难,寓庄于谐,蕴怒于嘲,平易质朴中见深沉,名篇有《我若为王》。秦似也是鲁迅的后学,其杂文用广博的生活与历史知识做基础厚积薄发,舒缓有致,文化气息浓重。

31. 上海“孤岛”杂文风气:1937-1941年,诸多报刊发表杂文,以《鲁迅风》《文汇报》副刊《世纪风》影响最大,由于孤岛特殊的政治地域氛围,其写作更具现实批判性,更真切痛快,唐弢,具有鲁迅风致,杂文集《劳薪集》《识小录》《长短书》,其作尖锐泼辣富于批判性,一切社会病毒尽在扫荡之列,侧重从历史角度发掘社会病源,善于勾画世相,注重形象性,巴人杂文更多是对敌伪汉奸的挞伐,以简约之笔勾画各种社会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