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湿地规划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鄱阳湖湿地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鄱阳湖湿地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规划依据

鄱阳湖湿地是中国七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其在整个世界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鄱阳湖湿地的资源特点,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出资立项,江西山江湖办主持的\鄱阳湖湿地生态旅游试点项目\把湖区替代产业发展推向了新水平,为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鄱阳湖湿地资源,制定本规划势在必行。

试点区自然地理,人文景观要素结合共构,使之具备了良好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潜值。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国家颁发的《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条例》以及江西省制定的《江西省旅游管理条例》,《江西省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本规划制定提供了政策支持。

第二节 鄱阳湖湿地生态旅游区

一、鄱阳湖湿地的地位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之南,江西省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5049,-116046,,北纬28024,-29046,,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它汇集赣江、抚河、信江、修水、饶河五大水系,占长江径流量的15.6%,湖口最高水位(吴淞高程)为21.71m时,全湖面积达3283.41Km2。鄱阳湖是一个季节性的淡水湖泊,它拥有蓄洪、调洪、运输、养殖、灌溉、旅游等多项功能,在江西国土资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它具有\高水是湖,低水是河\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每年汛期,五河洪水入湖,湖水漫滩,湖面广阔;冬春季节,湖水似槽,滩地显露,水面缩水,这样形成了独特的亚热带湿地生态系统。典型的湖区湿地历来是鹤类、鹳类、天鹅等珍禽的主要越冬栖息地,也是鹭类、燕类等夏季候鸟的栖息地。巨大的数量、繁多的种类候鸟成为江西生态旅游的亮丽景观。 二、区域界定

由于鄱阳湖湿地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以吴城为中心的自然保护区域内,其它不同程度地分布于星子县、共青城、新建县的南矶山,都昌县的老爷庙和湖口县。作为湖区湿地生态旅游区,我们选择以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周围约400平方公里的湖区湿地为规划区域。范围以吴城镇为中心,半径约15公里,包括大汊湖、大湖池、中湖池、沙湖、蚌湖、朱市湖、长湖池、象湖、梅西湖等九个浅水湖及湖滩草洲,另外加上西边的沙湖山乡,东边的松山岛,以及岛屿之间的陆地部分。行政上地跨永修、星子、新建三县。 三、区域概况

本区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6-180C,大于00C的平均积温为62340C,年太阳辐射总量4500×106J/m2·a, 年均日照1970小时,无霜期多年平均为273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426mm,其中4-6月占全年的47.4%,降雨年际变化

大,蒸发量801-1161mm,一半集中在4-9月份,因此,形成湖区夏季洪涝,秋季干旱的气候特点。湖区多年平均水温18.30C,多年月平均最高水温29.9℃(8月),多年月平均最低水温5.9℃(1月)。在冬季,鄱阳湖湿地水体中,湖水较透明,矿化度不高在104mg/L以下,

总硬度3个德国度以下,为低矿化软水。湖水中溶解氧尚属充裕,PH

值适中呈弱碱性,反映湖水是一微碱性氧化介质环境,比较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也有利于进入湖体的重金属元素沉降。鄱阳湖湿地水面目前的水质状况反映是良好的工农业用水和候鸟理想的栖息地。

本区域地貌由水道、洲滩、岛屿、内湖、汊港和沙山组成。其中洲滩为沙滩、泥滩、草洲滩3种类型,高程14米以下多为泥滩,面积约1895平方公里;高程14-18米之间多为草洲,约1235平方公里;沙山是湖区奇特的第四纪沉积现象,沙山砂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和工业型砂,也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鄱阳湖岛屿景色秀丽,湖光山色,又富有神化传说,对发展旅游具有重要价值。主要汊港有20处。内湖是由自然沙堤或筑坝修堤形成的,每年冬季,随着季节性的水位下降这些内湖形成广阔湿地,为水禽候鸟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使鄱阳湖成为弛名中外的水禽栖息地。

第三节 鄱阳湖湿地旅游资源分析

鄱阳湖是江西的母亲湖,她不但哺育着四千多万江西儿女,而且还孕育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据统计,鄱阳湖有湿地高等植物697种,兽类45种,两栖爬行类81种,鸟类332种,鱼类122种和贝类87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在这些动植物资源中,鸟类是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其中越冬水禽达124种,数量高达上百万只。被誉为\珍禽王国\候鸟乐园\。由此构成具有湖区湿地特色的旅游资 源。

一、鸟类资源

鄱阳湖是中亚热带范围内一个典型的湿地,这里既有大面积的湖洲草滩和水面,还有面积大小不等的岗丘、沙山和森林以及农田和庄园,这种水陆交替、独特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孕育着众多的动植物。

适宜的气候,优良的水文条件和丰富的食物,吸引着无数的鸟类来此栖息,尤其是冬候鸟。 鄱阳湖西汊的大湖池、沙湖、蚌湖、朱市湖、梅西湖、中湖池、常湖池、大汊湖、象湖、长湖、扒湖、南湖和寺下湖是越冬水禽候鸟较为集中的地方,这些小湖泊主要处在永修的吴城镇和星子的沙湖山乡及周边地区。赣江和修河在此交汇,水草肥美、鱼虾螺蚌丰富,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在此越冬的候鸟种类和数量都很多,鄱阳湖其它地方有的水禽这里几乎都能见到。遮天蔽日的鸟群令人叹为观止。 1、鸟类资源特征

在分布于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313种鸟类中,古北界种最多,有164种,占鸟类总数的52.9 %;广布种有78种,占总数的25.2 %;东洋种有68种,占总数的21.9%。在164种古北界种鸟类中,水禽有88种,占古北界种鸟类种数164的53.7 %。 2、冬候鸟的特征

随着气候的变化,每年10月来到鄱阳湖越冬,4月再返回北方繁殖的鸟类,我们称之为鄱阳湖的冬候鸟。冬候鸟是鄱阳湖影响最大、数量最多、观赏价值最高的一类鸟类,其主要特征是:

(1)越冬水禽种类多

在313种鸟类中,越冬水禽有124种,占中国水禽种类总数232种的53.4%。占该地区鸟类总数的40.6%,这些水禽中又以雁形目的鸭科和形目的鹬科占优势,分别达33种和27种,二者占水禽种类

总数的46%。

(2)越冬水禽数量大

在鄱阳湖越冬的水禽最大的特点就是数量多、集大群活动,有极高的观赏性。成千上万只候鸟集中在一个湖中觅食是常见的现象,据保守估算鄱阳湖区共有越冬水禽50-60万只。有时草洲、泥滩、浅水

中全部都是鸟,鸟鸣声相传数里,此起彼伏。所谓\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就是对鄱阳湖越冬水禽集大群活动的壮观场面的真实写照。 (3)珍稀、受保护的冬候鸟多

在313种鸟类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白鹤、白头鹤、大鸨等10种。国家二级保护的有斑嘴鹈鹕、白、白琵鹭、黑脸琵鹭、红胸黑雁、白额雁、大天鹅、短嘴天鹅等44种。 候鸟往往是跨国迁飞的国际性鸟类,鄱阳湖有不少是属于国际性保护的鸟类。鄱阳湖鸟类中属于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保护的鸟类有153种。 (4)垄断性的水禽多

鄱阳湖越冬水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某些水禽种类具有垄断性,也就是说几乎或绝大部分都在鄱阳湖越冬。

鄱阳湖越冬的白鹤最高数量达到了2896只,占全球白鹤总数的95%;东方白鹳几乎都在鄱阳湖越冬。在鄱阳湖越冬的鸿雁有30000多只,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鸿雁群体;还有13种鸟类被国际鸟类保护会列为国际性受威胁的鸟类。因此,鄱阳湖湿地鸟类资源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鄱阳湖也是连接不同生物界区鸟类的重要纽带。 (5)迁徙、停歇鸟类多

许多涉禽如鹬类等鸟类在北温带繁殖后迁徙到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的热带、亚热带、南温带地区越冬,并在中国国内的湿地休养生息,

而鄱阳湖则是这些鸟类在迁徙途中重要的停歇地和食物补充地。 二、人文资源

吴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民间有\沉掉海昏县,浮起吴城来\的传说,在清朝和民国期间,被称之为江西四大名镇之一,其街区有9垅、18巷、6坊、8码头。时期,由于吴城扼江西水路咽喉,是吞吐省

内外商货的枢纽,\装不尽的吴城\是当时的写照,因而在极盛时期留下了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与文化遗迹。王渤、苏轼、文天祥、朱元璋、孙中山均曾涉足于此,留有石堤、点将台、吉安会馆、二府套望夫亭等诸多古迹遗址。所有这些,加以修缮,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将增添生态旅游区建设的魅力。

第四节 鄱阳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

一、有利条件

1. 良好的生态环境

鄱阳湖具有较强自净化能力,所以仍保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其湖水透明度平均值为0.65m,水质全年平均状况除铜、锌等重金属元素含量为二类水质标准外,其余均为一类水质标准。湖水总体属中一富营养化状况,可满足湖区各种用水功能要求,尤其是候鸟保护核心区的吴城镇的1.7万人口基本以农、渔业为主,未建一个工厂,加上交通不便,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影响较小,枯水期浅湖泊又提供了丰富的鸟类食物,生态环境有利于候鸟栖息。 2. 特色明显的观鸟生态旅游资源

湿地面积占全湖的78%,每年湿地水生植物群丛与湿生植物群丛随着季节性水位的涨落呈

现交替演变,这种亚热带湿地生态环境正好适应寒温越冬候鸟秋来春归的迁徙规律,是候鸟理想的栖息环境。冬春

举目四望,可以看到数百种鸟类的丰采艳姿,悠然自得地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和人类的保护,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鹤类展翅起舞、天鹅引颈高鸣,雁鸭踏波击浪,一片意趣盎然,令人留恋忘返。

3. 区域资源组合条件好

鄱阳湖区历史悠久,深厚的文化积淀、秀丽的湖滨风光内存丰富

了湖区观鸟生态旅游的内容,如朱元璋、陈友谅的传说,江西四大名镇吴城的文化遗迹,鞋山、石钟山、老爷庙、共青城、南矶山风光,还有冬季湖滩上180多万亩的草甸,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百鸟争翔,风吹草低,一望无垠,景致极佳。 4. 社会知名度高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已成为世界自然基金A级保护区,并列入联合国\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现在又得到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成为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5个示范保护区中唯一的湿地型保护区。 5. 区位条件好

鄱阳湖地处京九铁路中段,又是长江中、下游的连结点,在以上海为龙头,带动长江沿岸经济起飞的江海一体的\字形全国开发格局中占据承上启下的战略位置,加之庐山耸立于湖畔,两者之间相呼应,形成大的旅游产业带。九江机场、南昌昌北机场、昌九高速公路、105国道均靠近湖区,从宏观上已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发达的立体交通网。 6. 地方领导和居民积极性大 星子县实行旅游兴县的战略,地方居民有意识地保护当地资源,法制观念和旅游业开发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为鄱阳湖尤其是星子县沙湖山候鸟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7. 鄱阳湖生态旅游的开发的机遇

依据国家、江西省的有关文件,特别是依据中共江西省委员会、江西省政府2001年1号文件\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的最新精神,以及江西省旅游业\十五\计划和2020年规划的有关内容,充分发挥本省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使生态旅游发展成为江西省旅游业的主导产业,为本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制约因素 1. 经济落后

由于多年单一的竭泽而渔的捕鱼方式,鱼越捕越小、越少,使渔业生产难以为计,加上季节性水位变化造成的洪、旱灾害,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生态环境退化。部分法制观念淡薄的当地群众和外来不法分子在眼前经济利益驱动下,近年对越冬珍禽偷捕、猎杀行为时有发生,越冬候鸟受到侵害,值得人们高度重视。 2. 保护区范围偏小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范围过小,鄱阳湖区地跨周边25个县市,而保护区只保护吴城周围9个湖泊,总共224km,仅占鄱阳湖总面积的5%,其余95%湖区长期处于无专职保护的放任状态,就是隶属于保护区的9个湖泊中,真正拥有管理权的仅有2个,其余7个湖难以进行水位与渔业的控制,不能保证为鸟类提供良好的觅食环境。 3. 血吸虫病为害

鄱阳湖区是我国血吸虫疫区之一,吴城地区又是湖区的重疫区。血吸虫病的存在,使湖区春、夏、初秋等季节的水上旅游活动难以进行。 4. 旅游项目单调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