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终极复习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传播学终极复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传播学终极复习资料

第一章

传播的概念:所谓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传播学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社会传播的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的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运行的。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来看,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什么是系统?回答: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社会信息系统具有双重偶然性。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整的系统。

第二章

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能动性与创造性。(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1、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一种后天的系统行为。2、动物传播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是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人类传播的手段: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传播手段——语言,动作、表情、文字 人类的第一套体外化传播信息系统:文字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

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

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的媒介系统

1993年,美国政府克林顿率先提出了“全国信息高速公路”(即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全国信息基础设施)设想

[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加拿大)M。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第三章

信息、符号、意义之间的关系: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符号的定义:只要能够携带信息或表述特定的意义,都属于符号的范畴。符号是信息的

- 1 -

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意义:交流的精神内容。意义——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交流精神内容,即意义(Meaning)。

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

语言符号(第一章已说)与非语言符号的分类:非语言符号的分类—1、伴生符(副语言)2、体态语言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 象征符:象征符具有双层意义:(暗送秋“菠”)字面/书面意义;类比与关联意义;特点:从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转化;

象征性互动理论:P42-43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际之间的互动关系;(美国) G.H.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 三前提:意义、社会互动、解释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一)必记小内容:

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与系统性。 研究传播的角度:1、历时性考察 2、共时性考察 1948年,美国,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又名:拉斯韦尔程式)

1949年,美国,C.香农和W.韦弗,《传播的数学理论》——香农—韦弗模式(又名: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 1954年,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奥斯古德和斯拉姆的循环模式、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1959年,美国,J.W.赖利 和M.W.赖利,《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1963年,德国,马莱兹克,《大众传播心理学》——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二)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1、传播所需要的要素

施拉姆认为,传播过程至少需要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但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需要以下五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2、几种重要的传播模式【此讲狠重要,请看书P50-53】

(1)传播过程中的直线模式

“5W模式”又称“拉斯韦尔程式”

WHO(谁)

says WHAT(说了什么)

in WHIT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向谁)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评价

- 2 -

好: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地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坏:它属于一个单项直线模式、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模式

它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此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

评价:

好:1、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作用的认识 2、此模式为以文理综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坏:1、(由于此模式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只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乏反馈的环

节,不能说明传播的互动性。

2、此模式并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评价:

好:1、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 2、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 3、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坏:1、它把传播双方放在了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现实情况有不符之处 2、此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

的过程。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它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了前者的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地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 评价:

好: 1、克服了前者的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地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是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2、拓展了造影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

个环节或要素都发生影响

3、此模式的适用范围比较普遍。包括了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类型

坏: 1、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

2、此模式并没有体现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 (从辩证发的观点来看,事物的运动过程不仅仅取决于过程的内部因素或内部机制,还受到外部条件或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3、传播过程的特点

1、动态性: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 3 -

2、序列性:传播过程中个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 3、结构性:总体结构、深层结构

(三)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传播过程研究和传播系统研究的区别:P54-55

1、 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这个模式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1)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 3)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经济、

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在此模式中,马莱兹克把大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

其中包括:

(1) 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2) 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 (3) 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评价: 好:说明了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了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

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坏:虽然列举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但并没有对这些因素的作用强度或影响

力的大小差异进行分析

2、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P57-60)

(1) 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2)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中提到

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声场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2、信息传播见属于与精神生产密切相关的范畴,那么要考察此信息传

播,就不能不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3、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也必然会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

证运动

4、传播学既然把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作为自己的首要宗旨,那

- 4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