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6 琵琶行并序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6 琵琶行并序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6 琵琶行并序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瑟(sè) 迁谪(zhé) ....B.憔悴(cuì) 霓裳(shā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C.虾蟆(xiā) .D.冷涩(shè) .答案:A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等闲”与“秋月春风等闲度”中的“等闲”一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C.等闲之辈 ..D.不可等闲视之 ..

思路解析:B项与题干中的“等闲”是“随随便便”的意思;A、C、D三项的“等闲”都为“平常”“普通”的意思。 答案:B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暂歇(zàn) .

裂帛(bó) .

乍破(zhà) .

湓江(pén) .

转徙(xǐ) .

银篦(bì) .

思路解析:B项,“裳”应读“cháng”;C项,“虾”应读“há”;D项,“涩”应读“sè”。

C

思路解析:B项,都是副词,才。A项,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名词,数量。C项,形容词,轻轻地/动词,轻视。D项,动词,哭泣/名词,眼泪。 答案:B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区别。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的古体。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至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C.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抒情诗《长恨歌》《琵琶行》,还有七律《钱塘湖春行》等。

D.白居易的诗歌,不单《赋得古原草送别》人人皆知,《长恨歌》《琵琶行》也众口传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

思路解析:C项,《长恨歌》《琵琶行》是长篇叙事诗。 答案:C

5.根据提示填空。

(1)白居易《琵琶行》中表现诗人与琵琶女共同的身世之悲的句子是:“ , !”

(2)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叙写了割麦者的辛苦劳碌和拾麦者的辛酸苦楚,而作为朝中官员的自己却“ , ”。两相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自身的愧疚。

(3)白居易《琵琶行》中,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

是:“ , 。” (4)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出场的诗句

是:“ , 。”

答案:(1)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2)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 (3)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4)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抺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6.对节选部分第一段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做铺垫。

D.第五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悲戚的心情,第六句用月光进一步反衬诗人此时的心情。

思路解析:D项,对第五句的理解不正确,“惨”是“悲伤”的意思,而不是“悲惨”之义。对第六句的作用理解不正确,应是“烘托”,而不是“反衬”。 答案:D

7.“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两句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这两句在诗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紧承上文主客离别之事,又引出琵琶声,为下文展开对琵琶曲的描写过渡。

8.节选部分画线的语句各表现了诗人与琵琶女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关键字词简要分析。 思路解析:这几句从诗人和琵琶女两方面落墨,写他们出场相见的情景,诗人是“寻声暗问”“千呼万唤”“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而琵琶女“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诗句中大量的动词体现出他们此时此刻复杂的心情,找出关键词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的矛盾复杂的心情。

9.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思路解析:《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高度凝练而又手法多样,从“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四弦一声如裂帛”共14句,98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琵琶声音阶音色的变化,这主要得力于诗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拟声词、叠音词的使用。

参考答案:(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2)巧用拟声词和叠音词,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0~12题。

夜 筝 [唐]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交代了听筝的环境。

B.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表现了女子的处境孤单,也写出她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 C.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

D.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思路解析:D项,理解错误,虽然两首诗都写到了月亮,但这首诗不是正衬,而是反衬,是“以乐景写哀情”。 答案:D

11.诗人集中笔力写出“弦凝指咽声停处”这样一个无声的时刻有什么好处?它化用了《琵琶行并序》中的哪几句诗?

思路解析:这是留下空白,让人有更多的发挥的余地——一者让人回味刚才那美妙的乐曲;再者,也让读者产生了疑问,弹者因何而“弦凝”?自然与前一句中的“感”有关,那又是在“感”什么呢?从其中的“暗低容”可见,一定是伤心悲苦之事。

参考答案:有丰富的暗示性,不仅引导读者发现奇妙的无声之美,更可以通过这一无声的时刻去领悟那筝曲的全部妙处。同时也暗示了弹者的不幸与悲苦。

这一句是《琵琶行并序》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几句诗的化用。

12.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在写法上的不同。

思路解析:《夜筝》描绘明月之夜女子弹筝的形象,着力描写了音乐效果,表现了音乐的艺术魅力,这与《琵琶行并序》是相似的。再者,从弹奏者的身世来看,《夜筝》与《琵琶行并序》也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音乐本身的描写上。

参考答案:《琵琶行并序》把重点放在对琵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上;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所取的是《琵琶行并序》中用作陪衬的描写。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4题。

听赵秀才弹琴 [唐]韦庄

满匣冰泉咽又鸣,玉音闲澹入神清。 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不须更奏幽兰曲,卓氏门前月正明。

13.“满匣冰泉咽又鸣”一句让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一句。

参考答案:“幽咽泉流冰下难”(或“冰泉冷涩弦凝绝”)

14.试从音乐描写的角度赏析全诗。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