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确定栽培品种 栽培品种的特点(如对土,肥,水,温度的要求及生长期) 翻地作畦和播种育苗的技术 蔬菜的栽培技术 定植,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的技术 农药的安全使用 分组讨论,确定栽培种类,可选择小白菜,萝卜,黄瓜,菜豆,蕃茄中的几个品种 模拟播种、实地播种 进行观察,写栽培日记 不同品种的对比试验、写研究性学习报告 制作、展示病虫害标本 组织劳动竞赛、交流栽培日记 参观蔬菜生产基地 蔬菜的收获和上市前的准备(如蔬菜的整蔬菜的收获和上市 理、存放及保鲜) 蔬菜的市场销售 蔬菜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 成果展示活动 模拟市场销售及网上销售 对栽培全过程进行评估 网上搜索蔬菜新品种和新技术信息 专题科普讲座:如大棚温室与无土栽培等 蔬菜新品种与栽培新技术 三、 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学建议

1.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选取一种或几种当地的常见的蔬菜作为栽培对象,体验从

选择栽培品种、制订栽培方案、组织实施栽培、评价栽培成果、收获上市的全过程。 2. 要重视对当地蔬菜市场和生产基地的社会调查,重视网上搜索有关蔬菜栽培的信息,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参与经济活动的意识。

3. 要保证教学活动的安全,尤其在使用农药时,教师一定要检查学生的操作着装,现场监护操作活动。

4. 《蔬菜栽培》共16课时,根据蔬菜的生长情况,课时可分散使用,也可分段集中安排,但必须保证实践活动的时间。

(二) 教材编写建议

1. 教材内容要把握重点,不宜求多求全;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际的栽培活动。品种的确定要注意地域性。

2. 以文字、图片、实验、实地操作等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力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必要的知识性介绍可作为附录。

3. 教材既要体现蔬菜栽培的传统经验,也要体现当前的先进技术。设置的作业要引导学生查找信息、观察记录、调查研究、创新实践。

4. 渗透热爱家乡教育和环保、经济等意识的培养。

25

(三)评价建议

1. 评价要注意激发学生对蔬菜栽培技术的兴趣,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 2. 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参与态度、兴趣爱好、观察能力、操作技术、环保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 评价可采用栽培日记、实验报告、革新建议的交流,以及劳动竞赛、收获交流等方式灵活地进行。

(四) 场地和设备建议

栽培场地:每班40m2 ,工具配备:(以25套为基本配备单位) 序 号 1 2 3 4 5 6 7 名 称 铁耙 锄头 铁铲 小铲刀 镰刀 大剪刀 水果刀 数 量 13把 13把 13把 25把 13把 13把 2把 序 号 8 9 10 11 12 13 14 名 称 浇水工具 施肥工具 喷雾器 温度计 育种木盘 遮阳网 透明薄膜 数 量 10套 10套 5套 10只 5只 适量 适量 农作物栽培

《农作物栽培》是一门关于稻、麦、棉、豆等作物的栽培技术的课程。它对激发学生

关心农业、关心生活的积极情感,对引导学生的技术兴趣、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和技术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 课程目标

1. 知道一些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条件。 2. 了解主要农作物的品质特性和经济价值。

3. 知道几种农作物的一般栽培过程,初步掌握播种、育苗、田间管理等技术。 4. 认识常用的农用机械,会正确使用常用农具。

5.知道农作物的常用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二、 课程内容

主 题 内 容 教学活动建议 26

农作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农作物及其种类 农作物栽培概述 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条件: 温度、光照、水分、矿质营养等 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 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农作物产品品质的提高 农作物栽培技术 农作物收获、贮藏 确定栽培项目 确定栽培项目的原则、方法 播种 播种的时间、方式和方法 育苗、移栽田间管理 育苗、移栽的方法和要求 田间管理措施 中耕除草、施肥、灌溉与排水、防治病虫等 调查当地农业资源,了解主要农作物的种类、特征等信息 了解当地农业气象情况 知识讲座 产量测定 农作物产品品质鉴定 调查当地栽培项目,可选择稻、麦、棉、油菜、豆等作物中的1~2个品种 种子发芽试验 设计播种方案 考察先进的育苗、移栽方式 土壤、肥料调查 肥料试验 设计施肥方案 农作物收获的时间、方法 种子安全贮藏的条件、措施 常用农机具的种类 成果展示 参观种子仓库或种子公司 参观农机公司 收集有关资料、信息 常用农机具 常用农机具的使用与保管 三、 实施建议

(一) 教学建议

1. 农作物的种类较多,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选取当地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

作物作为栽培对象,开展教学活动。

2.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积累经验。 3. 结合教材内容,补充新的科技信息、科技成果,提高教学内容的科技含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注重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注重所学知识在家庭和当地的实际运用,努力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农作物栽培》共安排16课时,可根据季节变化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分散使用,也可集中安排;授课形式以常规教学班为单位进行,必要时也可以合班上课。

(二) 教材编写建议

1. 选择栽培管理的通用知识和实用新技术,淘汰陈旧过时的知识和技术,以体现教

27

材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

2.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以技能操作为主线组织教材内容。

3. 设置开放性练习,如参观、访问、调查、资料搜集、技术咨询等,开阔学生眼界,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4. 教材呈现要求做到版面活泼,文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并保持前后一致的风格。 (三) 评价建议

1. 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农技推广部门、村组干部、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和种植、养殖专业户等评价主体的评价作用。

2. 采用观察记录、实验报告、实践活动评价、技能考核、调查报告、书面测试、成果展示等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进行整体性评价。评价要突出技术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3. 采取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评价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强调学生的反思性评价,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

4. 对劳动表现突出,学习达到规定要求,并完成一定农业技术项目学时的学生,学校发给“绿色证书”。

(四) 资源配置及其开发建议

1. 逐步建立、完善与教材相配套的校园劳动实习基地。要求每个班级可供学生劳动实习的基地不少于0.2亩。

2. 根据学校实际,设立劳动与技术教育专用教室、工具房和贮藏室,配置必要的生产设备和劳动工具(如播种机、中耕机、喷雾器、水泵、收割机、脱粒机、犁、耙等),配备专职实验员,保证农作物栽培管理的顺利进行。

3. 建立学生家庭基地,把技术的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并以此为依托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

4. 与科研机构、农技推广部门、示范农场、农村专业户等挂钩联系,通过参观访问、进行技术小试验、参与生产劳动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状况、设施及其组织管理,了解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

5. 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实际,编好、用好地方教材。

6. 聘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农业技术人员或有关专家为技术指导或兼职教师。

食用菌栽培

《食用菌栽培》是一门指导学生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的课程。它旨在使学生通过常见的食用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习,丰富技术学习的经历,逐步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能力和技术素养。

一、 课程目标

2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