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问答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问答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5.简述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有何特点?

(1)致病性:结核杆菌不含有内毒素也不含有外毒素和侵袭性酶类,没有荚膜和菌毛,致病作用与菌体成分有关。(2)免疫性:主要是细胞免疫,属于传染性免疫 16.举例说明病毒在宿主体内播散的途径。

(1)局部播散:播散仅局限于侵入部位附近的组织,由此引起局部或全身症状。如流感病毒向周围播散的方式是细胞-分泌液-细胞的过程。(2)血液播散:进入局部增殖后进入血液而播散,即有病毒血症期。如腮腺炎病毒有一次病毒血症期。(3)神经播散:播散延神经播散,可从末梢到中枢神经系统,如狂犬病毒。

17.衣原体包括哪三个种?各引起哪些部位的感染?列举4种由衣原体感染所致疾病的名称。

衣原体包括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三个种。沙眼衣原体可引起眼部、泌尿生殖道感染,如沙眼(或包涵体结膜炎)、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或性病淋巴肉芽肿)。肺炎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如肺炎、咽炎等 18.分析检测HBV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HbsAg HbeAg 抗HBc 抗Hbe 抗HBs 临床意义 + - - - - 感染HBV,结合肝功能判断有无临床肝炎

+ + - - - 急性乙肝、慢性乙肝,无症状携带者(血清传染性强) + + + - - 急性乙肝、慢性乙肝、无症状携带者(血清传染性强) - - + + + 乙肝恢复期 - - - + + 乙肝恢复期

19.简述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1)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和血制品、器官或骨髓移植、人工授精、静脉药瘾者共用

注射器及针头。(2)同性或异性间的性接触。(3)母婴垂直或围产期接触传播。 20. 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1)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与细菌的毒力和机体抵抗力有关。机体抵抗力降低,正常菌群可转化为条件致病菌。(2)细菌的毒力由细菌的侵袭力和毒素构成。(3)细菌的侵袭力由具有黏附或抗吞噬作用的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构成。如:肺炎球菌主要靠荚膜抗吞噬致病;痢疾杆菌主要靠菌毛粘附在黏膜上皮细胞;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血浆凝固酶可抗吞噬等。(4)细菌的毒素又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如伤寒沙门菌依靠内毒素致病;霍乱弧菌主要靠外毒素致病。 21. 真菌性疾病大致包括哪些?

(1)致病性真菌感染 包括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感染。主要是外源性感染。(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 当机体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降低及菌群失调时,某些真菌如白色念珠菌可引起感染。(3)真菌毒素中毒 某些真菌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可产生毒素,如黄曲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误食后引起中毒。(4)过敏性真菌病 各种真菌的孢子或其代谢产物可变成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如荨麻疹等。

22. 细菌外毒素主要有哪些毒性作用?各举例说明。

(1)细胞毒素,如白喉杆菌产生的白喉毒素,可抑制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引起靶细胞坏死,如心肌损伤、肾上腺出血、外周神经麻痹等。(2)神经毒素,如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可阻断神经元之间抑制性递质的传递,导致骨骼肌强直性痉挛。(3)肠毒素,如霍乱弧菌产生的霍乱肠毒素,可激活肠粘膜上皮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分泌功能亢进而导致腹泻。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可刺激呕吐中枢和肠壁,引起以呕吐为主的食物中毒。

23. 目前已发现的肝炎病毒有哪些?从传播途径上可将其分为几类?

(1)肝炎病毒主要侵犯肝细胞并引起病毒性肝炎。目前已发现并研究较多的肝炎病毒有甲、

乙、丙、丁、戊和庚六个型。(2)从传播途径上可将其分为两类:①粪—口途径传播:有甲型和戊型;② 以血液和血制品、母婴以及性传播为主要途径:有乙型、丙型、丁型和庚型

24. 简述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区别及革兰染色的意义。

G+菌细胞壁由粘肽和穿插与其内的磷壁酸组成。G-细胞壁由内向外依次为粘肽、脂蛋白、外膜、脂多糖等多种成分组成。经革兰染色可将细菌分为G+菌与G-菌,有助于鉴定细菌、指导临床选择药物,有助于研究和了解细菌的致病性等 25. 何谓L型细菌?了解它对指导临床有何意义?

L型细菌是一种细菌形态结构的变异,是细菌在某些因素如青霉素的作用下,细胞壁的合成受到抑制而形成的细胞壁缺陷型细菌。临床治疗细菌感染若抗生素用量不足,可诱导病人体内的细菌发生L型变异。L型细菌仍可引起感染且对原有抗生素耐药。遇常规细菌培养阴性的感染时应采取高渗培养基分离L型细菌。

26.简述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除了能合成菌体自身结构成分之外,还能合成:(1)与致病有关的毒素、侵袭性酶类及热原质;(2)与鉴别细菌有关的色素;(3)能抑制或杀灭某些其他微生物的抗生素、细菌素;(4)可供人体利用的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 B,维生素K等 27.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征。答:(1)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变应原后反应发生快,消退亦快。(2)患者通常出现生理功能紊乱,而不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3)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28.试述工型超敏反应和Ⅳ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点。答:(1)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征是:①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变应原后反应发生快,消退亦快;②患者通常出现生理功能紊乱,而不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③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2)IV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

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此型超敏反应发生较慢,当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通常需经24~72小时方可出现炎症反应,因此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此型超敏反应与抗体和补体无关,而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

29.简单叙述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答: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至少在十万种以上。依照结构特点、遗传特性、分化程度、化学组成等,微生物可分为三大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此类微生物无细胞结构,由一种类型核酸以及蛋白质组成,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此类微生物细胞分化程度低,仅有染色质组成的核质,无核膜与核仁,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此类微生物细胞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中有多种细胞器,行有丝分裂。包括真菌、藻类与原生动物,与医学有关的是真菌。

30.简述HBV抗原抗体系统,以及实验室诊断的临床意义。答:(1)HBsAg和抗HBs:HBsAg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其阳性见于:①急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或急性期;②HBV所致的慢性肝病如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③无症状HBsAg携带者。抗HBs有中和病毒作用,其阳性表明机体曾感染过HBV或接种过乙肝疫苗,已获得对HBV的免疫力。(2)抗HBc:抗HBcIgM和抗HBcIgG,IgM常出现于感染早期,阳性提示HBV在体内复制。IgG出现晚,一般慢性HBV感染者,IgG持续阳性。(3)HBeAg和抗HBe:HBeAg阳性表示HBV在体内复制,血液具有强传染性,如持续阳性提示预后不良。抗HBe阳性见于急性乙肝的恢复期,提示机体对HBV已获得一定的免疫力(出现变异株者除外),血液传染性降低。

31.简述HBV的传播途径,感染后对机体造成的影响,以及导致肝细胞损伤的机制。答:(1)乙型肝炎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血制品传播;医源性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2)对机体的影响表现为有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甚至重症肝炎。(3)其致肝细胞损伤机制,除了HBV对肝细胞直接损害外,主要是通过宿主的免疫应答引起肝细胞病理变化,如: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体液免疫所致的免疫损伤;自身免疫所致的损伤。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