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各地2020届高三11-12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四川省各地2020届高三11-12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古诗词鉴赏专题

四川省宜宾市高中2020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公无渡河 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写黄河西来,咆哮奔腾,而“触龙门”,又有“鲤鱼跳龙门”之意,意在表明作者心中的

宏图壮志。

B.从远古河害到滔天洪水的平治,诗人发挥无穷的想象,写了“大禹治水”的典故,洪水得治,却留

下“茫然风沙”。

C.诗歌的下一节,诗人痛诉狂叟溺死波浪,流浮东海,终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此处用了

夸张手法。

D.诗歌最后,诗人一变双行之体,只写了孤单的一句“箜篌所悲竟不还”,便掷笔而叹,其悲不忍卒

“写”。

15.李诗比课文中出现过的《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更具悲剧色彩,请简

要分析体现在哪里。(6分)

14 A(“触龙门”只是在表现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

15 、两首诗均写了狂夫“渡河而死”的悲剧,李白诗的悲剧意味更体现在①用大量笔墨渲染黄河汹涌气势,及大禹治水后剩下“茫然风沙”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②除了妻子的劝阻,李诗还写了旁人的冷漠,侧面烘托出狂夫的悲剧。③李诗还想象狂夫死后的景象,挂在白鲸的巨齿间,箜篌悲声不绝,将悲剧推向高潮。

四川省南充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1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唐大历初年被镇守荆南的卫伯玉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大历后期宦游至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这首诗是他到桂州第二年岁暮除夕之夜所写。2残漏:残夜将尽时的滴漏,漏,漏壶,古代计时器。 3骠骑:骠骑将军的简称,这里借指诗人的主帅李昌巙。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写除夕守岁,诗人直坐到三更已尽。“尽“赊”二字表现出作者浓重悠长的乡思和离家万里的处境。

B.颔联乃诗人于忧愁之中凄然入睡,梦回故园所见之景。思乡情重,诗人在梦中甚至听见寒夜里雪落竹丛之声。

C.诗歌的最后一联与首联相呼应,点出诗人宦游在外,归途漫漫,岁暮不得归的原因,并以此收束全诗。

D.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诗人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辅以环境气氛的渲染,呈现出隽永含蓄、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15. 诗歌中间两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多之情。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3分)B【解析】“雪声偏傍竹”一句所言雪落竹丛之声并非诗人梦中听闻之声。

15. (6分)【答案示例】①融情于景。(1分)以雪落竹林之声、残夜滴漏之声和孤灯断碎的灯花,渲染了冬夜冷寂凄寒的气氛,寄寓了诗人悲凉孤寂的思乡之情。(1分)

②虚实结合(虚写、想象)。(1分)在雪落竹林的飒飒声中,诗人梦到了家中的情景,一实一虚,强化了思乡之情。(1分)

③视听结合。(1分)诗人梦醒后再难入眠,卧听漫漫长夜的滴漏之声,静看青灯照壁、灯芯燃烬,一闻一见,衬托出诗人因思乡而孤独寂寥的心境。(1分)

桂州腊月戎昱 译文

除夕守岁一直坐到三更尽,回乡之路远隔万里长路狭。 雪花飒飒作响偏落竹林旁,凄寒之夜几番梦回总关家。 破晓的号角替代残夜漏声,孤灯将要燃尽掉落碎芯花。 这两年离家在外跟随骠骑,艰辛劳苦岁暮还滞留天涯。 注释

2

1

桂州:唐代州名,治今广西桂林。腊夜:除夕之夜。 赊:遥远。

傍:靠。这里指雪花飘落。

角:号角。分:区分。漏:漏壶。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简称“漏”。

碎花:喻指灯花。北周庾信《灯赋》:“蛾飘则碎花乱下,风起则流星细落。”

骠(piào)骑:飞骑,也用作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作者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已尽。这是诗人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半夜的。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一个“仍”字,又透露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

五六句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晓角分残漏”。写所闻。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残尽时的更鼓声。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分”,是以听觉上的不同,反映时间上的划分,透露了诗人梦断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孤”字既表现了诗人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最后一联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收结全诗。骠骑,是骠骑将军的简称,汉代名将霍去病曾官至骠骑将军,此处借指戎昱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对诗中所表现的乡愁并没有说破,可是不点自明。特别是中间两联,以渲染环境气氛,来衬托诗人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那雪落竹林的凄清音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清晓号角的悲凉声音,以及昏黄孤灯的断碎余烬,都暗示出主人公长夜难眠、悲凉落寞、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表现了这首诗含蓄隽永、深情绵邈的艺术

风格。

戎昱在唐代宗广德至大历(763—779)年间,先后在荆南卫伯玉、湖南崔瓘幕下任职,大历后期宦游到桂州(州治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这首诗是他到了桂州第二年的岁暮写的。

成都七中2020届高三“一诊”模拟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这首诗就作于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飐(zhn):吹动。 文身:身上刺的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初到柳州,即登高遥望朋友们的贬所,抒发了自己难于明言的愁思。 B.颔联写诗人近处所见,疾风骤雨中的芙蓉与薜荔,它们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 C.颈联又写远景,这是颔联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境况堪忧,朋友们又是如何呢? D.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写自己虽牵挂好友望而不见,尚且可互通音信,聊以劝慰。

15.本诗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表现了对友人的牵挂,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6分)

14.D.(诗人与友人共同被贬,“滞一乡”可见连音书都无法送到,更显沉郁悲慨。)

15.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俗飘逸。多用口语,直叙其事,通俗直白;后两句运用想象,让明月将自己的牵挂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飘逸潇洒。

本诗含蓄悲慨(沉郁顿挫)。中间两联比兴(借景抒情)的运用,委婉含蓄;尾联承前联的互访不易,更写音书难通,沉郁悲慨。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0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 轼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