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二学期中考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高一历史第二学期中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佗城中学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2015.5.4

一、选择题:(本题有14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56分)

1、范喜良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农夫,他可能使用过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是( )

A.铁锄 B.曲辕犁 C.翻车 D.棉衣 2、(广东文基)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 )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3、“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扬州位于南北交通要冲 B.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满目荒凉

4.(2008广东文基,19)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与居民区隔开 ②有专门官员管理 ③又叫“草市” ④开市、闭市有严格的时间规定 A.①②③

5.关于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②“重农抑商”即“重本抑末”或“强本弱末” ③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 ④这一政策中断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2008四川非延考区,13)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的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7.有一部小说描写了这样一段情节:“主人公从21世纪回到了西汉,??一位农夫正用耦犁在田里劳作,不远处有一院落,篱笆墙内,一妇人正专心纺织棉纱,好一幅安静恬然的世外桃园生活场景??”由此可知( )

①该故事情节反映了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我国西汉棉纺织技术发达 ③该小说作者缺乏历史常识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8.从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C.封建人身领队关系的彻底废除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1864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弱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B.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逐渐破产 C.松太地区棉纺织水平下降 D.中国手工棉纺织品价格下跌

10.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B.《南京条约》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C.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11.2008年当西方庆祝“哥伦布日”时,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呼吁在美洲取消这个节日。他说,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对上述举动理解正确的有( )

①殖民活动给美洲带来了灾难 ②哥伦布是最先发现美洲的殖民者 ③哥伦布的行为扩展了工业文明 ④殖民活动冲击了美洲的传统社会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12.《世界知识画报》2004年第一期的文章《一棵树和一座古城——马六甲掠影》中有一幅插图:马六甲河口兀立着一艘西欧人首次远航至马六甲附近时的巨大木船,尽管经历沧桑依然保存完好。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出这艘船最有可能属于谁的?(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13.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14.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它们都( )

A.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 B.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 D.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

2

佗城中学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1 8 2 9 3 10 4 11 5 12 6 13 7 14 二、材料解析题(2题,每题22分,共44分) 15.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说,如果不懂得小农经济,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小农经济在古代诗 画中有充分的反映。例如: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 ~1800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4分)并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3分)

(2)据材料二分析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3分)列举其泛起“微澜”表现。(3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清时期这一“新型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现象?4分)

3

(4)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这一现象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5分)

16.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工业化成为各国发展的必经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原先,10个男人分工合作每天能制针48,000多枚。但是现在,一台机器在一个十一小时工作日中就能制针145,000枚。一个妇女或少女可以看管4台这样的机器,因此,她用机器每天可以生产针近60万枚,每星期就可以生产300多万枚。

——亚当·斯密《国富论》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4分)

材料二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嫁接活动总是在不断进行中。??洋务运动就是嫁接,是想把欧州的工业革命成果嫁接过来。可是清朝国势积弱,树体老腐,难以嫁接成活,所以当时清朝就只有苟延残喘以拖延时间了。

——来源于网络《嫁接》

(2)举例说明洋务运动“嫁接”工业革命的表现,(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这次“嫁接”。(6分)

材料三 如图所示: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努力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3)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内外因分别是什么? (4分) 简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4

高一历史中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A 8 B 二、材料题 15.参考答案:

(1)耕织结合,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4分)精耕细作、统治阶级重视等。(4分)

(2)指商品经济。(3分)表现:城市经济繁荣、 “瓦肆”、夜市、交子等的出现等。(4分)

(3)工商业市镇兴起。(4分)

(4)变异:资本主义萌芽。趋向:向工业文明演进。(6分)

解析:第(1)问提炼诗中“耕织”、“种瓜”等信息得出“自给自足”这一基本特征,关于农业发达的原因可解读图片信息得出“精耕细作”,并结合政策重视、水利建设等信息归纳。第(2)问要注意此“新型经济”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据此可知是商品经济,结合宋元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列举即可。第(3)问结合材料中城镇功能和大量出现等信息予以判断。第(4)问要结合时代特征明确该变异即资本主义萌芽,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16.参考答案:

(1)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机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4分)

(2)表现:引进西方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煤矿等。 (5分,任举一例即可)评价:引进了西方科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但单纯学习西方科技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8分)

(3)内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外因: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分)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4分)

解析:第(1)问可以解读材料中工业革命前后数据的变化得出“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这一结论。第(2)问需结合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予以解答,并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对其作出评价。第(3)问首先解读图片信息,明确“这一时期”是指甲午战争之后,然后结合相关史实分析该时期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的原因,并从“推动中国近代化”和“促进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等角度分析其影响。

2 C 9 B 3 C 10 B 4 C 11 D 5 A 12 D 6 A 13 B 7 C 14 D 5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