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 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盈余管理 文献综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以达到税负最小的目的;而国有企业则大多表现为虚增利润,以形成代理业绩好的经营形象。不论私营或国企背景的上市公司,因证券管理制度(如配股、挂牌)的存在,往往表现为将利润尽可能做大,以绩优股的形象出现。至于利润虚增引起的税收支出,不但不会引起上市公司管理层报酬减少,而且会得到绩优公司的称号,还会给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带来声望和政治前途。

(三)资本市场动机

Paul M Healy和James M Wahlen指出,当资本市场的预期和估价出现如管理层收购时低估盈余的行为、股票发行前高估盈余的行为、迎合财务分析师和管理部门的预期的时候,公司会进行利润操纵。

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是资本市场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 1.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动机

在我国,中国的股票市场和发行公司处于特殊的制度背景和转型期的环境中, 仅有不多的企业可以获准发行股票,并且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是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为了获取上市资格,企业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尤其是业绩不佳的企业。此外,一旦获准发行股票,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又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股票发行价格,盈余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香港学者Aharony、Lee和Wong在研究发行B股与H股的83家企业IPO前后业绩波动情况时发现: 发行人平均资产利润率在IPO前两年开始上升, 在IPO当年达到顶峰, 随后则呈现下降趋势。林舒、魏明海研究发现我国A股发行企业中部分工业企业在IPO之前,有美化业绩的现象。

2.配股政策

为了说明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操纵盈余的倾向,评价政府监管政策的有效性,

孙铮、王跃堂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研究指标,对上市公司年报中反映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进行统计检验,发现上市公司确实存在操纵盈余的倾向,尤其表现在配股现象、微利现象和重亏现象方面。

陈悦、肖星等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进行检查,发现具有配股权的临界公司应计利润总额高于非临界公司,意味着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

3.防止、扭转亏损

陆建桥曾以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22家亏损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这些公司在出现亏损年份及其前后年份是否采取了盈余管理行为,以免出现连续亏损三年的情况,进行了经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这22家亏损上市公司没有一家出现过连续三年亏损的情况。它们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前一年份,作出了能显著调增收益的操控性应计会计处理,以尽量推迟出现账面亏损并因此而陷入被管制困境的时间。在首次出现亏损年份,则作出了能显著调减收益的操控性应计会计处理,而在扭亏为盈年份,又作出了能显著调增收益的操控性应计会计处理,从而有效避免了公司连续三年出现亏损。

通过上述国内外盈余管理动机各方文献的综述,可以看出,中西方会计学者都采用实证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盈余管理动机,初步建立了基本理论体系。但是国外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成果较全面,而我国仅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学者研究最多的是资本市场上对公司回避监管的动机,随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公司盈余管理的其他动机同样也值得关注。同时,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较西方的盈余管理而言,从制度背景到表现特征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并不能完全沿用西方

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只有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对国外模型加以改进,才能更加准确地检验盈余管理行为。

三、盈余管理手段

公司为了使其会计盈余达到期望水平,可能采用各种手段来管理盈余,最终达到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小化和利润平滑(Income Smoothing)。应该说,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可以达到不同的盈余管理的目的。

高洁博士从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这个角度入手,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屡见不鲜,其中主要包括虚构商品销售与劳务提供业务,转嫁费用,关联方之间实行资产和债务重组。

马莉,陈菓指出盈余管理是一种会计行为,但其手段并不只限于会计方法,除了会计手段外还包括非会计手段。其中会计手段包括以下几种:(一)利用准备金项目进行盈余管理,通常情况下,部分企业在业绩较差时少提准备可以“润色”业绩,有的则在经营较好时多提准备,以便为随后的会计期间做好“业绩储备”。而对那些急需恢复上市或“摘帽”的公司来说,计提和转回更是其跨年度调节利润的捷径;(二)利用营运资金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如应收应付项目、存货项目;(三)利用虚拟资产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四)利用多种形式的“利润存储器”,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五)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和管理者会计决策进行盈余管理,例如变更折旧方法、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六)非会计手段包括资产重组,关联交易,资产评估,股权交易,会计处理的时间差和利用生产经营活动。

目前关于盈余管理手段绝大多数还是停留在轶闻趣事证据和案例证据,而且实证证据集中在几个较为突出的项目方面的研究,无法估计公司整体上的盈余管理程度。

总而言之,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概念,其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其行为是否损害了相关者各方的利益,是否严重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否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最重要的是是否违反了国家现行的法律和会计制度。因此,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已是迫在眉睫,对其予以合理规范。然而,我国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到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才逐步出现少数相关文献,且其研究往往不够系统和全面。因此,我国盈余管理研究水平仍有待加强。为很好地对此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归纳和梳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William R Scott.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Katherine Schipper.Commentary on Eam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1989.

[3]Paul M Healy,James M Wahlen.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J].Accounting Horizons,1999.

[4]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 [5]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00.9. [6]孙铮,王跃堂.盈余操纵与资源配置之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999.4. [7]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4.9.

[8]Ross L.Watts,Jerole L.Zimmerman.实证会计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9]Boynton,Dobbins.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corporate alternative minimum tax[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2

[10]Aharony J ,Lee C W, Wong T J. Financial packaging of IPO firms in China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0.

[11]林舒,魏明海.中国A股发行公司首次公开募股过程中的盈利管理[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2000 (l2) .

[12]马莉,陈菓.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方式与手段.黑龙江科技信息.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学会,2009(33).

[13]吕佩华.浅析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J].《现代金融》,2009(04). [14]高雷,张杰.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8(09). [15]李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对策分析[J];财会通讯,2008(04). [16]高洁.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 ,2010.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