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梳理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梳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梳理

中文题题目国背景 解说 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进行小说、散文创作的同时,又在《新青年》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杂文。“五四”前后,他在北京期间所写的杂文,编有《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杂文集。 背景资料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雅 词 汇 总 两 字 词 四 字 词 怀古伤今 求神拜佛 为民请命 自欺欺人 拐弯抹角 前仆后继 状元宰相 慨叹 省悟 诓骗 玄虚 诬蔑 脂粉 鲁迅的文章向来注重文题的推敲,本文标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呈现在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另外,采用问句的形式,悬而不论,也很巧妙。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显得太白,缺少张力;现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甚至包含对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这几方面内容交织在一起,实在是内涵丰富。 多音字 形似字 抹 脊 笼 省 慨概 诓眶 1.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修辞 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句 哲理句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排比,比喻) 2.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反问) 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反问) 4. 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仿拟) 5.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仿拟) 1.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句式积累 仿1.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写句 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过脸,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过脸,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 2.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过脸,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既不……,也不……,改为……。 3.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假使这也……,那也……, 归纳 主探题归 这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赤心。 究 纳 写作特色 ① 成功地运用驳论点和驳论证两种反驳方式。 ② 文章爱憎分明,思想深刻。 ③ 文章的语言犀利、生动、洗练而又周密。 阅读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3、学习驳论方法 4.品味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有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说话 文中多处提到“中国人”,辨析这些“中国人”的含义,说能力 讨论 明“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 写作 能力 课文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在上世纪30年代,“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试写片段作文,作一番介绍。 思维 能力 逻辑思维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