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两个口号”论争:

指的是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

原因: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

过程:“国防文学”按周扬的说法,指的是:号召一切民族作家,不问他们的阶层,都来创造抗敌救国的作品。这个口号团结了一批抗日爱国的艺术家。缺点是,有些作品只强调民族矛盾,忽视了阶级矛盾。

为了补充“国防文学”的不足,由胡风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鲁迅抱病写了《论我们现在的文学运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主张以“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为总口号,以“国防文学”为具体口号,两个口号并存。但是,因为鲁迅派与周扬派宿来不睦,所以引起了周扬等人的误会,并引发了一场论争。

性质:这是左翼文学界在新形势 下围绕建立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争。

影响: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 “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胡秋原在1931.12《勿侵略文艺》一文中自称“我是一个自由人”,说“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 在《阿狗文艺论》一文中反对‘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他尖锐批判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也批评左联。

在左联和胡秋原进行论辩时,苏汶著文以“第三种人”身分声援胡秋原,说“第三种人”是“死抱住文学不放”的“作者之群”,反对文学上的“干涉主义”,要求给作家充分的创作自由。左联和他们开展了关于“文艺自由”的论战。

这是一场复杂的论争,一方面,胡秋原、苏汶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另一方面,左联对文艺与阶级、政治有着简单化、机械论的倾向。

通过论争,左联也检讨了自己“机械论的和左倾宗派主义的错误”。

“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3。2成立于上海。出席成立大会的有:鲁迅、冯雪峰、冯乃超、柔石、蒋光慈、田汉、阳翰笙等。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文学》半月刊等,接办和该组了《大众文艺》、《现代小说》、《文艺新闻》等期刊。

性质:“左联”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明确宣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之一翼。

理论纲领:“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的倾向”,并表明要“援助并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做了后来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总结了革命文学倡导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指出“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友翼作家的”。

影响:左联的成立推进了革命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在白色恐怖的艰难环境下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开展,创作了不少优秀的革命文学作品,成为国民党统治区一面鲜艳的战斗红旗,对中国革命和新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6年春,为了服从旨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左联”解散。

剧联:

1930.8,以上海艺术剧社为基础,集合了辛酉、南国、摩登等进步戏剧团体,成立了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后又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在“演剧大众化”的口号下,努力不戏剧向大众普及。主要剧团:“大道剧社”、“春秋剧社”、“光华剧社”、“蓝衣剧团”。

强调演剧是“一种政治的辅助工作,所以是武器的艺术、斗争的艺术。”他们突破了话剧只能在都市剧院演出的狭小圈子,开始走向“广场戏剧”。

中国诗歌会:

1932.9,成立于上海。性质: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发起人: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卢森堡)等。上海总会有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

内容:提出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

形式:提出“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主张:①反映大众、时代的社会现实; ②反映无产阶级的认识。这是一个与革命同一步调,以大众化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普罗文学:

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白色恐怖下的心态。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但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倾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作品不多,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东北作家群:

形成于30Y中期,作品充溢着深沉的力,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的一些青年作者, 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舒群、罗烽、白朗、李辉英等,是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作品反映了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表达对敌伪的仇恨,对故乡的眷恋,对早日光复国土的愿望,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倾向,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粗犷的地方风格。作品有:萧红《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鹚鹭湖的忧郁》、骆宾基《边陲线上》。

社会剖析小说:

是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包括沙汀、吴组缃、叶紫等的左翼小说,其特点是:用二元对立的因果关系来表现复杂的社会斗争的。在创作时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维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主题清晰,戏剧性冲突集中撼人,细节刻画人物雕镂性强,但情节结构呈封闭型,是左翼文学内部的主流小说体式。

京派:

30Y以北京为中心的小说流派,沈从文是“京派第一人”,还有周作人、废名、芦焚、林徽因、萧乾、朱光潜等。所以称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当时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地在京津刊物上发表。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2个京派文学沙龙,把北大、清华、燕京几个大学的作者松散地组合起来,具有“学院派”的眼光。几代的京派文人活跃于《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这些报刊上。

主张:关注人生,但是与政治斗争保持距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世俗化。多数是现实主义手法,也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散文化、诗化。

小说特点:①创作题材是乡村中国; ②追求人文理想,人的尊严,和谐生命的境界;

③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讽刺体样式。

海派:

中国现代消费文化环境的形成,集中表现在30Y的上海。代表作家:张资平、叶灵凤等。

特点:①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 ②过渡性地描写都市。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夜总会、赌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 ③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造成一种“新式的肉欲小说”; ④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新感觉派:

30Y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的小说流派,以《现代》杂志为主要刊物,是第二代海派。代表作家为穆时英,被称为“海派大将”,还有刘呐欧、施蛰存、叶灵凤等。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源于20C20Y日本的新感觉派。

内容:多表现半殖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是病态生活的描写,以快速的节奏和多变的画面表现现代都市的光怪陆离的生活,刻意追求主观感觉印象。

特点: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即在世俗化、商业化的都市中,极力捕捉新的感觉意象,挖掘心理、潜意识、瞬间体验和感觉,把主观感觉投射到描写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

影响: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在形式技巧上翻新花样。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心理分析小说:

出现于30Y,以施蛰存为代表,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进行创作。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去开掘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表现人物的变态心理、梦幻心理,表现任务的性压抑、苦闷、变态。

施蛰存在30年代创作了一批心理分析小说,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