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试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政治学原理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人民大学考研2004年政治学原理试题参考答案 招生专业:政治学理论 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制度主义:指由凡伯伦和康芒斯等人在20世纪早期倡导的一种政治学流派,认为个人的社会行为、获取社会资源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本身的产物,但面对制度性的约束因素,社会成员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会在制度范围内或某些制度边缘,采用某些非正式的运作手段来获取社会资源的一种政治学流派。在制度主义中,影响较大的是社会学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规范制度主义。

2.行为主义: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一种政治学流派,它着眼于人及人的行为,注重实证研究,主张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政治;力图将政治行为系统化、一般化和定量化;并主张价值中立的。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曾适应了维持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实现国家管理的精确化与高效化的需要。但是,它在政治学研究中过分重视运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来研究政治现象,因此,在70年代就开始走向衰落。

3.“议行合一”:指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合二为一,即是立法机关,又是执法机关。它是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和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并在苏联和我国有了新的发展形式,但本质上不变。从社会主义民主的角度看,议行合一就是要保证社会和国家重大事务的决定权由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意志的最高权力机关掌握,使国家行政、司法等机关按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活动。

4.自由主义:指近代以后西方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其出发点是自我和个人,它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特别是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权利。它认为,个人的自由选择权以及保证这种自由选择权在公正的环境中得以实现,是自由主义的根本价值。在自由主义者看来,一旦个人能够充分自由地实现其个人的价值,那么个人所在的全体和社会,也必然能最终实现其公共利益。根据自由主义的逻辑,个人的利益和行为是分析和观察一切社会政治问题的基本视角。一切复杂的历史事件、社会制度和政治运动等等,最终都可以被简约为个人行为,所以自由主义的方法论是个人主义或“原子主义”。 5.兼容性政党(Catch-allParty):

6.福利国家:指国家向国民提供一些基本的、最低限度的福利保障的政治经济制度的一种国家形态。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它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而对生产关系做出的调整。这种调整,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经济的运行,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但是,这不过是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进一步融合的体现,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用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维护资本主义根本制度,同时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的一种统治方式,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政治家”与“官僚”的关系。 答:(1)联系:政治家与官僚一样都掌握着一定的政治权力。如果以垂直角度来看待政治权力,则政治权力结构呈金字塔状,权力的基层是广大的民众和基层官员,中间层是官僚,而上层则是权力金字塔的核心,即政治家。

(2)区别:一般说来,政治家是指那些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掌握着政党或国家的领导权力、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领导人物。官僚则是指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属的行政体制或职能部门工作的公务员或文员。 政治家是政治系统的协调者和组织者。作为政治权力的核心,政治家必定要和方方面面的人物打交道,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政策。官僚则是政治系统的被执行者。

政治家与官僚相比来说,政治家掌握重要的政治权力,是掌握核心权力的政治主体,他们是作为支配者而不是被支配者从事和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不管他们是政党领袖,还是行政首长和立法领袖,他们是事关全局的政治决策的制定者,其决定会对全国带来重大的影响。 2.简述治理(governance)概念。

答:“治理”(governance)与“管理”或“统治”(government)的字面差别看上去并不大,但实质意义却有很大的不同。治理作为一种政治管理过程,也如同政府统治一样需要权威和权力.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1)首先,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是这个权威不一定是政府机关,而政治管理的权威则是政府。也就是说,政治管理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治理的主要特征“不再是监督,而是合同包工;不再是中央集权,而是权力分散;不再是由国家进行分配。而是国家只负责管理:不再是行政部门的管理。而是根据市场原则的管理;不再是由国家‘指导’,而是由国家和私营部门合作”。所以,治理是一个比统治更宽泛的概念,从公司到大学乃至基层社区,如果要高效而有序地运行,可以没有政府的统治,但是不能没有治理。 (2)其次,在管理过程中,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而主要是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政治管理和统治的过程总是自上而下的发号施令的过程,对社会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治理的实质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其管理机制所依赖的是合作网络的权威,而不是政府的权威。

3.简述权力与权利的关系。

答:权利与权力是两个紧密相关却并不相同的观念。

(1)区别:在政治学中,权力与政治权力可以互用。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要素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

权利是法律赋予权利主体的一种用以享有或维护的各种利益。一个人只有被赋予某种资格,具有权利主体的身份,才能够向别人提出作为与不作为的主张,也才有法律能力或权利能力不受他人干涉地从事某种活动,与“义务”相对。

(2)联系: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利是基础,权力是保障,权力为权利服务。政府的权力愈受到规范和约束,公民的权利就愈得到保障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深入发展,需要进一步处理好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应该把两者真正地统一起来。 4.试比较洛克与孟德斯鸠分权学说。

答:相同点:英国的洛克和法国的孟德斯鸠都提出了自由、法治与分权的思想,都认为国家由三种权力,他们对国家权力分权与制衡的宪制安排,旨在实现国家权力的自我约束,对于西方各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不同点:(1)洛克是近代分权学说的奠基人,他以自然法为其法治理论的基础,其核心是保护个人自由权利。他认为国家由三种权力: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他认为对个人自由权利的最大危害是政治权力的滥用,因此政治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法治社会中的政治权力应当是有限的、分立的和负责的。孟德斯鸠将近代法治理论作了制度化的设计。他认为为了防止个人被迫做他不应该做的事,就必须对国家权力加以限制,因为自由只能在“国家的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但是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基于这一理念,他把法治理论与权力制度设计联系在一起,派生出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并强调三权之间相互制衡

的重要性。

(2)洛克认为,人民有权运用革命的手段建立新的政府,因为政府的权力是人民委托的,它的权力应受委托的目的的限制。但他没有提出人民主权的结论。人民不应自己行使立法权力,而必须把权力重新交给议会。孟德斯鸠认为,立法权力代表国家的一般意志。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向有,表明人民自己来统治自己。公民在选举代表时有投票权。

5.简述政治合法性概念。

答:政治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合法性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统治、政府或政权怎样及能否在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运行。显然,合法性是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是来自被统治者的心理认同。

每一种政治秩序建立后,统治阶级都要力图使这种秩序获得合法性,以较少的精力和行政费用使自己的统治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在现实政治中很少有仅仅依靠强制力量进行统治的政权,各种“非纯粹”的强制统治形式,都要以合法性为基础,或者迟早要获得合法性。在现实的政治统治过程中,合法性的获得首先依赖于一定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统治秩序。合法性主要是观念内化的结果,而法律性则是强制力的结果。因此,如果说暴力与法律、制度为合法性提供了基础,而合法性的获得则主要通过意识形态教化。 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试述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 答:(1)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决定了我国的政治体制也必须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开始了以市场经济建设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改革使中国经济走出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僵局,开始了高速增长时期。这一巨大的收益,使得中国政府于1992年正式决定放弃计划经济体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众的要求,以及外部环境的压力。当某种生产方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这种生产方式就应该被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的政治体制,对生产关系的变化自然也就最为敏感。因此,政治体制改革说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当生产方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时,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同样会受到压制,民众会自然地要求变革。

(2)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决定了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力量,不仅构成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革命力量,而且还在深层次上改变着中国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强烈要求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改变原有的管理调控行为和体制模式。中国政府从1993年开始,自上而下地进行了一场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内容的大规模的政治改革。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党政分开;选举制度的改革;立法机关的改革;司法制度的改革;政府工作机构的改革;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改革;人事制度的改革。

(3)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推动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向民主化、法治化转变。 虽然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遇到了不少障碍,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宪政(法治)国家。市场经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必要基础。因为市场经济以平等、自由和契约为原则,它完成了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变,或者说由特权社会向法制社会的转变。市场经济确立了民主政治的原则。20多年来的经济改革表明,中国公民的各种权利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而扩大,这表现为申诉权、自由迁移权、平等交易权。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将推动着中央政府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废除阻碍市场经济建设的一些行业性主管部门,加强政府综合部门、监督部门和政治法务部门的建设。因此,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将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推进。

2.试述民主与自由的关系。

答:在现代政治理念中,民主与自由是两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概念。在政治理论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对两个概念的侧重点不同,分别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派别。

(1)区别:“民主”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概念。代表性的民主理论主要有:古典民主主义、精英民主主义、多元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认为,民主首先意味着“人民的权力”,其次,“人民的权力”在实践中体现为有限的多数原则,即多数人的权力不是绝对的、无限的。最后,有限的多数原则是靠制度和程序来保障的。现代国家一般都把民主视为公民参与政治的程序与制度。 自由的涵义有很多,但作为民主基础的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这就是说,自由不是绝对的,是法律范围内的自由。现代各国宪法一般都赋予公民政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政治自由主要指自由的参政权,公民能自由地投票,自由地参加选举。民主的政府必须在宪法中对此加以保证。

人们今天常常将民主和自由作为同义词使用,其实它们不仅不同义,相互间还有不可避免的内在冲突。民主指的是人民对有关民生的决定应该有发言权。他们应该有权在公平选举中,投票选举公共官员,挑选政府和以多数原则通过政治决定。而自由,指的是即使在一个民主社会中,也不是什么都可以由多数决定的。人有生来就有的权利,有即使是多数人都不能剥夺的权利。民主的思想侧重于平等,力图消灭各种形式的差别与等级,关注作为种属的人类。自由的理念则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对个人的发展与选择的尊重,保护个人的自由与权利。

(2)联系:民主和自由都需要法律的保障。民主的法制基础,一方面是指民主制度要靠法律来保护,另一方面是指民主所依赖的平等原则和自由原则都蕴涵在法律之中。在某种意义上,平等是自由的前提,因为在不平等的特权社会,不可能有贸易的自由,当然也不可能有政治上的民主;只有在契约原则、法制关系建立起来后,自由才能得到保障。专制者也可以给予臣民一定的自由,但他可以随时拿回这种自由,况且臣民永远不可能有分享权力的自由。因此,我们把作为民主基础的平等与自由放在法律条件下加以讨论。 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政治民主首先集中体现为每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独立的政治人格和自由的权利,这就是说,它不以别人的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而是具有自己作为公民应有的独立的政治权利和政治要求,同时,他可以在政治生活中自由地行使和实现自己的公民权利,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精神和行为,自由地决定自己的事务。当然,公民的政治自由必须以不妨碍公共利益和他人的自由权利的实现为限度,在政治生活中,这种限度常常由法律规定,因此,民主政治中的政治自由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

人民大学考研2005年政治学原理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历史制度主义

2、使命政党与掮客政党 3、议会委员会制度 4、精英民主理论 5、寡头统治铁律 二、简述题:(每题12分,共50分) 1、简述分权学说 2、简述归口管理体制 3、简述公共选择理论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