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纪念白求恩》教案板书及反思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纪念白求恩》教案板书及反思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板书及反思

12、纪念白求恩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议论文的文体常识;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段落之间的关联。 2、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2)理解对比论证的方法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3、情感目标:学习白求恩大夫的优秀品德。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归纳各段内容的要点,整体感知全文。 2.学习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请同学们听一首诗朗诵(最好配乐):(多媒体出示诗歌) “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

这是朱子奇先生写的《白求恩纪念歌》。诗歌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决心,催人奋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看看白求恩同志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抽查四个人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着重检查学生读的通顺度及生字词的准确性。

2.抽一人评价朗读效果,教师范读,纠正读音和感情的处理。 3.学生再一次默读课文,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归纳各段要点。

明确:第一自然段的重点句是:“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每

1 / 5

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自然段的重点是:“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自然段重点句是:“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自然段重点句是:“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4.第一自然段分几层写的?各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至“不幸以身殉职”):高度概括白求恩同志的主要事迹。

第二层(从“一个外国人”至“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高度概括白求恩的思想和行动,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三层(从“列宁主义认为”至结束):引用马列主义观点论述白求恩同志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探究结构

1.文章开头对白求恩同志的介绍包含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他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年岁已大,壮心不已;肩负重担,奔赴前线;以身殉职,重于泰山。扣住国际主义的原则概述白求恩同志的简历,是对逝者的追忆,也是论述白求恩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事实依据。

2.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明确:“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3.引用“列宁主义认为”一段话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为了突出白求恩同志这一精神的重要意义。作者在这里引用马列主义的观点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这是运用论证法中的“引证法”,论述白求恩同志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4.作者为什么先举“前线回来的人”的例子,再举“晋察冀边区军民”的例子? 明确:从前线进一步扩大到整个边区,用广大军民的反应证明自己的论断,证明第二自然段中两个“极端的”判断是准确无疑的。(此题让学生自由发言)

5.为什么把写白求恩的精神放在第一自然段,而把写其专心业务、精

2 / 5

研技术放在第三自然段?

明确:一个专心业务、精研技术的人,如果没有进步的政治思想,他可以为反动的压迫者、剥削者服务,而白求恩是共产主义战士,他把他高明的医术和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了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进行解放斗争的中国人民。白求恩的这种国际主义精神特别值得我们肯定与赞美,值得我们学习。因此,文章首先把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提出来,接着再指出他的积极工作、热爱同志、热爱人民的共产主义品德。

6.你还知道白求恩大夫的哪些事迹?请上网查阅。

明确:在英国学习期间,由于专心于业务,住房的冰箱里经常装着人的器官,“像个血淋淋的肉铺子”。 当听到有人要“照顾”他,让他留在后方延安时,白求恩气愤之下竟把座椅从窗户扔出。

年近50岁,一次竟连续为115名伤员做手术,持续时间达69个小时。 三、板书设计

共产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

对技术精益求精精神号召全党学习 白求恩同志精 神的意义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难点) 2.理解对比的手法,体会对比的作用。(重点) 3.品味准确、严密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合作探究,体会写法

1.本文突出的特点是夹叙夹议,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

明确:(1)第一自然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述白求恩的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2)第二自然段可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

(3)第三自然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由此及彼联系

3 / 5

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

(4)第四自然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分析和强调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

2.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明确:第二、三自然段中把白求恩与“不少的人”和“一班人”对比。 白求恩 不少的人和一班人 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喜欢对工作 极端的负责任 自吹 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对人民 极端的热忱 不仁 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以对技术 精益求精 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 对比手法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地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3.第二自然段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明确:“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是侧面介绍。 侧面介绍是为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

1.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明确:不可以删去。突出年龄、里程更能表现白求恩精神的可贵。 (2)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明确:“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许多”可见白求恩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

2.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成语。结合实例,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明确:如“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句话用了大量成语。这里“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三个意思相近的成语连用,从情绪、态度、感觉等几个角度,形象而又充分地揭露了不少人的错误表现,与白求恩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语言

4 / 5

极其简练。文中运用多个成语,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3.本文在句式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

明确:(1)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2)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3)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板书设计

写作特点夹叙夹议

对比手法

语言特点用词准确

善用设问句、双重否定句、排比句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本堂课从时间安排上,从教学目标的确立上都比较合理,尤其是小组合作竞赛比较突出,有评价机制,学生的参与意识比较高,真正实现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

不足之处:拓展提高环节没有安排进去,课堂的完整性不够。拓展方向上,可具体要求学生运用对比或夹叙夹议的手法来写一个片断,这样拓展更有意义。

5 / 5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