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砂测量成果说明书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重砂测量成果说明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刘家坪—石子沟测区1:50000重砂测量成果说明说

第一章 概述

1.1、实习目的及要求

目 的 通过编制1:50000重砂测量成果图,掌握常用图式方法和程序,学会根据重砂异常点分布、重砂矿物的特征、找矿地质条件、找矿标志、地形地貌特征等,圈定重砂异常区,指出寻找砂矿床或原生矿床的方向。

要 求 编制1:50000重砂测量成果图:编写1:50000重砂测量成果图说明书。

1.2、重砂测量工作概况

本次重砂测量区为刘家坪--石子沟地区。测区长12.35km,南北宽11km, 总面积为135.85km2。测区共有25条Ⅰ级水系。北东部有9条Ⅰ级水系,南部有6条Ⅰ级水系,南西向有1条Ⅰ级水系,东部有9条Ⅰ级水系;在野外采集标本的编号从124-390,共266个样品。取样地点分布于河流砂嘴、阶地基底、河床砂嘴、河流坡积冲积层、河床基底、残积冲积层。测区采样的矿物为磁性矿物: 磁铁矿石;电磁性矿物:黑钨矿、电气石、褐铁矿等石;无电磁性矿物:锡石、白钨矿、方铅矿、黄玉等。按重砂矿物组合可分为:黑钨矿-锡石组合和方铅矿共生组合。重砂矿物含量分四级:Ⅰ级重砂含量>10g/m3,Ⅱ级其含量在1g-10g粒/m3之间,Ⅲ级在100粒-1g/ m3之间,Ⅳ级含量1粒-100粒/m3之间。

1.3、地形地貌特征

根据附图1-1“刘家坪—石子沟测区重砂测量采样位置及圈式图”分析,该地区地形地貌为南北高,中间低;有3条水洗:1)、刘家坪—羊村水系,包括北—北东部9条小水系;2)、石子沟—羊村水系,包括南东部4条小水系;3)、西部水系。

1.4、主要成果

通过对刘家坪―石子沟测区采样、样品加工与编录、资料整理与异常解释,划出砂锡矿床预测区4个,圈定了黑钨矿、锡石的异常区

1

刘家坪—石子沟测区1:50000重砂测量成果说明说

各5个和方铅矿异常区 2个。最后提交刘家坪—石子沟地区重砂测量成果图、刘家坪—石子沟测区1:50000重砂测量成果说明书。

第二章 测区地质概况

2.1地层

本次实习测区的地层由老到新分别为:

寒武—奥陶(∈-O):为本区最老的地层,主要由深灰色变质细砂岩与千枚状页岩互层,以及灰色薄层变细砂岩夹结晶灰岩、变质页岩组成。厚度约>3000m。

泥盆系(D):为本区分布最广泛的地层,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泥盆系分为上、中、下三统。

下泥盆统莲花山组(D1l):下段是以石英砾石为主的底部砾岩层,偶见有含铅锌矿的脉石英及花岗岩砾石:中段为紫红色厚层中粒石英砂岩夹少量粉砂岩及页岩;上段为紫色厚层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厚度约350-700m。 中泥盆统郁江组(D2y):为紫红色细砂岩及杂色页岩,含有少量腕足类化石和瓣鳃类化石的碎片。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为厚层深灰色石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化石极为丰富。厚320-560m。

上泥盆统桂林组(D3g):为中厚层至薄层深灰色、灰色石灰岩为主,夹少量白云质灰岩,含化石较多,厚度为400-580m 。

第四系(Q):主要为堆积于河谷及沿岸低平地区的冲积物和洪积物。

2.2构造

总体上本区为一背斜构造,即石子沟背斜,轴向NW,向NW倾伏;核部为寒武系-奥陶系,两翼分布为泥盆系。另外,在测区北东角有刘家坪小向斜,轴向NE;南西角有羊村小向斜,轴向SW。

2.3岩浆岩

本区岩浆岩主要为花岗岩类岩石的侵入体,其生成时代可分为加里东期和燕山期。

加里东侵入体:主要为花岗闪长岩(γδ3),呈岩基产出,具有

2

刘家坪—石子沟测区1:50000重砂测量成果说明说

明显的相变。中心相为角闪花岗岩,向外为花岗闪长岩,边缘相主要为闪长岩。岩体内伟晶岩脉发育,见有闪锌矿及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加里东期的铅锌矿与本期侵入体有成因关系。加里东期侵入体仅在本区东部边缘地区见到一部分。

燕山期侵入体:主要分布于测区北部,为花岗岩(γ5),呈岩株产出。天岭附近的黑云母花岗岩体内,分布有石英脉和伟晶岩脉,其中伟晶岩脉发育,侵入体近处的围岩中也可见石英脉和伟晶岩脉。

2.4 矿化特征

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γδ3)中伟晶岩英脉发育,石英脉中产出褐铁矿及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燕山期花岗岩(γ52)中分布的石英脉与伟晶岩脉呈侵入接触关系,其中产有黑钨矿、锡石、黄玉、白钨矿、石英、云母、萤石等矿物。

第三章 重砂异常区特征

3.1天岭—刘家坪钨锡重砂异常区

天岭—坪钨锡重砂异常区位于北东部地区,其面积约为15.5km2

常级数为Ⅰ~Ⅳ级。在异常区中黑钨矿Ⅳ级低含量点零星的分布,野外取样点编号为187~190,206~208,219~221,243~249。Ⅱ-Ⅲ级较高含量点连续出现。野外采样点编号185~186,191~193,199,201~205,209~210,222~223,239~242,252~253为Ⅲ级含量;194~198,211,214~218, 224~227,232,237,254~260为Ⅱ级含量;212~213,228~231,233~236甚至出现了Ⅰ级的高含量点。

在北东测区中锡石含量也出现了异常。异常区内几乎没有锡石Ⅳ级含量。编号183~84,187~90,206~09,219~21,243~44,248~49为Ⅲ级含量点。191~94,199,210,218,222~26,252~54,256,259,261为Ⅱ级含量点。185~86,195~98,201~205,211~217,227~237,239~242,255,257~258,260为Ⅰ级含量点。

黑钨矿主要异常级数为Ⅰ-Ⅲ级,锡石主要异常级数为Ⅰ-Ⅱ级,

3

刘家坪—石子沟测区1:50000重砂测量成果说明说

各共有2个异常区,在异常区中黑钨矿和锡石几乎出现同步异常。在该异常区中锡石为暗褐色或黑褐色有斑点,呈轴状、假轴状或短柱状、粒状且粒度较大,可推测该矿物搬运距离不远,原生矿离该异常区较近。可见锡石、云母、石英集合体。钨锡重砂矿物共生组合矿物有白钨矿、黄玉、电气石等未定量矿物,该共生组合与黑云母花岗岩及其相关的矿化活动有关,为原副矿物经风化后沉积至河流而成,推测异常是由于天岭的燕山期的花岗岩引起的。该测区中出现连续的高含量取样点多处于河床砂嘴和河流坡积冲击层地段。根据河流的流向和异常区位置可推测原生矿位于西北向的高山上。

3.2 石子沟方铅矿重砂异常区

石子沟重砂异常区位于测区东南部,其面积为约为5km2,方铅矿含量较低,平均约为30粒/ m3,重砂矿物含量基本为Ⅳ级,编号274~279 ,288~289 , 292~305。取样地点主要在河床砂嘴、阶地基底、残积冲积层、河流坡积冲积层,,但阶地基地几乎没有方铅矿异常,由此可见此区的矿化异常可能是偶然的。河谷中石英脉的砾石发育少量方铅矿,在残积坡积物中有石英脉出露。方铅矿重砂矿物共生组合较简单,主要矿物有磁铁矿、白钨矿以及黄铁矿等未定量矿物。这些矿物中黄铁矿与岩体中间或外面的石英脉或伟晶岩脉的矿化作用有关,而磁铁矿、和铁矿、锆石、白钨矿的产出与花岗闪长岩及其副矿物有关。

测区内方铅矿重砂异常区产出于寒武-奥陶系地层。该异常区的北东部出露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γδ3),故推测该异常可能与花岗闪长岩侵入体有关。

第四章 砂锡矿预测区特征

根据对采样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可在测区内分出四个砂锡矿的预测区,均分布于测区的北东部。取样地点主要在河床砂嘴、阶地基底、残积冲击层、河流坡积冲击层,锡石为暗褐色或黑褐色有斑

4

刘家坪—石子沟测区1:50000重砂测量成果说明说

点,呈轴状、短柱状或粒状且粒度较大,可推测该矿物搬运距离不远,原生矿离该异常区较近,异常区中锡石含量较高,多为Ⅰ~Ⅲ级含量点,少数为Ⅳ级低含量点。由此可知这四个异常区可能为矿化因素引起的,预测区的矿床类型为阶地型和河谷基底型两种。在图件上分别用①②③④来表示四个预测区,其中①② 为阶地型,③④为河谷基底型。下面分别对这四个预测区进行描述:

① 号预测区:位于183~186采样点位置处,长约0.86km,宽约0.82km面积约为0.42km2,,该区锡石呈假等轴状或短柱状,含重砂矿物砂砾层厚2~4cm。

② 号预测区:位于201~205五个采样点位置处,长约1.2km,宽约0.45km面积约为0.50km2。该区锡石呈假等轴状或短柱状,重砂异常强度为Ⅰ级。

③ 预测区:位于214~218五个采样点位置处长约1.25km,宽约0.67km面积约为0.54km2,重砂异常强度为Ⅰ级。 ④ 预测区:位于236~242四个采样点位置处,长约1.29km,宽约0.84 km面积约为0.58km2,重砂异常强度为Ⅰ级。

第五章 实验心得与感悟

虽然只是仅仅的两个课时的实验课,但是收获却是巨大的。通过这次实验,对重砂测量的理论概念,重砂测量样品采集的实践方法,重砂成果图的制作方法,还有重砂异常区的评价与解释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巩固。另外,此次实验让我深刻认识到重砂测量的简易可靠性,更深刻的认识到重砂找矿是矿产勘查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是找矿方法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可以追踪原生矿床,而且可以寻找砂矿床(包括风化壳型矿床)。根据重砂矿物的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可以预测矿床的类型和岩石的分布及追索圈定与成矿有关的侵入体等,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找矿。最后,我想说的是在实验课上能有这么大的收获离不开余老师的指导,在此报以衷心的感谢!

5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