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简答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管理心理学—简答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产生的挫折。这种外部原因又可分为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两种:自然条件原因包括个人无法克服的内容;社会

条件原因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阻碍。

(2)内部原因。内部原因是行为主体的原因,由个体性行为主体原因引起的挫折称为个人起因挫折 。内部原因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生理原因;二是个体心理原因。 33. 简述凝聚力强的群体一般具有的主要特点。

答:(1)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畅通,沟通频繁,群体内气氛民主,成员间关系和谐; (2)成员有较强的归属感,成员参加群体活动的出席率高;

(3)成员愿意更多地承担推动群体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关心群体,维护群体的权益。 34. 传统组织设计原则有哪些? 答:(1)专业化与劳动分工; (2)等级原则; (3)责、权一致原则; (4)管理幅度; (5)直线、参谋作用。

35. 绩效考核中如何贯彻民主原则?

答:(1)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视角的考核,实行广泛的参与制,尊重组织各成员参与管理的民主权利,提

高组织成员参与程度;

(2)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要求将考核工作的各个五一节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3)绩效考核在充分发挥民主的基础上,还应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 36. 简述“社会人”假设的管理措施。

答:(1)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 (2)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和组织等,而且更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 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3)在实行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4)管理人员的职能也应有所改变,他们应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 37. 简述一个高效率的群体通常具有的特征。 答:(1)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联系;

(2)成员之间有高度的影响力和交互作用,在群体内部易于调整彼此之间的关系; (3)共同参与制定政策;

(4)群体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较高,乐于接受组织的目标,并且完成任务出色; (5)群体的成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充满了自信心和自尊心; (6)群体的成员办事认真、快捷。

38. 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

(2)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限于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 (3)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交流动机、目的、态度等心理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4)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这种障碍是由于人所特有的心理障碍。 39. 简述利克特理论的主要贡献。

答:(1)打破了过去组织理论中一人一个职位、各部门严格划分界限的概念;

(2)强调管理人员不能只完成本职的固定工作,还要在各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起联接作用; (3)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不但需要与同层次部门或单位保持联系,还要在上下层次部门之间起联接 作用,要承担起联接针角色。

40. 敏感性训练一般分为哪四个阶段。

答:(1)不规定正式议题,让参加者自由讨论,相互启发,增进了解;

(2)训练者鼓励参加人员充分发表看法,认识自己的行为,体验自己对其他人的影响; (3)充分敞开思想,相互学习,增强新的合法行为;

(4)进入工作阶段,强调群体活动的作用,重视整个小组解决问题的效率,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 析和讨论,巩固训练效果。 简答3:

41. 简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对能力的影响作用最明显的因素。 答:(1)素质;(2)教育;(3)社会实践;(4)勤奋;(5)兴趣。 42. 简述消除认知失调的主要方法。

答:(1)在认知失调的两个因素中,选择改变其中一个,使失调趋于协调; (2)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 (3)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43. 对其成员而言,非正式群体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满足其成员心理上和感情上的需求; (2)对其成员起着控制作用; (3)对其成员起改造作用; (4)对其成员的激励作用。 44. 简述完善的人格的表现。 答:(1)有敏锐准确的观察力; (2)对自己和生活有正确的理解; (3)有很强的宽容力;

(4)尊重他人,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赞扬; (5)不嫉妒他人的成功,不讥笑别人的失败。 45. 简述中国组织文化的大致特点。

答:致富经国;义利两全;以和为贵;勤俭为本;公正廉洁;任人惟贤;自强不息;辩证思维。 46. 简述归因的内容。

答:归因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心理活动的归因,即人们心理活动的产生应归结为什么原因;

(2)行为的归因,即根据人的行为和外部表现,推测其心理活动,这是社会知觉归因的主要内容; (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表现,预测他们以后在有关情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

47. 简述组织行为学家所认为的群体应具备的特征。

答:(1)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附,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2)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彼此相互影响; (3)各成员具有群体意识;

(4)各成员的心理与行为,以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为宗旨。 48. 简述信息沟通的重要性。 答:(1)信息沟通是决策的基础; (2)信息沟通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

(3)良好的沟通也是改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保证。 49. 简述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的因素。 答:(1)相似性和一致性; (2)距离的远近;

(3)交往的频率; (4)性格和气质; (5)主观印象; (6)思想品德; (7)需求互补。

50. 绩效考核中,如何贯彻以激励为主的原则?

答:(1)在考核活动前,考核的目标与标准的设置要尽量与员工的需求相一致; (2)在考核过程中,要注意与被考核者之间的感情沟通;

(3)考核的结论还要与奖励待遇切实结合起来,功过分明,奖罚亦应分明,使责、权、利相一致。 案例题1:

1. 甲、乙两人一同大学毕业后进了同一家企业并同在一间科室工作,两人的工资也被定在同一档次:每月1000

元。一年试用期过后,甲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200元,而乙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500元。甲拿到1200元工资后很高

兴,因为比原来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得知乙的月工资是1500元后,则十分气愤,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试通过公平理论分析甲的心理以及管理者的对策。

答:(1)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主要受工资报酬的影响,包括绝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的数量)与相

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与他人实际收入的比值)两种。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

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进行横向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自己过去付出的劳动

和报酬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比较,如果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便认为是正常的、合理的

,因而心情舒畅,安心工作;如果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低于他人的收支比例,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低于过去的收

支比例,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对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在本案例中,甲做纵向比较时的高

兴在于与过去比其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与乙进行横向比较时,发觉自己的工资比乙少了300元,由此产生

不公平感,导致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2)管理者应对甲、乙两人的工资差异进行认真分析,如果原因在于乙比甲能力强、贡献大,应时及对甲作出

解释,使甲重新认定自我、找出差距所在、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甲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原因在于管理者对甲

、乙的能力与贡献判断失误,应及时、果断的纠正失误,重新制定甲、乙的工资标准。

2. 俗话说“货比三家”,消费者购物时往往在心理上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首先借助

感知与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思维获得理性认识,再加以反复比较,以决定是否购买。 试由以上过程分析认识中感知与思维的关系。

答:(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各种不同感觉加以联系和综合的反映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的。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就是从

感知到思维的过程,感知是形成表象并产生思维的直接基础。

(2)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在感觉的基础上,人们对事物的个别属性 加以综合分析,形成知觉,对事物有了较完整的形象。感觉、知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3)人们为加强对事物的认识,还借助记忆把过去生活实践感知过的东西、体验过的情感或知识经 验,在头脑中重复反映出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仅通过感知去认识事物的外在联系,琮以表象的形式

向思维过渡,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般特征和内在联系,全面地、本质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个思维过程(包括

记忆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头脑中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阶段。 3. 心理学家曾作过一项实验,这项实验分两段进行:第一段,向四组大学生介绍一个陌生人。对第一组说,这

是一个外倾型的人;对第二组说,这个人是内倾型的;在第三组,先讲述这个人的我外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内

倾特征;在第四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内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外倾特征。然后,让这四个组学生分别想象出对这

个陌生人的印象。第一组和第二组学生得到的印象是显然易见的。在第三和第四组中,关于这个陌生人的印象

完全符合提供信息的顺序,总是先提供的信息占优势。也就是说,第三组学生普遍把陌生人想象为外倾型,第

四组普通把他想象为内倾型。第二段,给另外两级学生按上述第三和第四组同样的顺序描述一个人,所不同的

是在先描述他的内倾或外倾特征之后,中间插做其他事情,如让学生作一些不太复杂的数学习题,然后再描述

相反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最后描述的特征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试分析该实验所提示的心理效应。

答:(1)该实验证明了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客观存在。其中,第一段实验说明了优先效应的存在;第二段实

验说明了近因效应的存在。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

同的;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2)该实验不仅证明了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客观存在,而且证明了两种效应发生作用的不同条件。一般来说

,在感知陌生人时优先效应起着更大的作用;而在感知熟悉的人时,如果在熟悉的人的行为上出现某种新异的

表现,则近因效应起更大的作用。

4. 当我们看到教室的讲台时,我们几乎在获得该讲台的知觉的同时,赋予了这张讲台在教学工具方面的意义。

这是思维的结果,讲台是直接的、具体的,但教学工具则是间接的,抽象的。 试分析上述现象所表明的知觉与思维的关系。

答:该材料表明,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知觉与思维密不可分: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学信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