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 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

B.人的生存除需要粮食等各种农产品外,还有多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

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将会自然减小 D.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

解析:选C 人口增长对粮食等各种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人的生存除需要粮食等各种农产品外,还有对多种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会加剧人口增长导致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对环境的压力将会增加;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许多问题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

2.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

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②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⑤ D.③④⑤

解析:选B 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可提高作物产量,但会破坏土壤结构,污染环境;开荒辟地,围湖造田会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途径③和④都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B.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潜在价值 C.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D.生物圈内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解析:选D 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要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动物园、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

4.自然界中,有些新植物或动物物种的出现会打破原来固有的生态循环系统,有时甚至给当地环境带来压力和灾难,造成生态系统退化。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种有能和鳄鱼搏斗的缅甸蟒蛇、疯狂繁殖的亚洲鲤鱼、数量惊人的八哥等。下列关于生物入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入侵会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B.生物入侵会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 D.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

解析:选B 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如引入我国的水葫芦、食人鱼等),则首先会减少当地的物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主要通过食物链的方式造成其他物种消失或者濒危),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基因重组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从而形成遗传多样性

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解析:选C 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重组只是在原有基因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不能产生新的基因。

6.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藻类暴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导致沉水植物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缺少阳光

B.藻类刚暴发时,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组水样,测得甲组 pH为7.3,乙组 pH为6.0,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样是甲组

C.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D.藻类刚暴发时,若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将有利于生态修复 解析:选B 由于藻类暴发,浮在水面上遮挡了阳光,导致沉水植物缺少阳光而死亡;藻类刚暴发时,因经过一天光合作用,水中的CO2浓度下午较早晨低,故水体 pH在早晨较低;水体污染导致水生生物死亡,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投放的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可通过捕食限制藻类数量,种植大型挺水植物可通过竞争阳光等资源抑制藻类生长。

7.下图甲为某清洁水体在遭受一次性有机物轻度污染后污染物含量的变化。水体中好氧性微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最可能接近于图乙中的哪条曲线(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