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赏析材料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考古诗词赏析材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四: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五:主题:

这首诗上阕写饮酒时的想象,下阕写望月而生的离愁。诗人着眼于中秋明月,并以月为抒情对象,兼怀他的弟弟子由,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并抒发了他对人生哲理的一些看法。 六:赏析理解: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此句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表面上是赞美月夜;也含有对当今朝廷情况的惦念。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本来是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对现实不满,想逃避现实,但又不能决绝的矛盾心理。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并决心面对现实。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

同时蕴含了人生的哲理:人生没有永远的圆满,有欢聚,也有别离,但只要心存美好,就会减少缺憾,增加快乐。 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写出了积极乐观的美好境界。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七:此诗蕴含的哲理

人不管在怎样的境界中,只要思想开阔,胸怀旷达,就能心安理得,有所作为。人生没有永远的圆满,有欢聚,也有别离,但只要心存美好,就会减少缺憾,增加快乐。 八:艺术手法

1、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叙,以自然的深远澄静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阔,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2、从词的内容来看,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恶险恶的宦海风涛,揭示睿智的人生哲理,运用形象的描写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 九:朗读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选自《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2、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3、词义:

左迁:降职。 杨花:柳絮。 子规:杜鹃鸟。 五溪:五条溪水名。 4、译文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主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事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6、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先写景后叙事,写景时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凄厉的子规,渲染了一种悲伤的氛围。“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自己满怀愁绪的心情,有飘零之感,又有离别之恨。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此句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化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感伤自己过去的遭遇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7、艺术手法: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二、词义

云脚:指低垂的云。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杂花,各色各样的花。 三、诗 意

在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涨,远望湖面与岸齐平。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哪家新来的燕子衔春泥筑巢。 各种各样的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刚长出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 ,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的白沙堤。 四、主题:

诗人通过描绘了早春西湖的明媚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赏 析

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 “几处”和“谁家”表现出初春的春意渐显,“争”、“啄”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把初春时的小精灵描绘的机灵可爱。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各种各样的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刚长出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乱”字贬词褒用,极言花多花艳,“浅”字写春草低矮柔嫩,“渐欲”“才能”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不仅描绘了景物之美,而且还包含了游西湖者众之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使人流连忘返。 六、艺术手法: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一、作者及出处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