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名词解释(完整)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病理名词解释(完整)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二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1、适应:当环境改变时,机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的相应改变以避免环境改变所引起的

损伤,这个过程称为~

2、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3、肥大: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

4、增生: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形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5、化生:为适应环境变化,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分化组织的过程。

6、鳞状上皮化生:气管和支气管粘膜的纤毛柱状上皮,在长期吸烟或慢性炎症损害时,可转化为鳞状上皮。

7、老化:当机体发育成熟后,伴随年龄的增长,全身器官的细胞功能逐渐减退和结构发生一系列退行性改变并趋向死亡的过程。

8、损伤:组织和细胞受到超过代偿能力的有害因子刺激后,细胞及间质的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出现在光镜

和/或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

9、变性: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量的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10、水样变性:当缺氧、毒性物质损坏线粒体内ATP产生时,细胞膜上的钠泵功能降低,使细胞膜对电解质的主动运输功能发生障碍,更多的钠、钾离子和水进入细胞内,而细胞内钾离子外逸,导致细胞内水分增多,形成细胞肿胀。 11、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系指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在HE染色切片中呈均质性红染。

12、营养不良性钙化:是指变性、坏死的组织或异物的钙盐沉积。

13、转移性钙化:由于全身性的钙、磷代谢障碍。引起机体血钙或血磷升高,导致钙盐在未受损伤的组织内沉积。 14、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15、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因为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比较干燥结实,常见于心、肾、脾等器官的缺血性坏死(梗死)

16、液化性坏死:组织坏死后被酶分解成液体状态,并可形成坏死囊腔,坏死组织的水解占主导地位。(脑软化、阿米巴脓肿)

17、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是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组织分解较彻底,含有较多脂质,因而略带黄色,质软,状似干酪,不易被吸收。

18、纤维素样坏死:发生在间质、胶原纤维和小血管壁的一种坏死。光镜下,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消失,变为境界不甚清晰的颗粒状、小条或小块状无结构物质,呈强嗜酸性,似纤维蛋白,有时纤维蛋白染色呈阳性。

19、坏疽: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 20、糜烂:局限在表皮和粘膜层的浅表缺损。 21、溃疡:深达皮下和粘膜下的缺损。

22、空洞:肾、肺等内脏器官坏死组织液化后可经相应管道(输尿管、气管)排出,留下空腔。 23、窦道:深部组织坏死后形成开口于皮肤或粘膜的盲性管道。 24、瘘管:体表与空腔器官之间两端开口的病理性通道。

25、机化:由新生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他异常物质(如血栓等)的过程。

26、包裹:坏死组织范围较大,或坏死组织难以溶解吸收,或不能完全机化,则由周围结缔组织加以包围,称为~ 27、凋亡:是指机体细胞在某些因素作用下,通过细胞内基因及其产物的调控而发生的一种程序性的细胞死亡。

第三章 再生与修复

1、修复:当组织细胞出现“耗损”时,机体进行吸收清除,并以实质细胞再生和(或)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方式加以修补恢复的过程。

2、生理性再生:在生理情况下,有些细胞和组织不断老化、凋亡,由新生的同种细胞和组织不断补充,始终保持着原有的结构和功能,维持组织、器官的完整和稳定。

3、病理性再生:在病理状态下,细胞和组织坏死或缺损后,如果损伤程度较轻,损伤的细胞又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则可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增生、分化,完全恢复原有的结构与功能。

4、肉芽组织:是新生的富含毛细血管的幼稚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由纤维母细胞、毛细血管及一定数量的炎性细胞等有形成分组成的。

5、机化: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并取代失活组织或其他异物的过程。 6、包裹:一种不完全的机化。

7、瘢痕组织:是肉芽组织成熟转变而来的老化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

8、创伤愈合: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复过程,包括了各种组织的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的复杂组合,表现出各种修复过程的协同作用。

9、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创口,留下一条线状瘢痕。愈合时间短,形成瘢痕少,抗拉力强度大。

10、二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往往需要清创后才能愈合。 11、痂下愈合:指伤口表面的血液、渗出物及坏死组织干燥后形成硬痂,在痂下进行上述愈合过程。所需时间较长。

第四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充血:指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

2、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指器官或局部组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多。

3、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淤血。

4、破裂性出血:心脏或血管壁破裂所引起的出血。

5、漏出性出血:由于微循环的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使血液漏出血管外所引起的出血。

6、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7、白色血栓:又称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多发生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内以及动脉内或静脉性血栓的起始

部,形成延续性血栓的头部。灰白色小结节,表面粗糙质实,与发生部位紧密粘着。

8、混合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头部。灰白色与红褐色胶体的层状结构。

9、红色血栓:为阻塞性血栓,主要见于静脉,形成延续性血栓尾部。呈暗红色、湿润、有弹性、与血管壁无粘连。

水分被吸收后,变得干燥、无弹性、质脆易碎,可脱落形成栓塞。

10、透明血栓:又称微血栓或纤维素性血栓。发生于微循环的小血管内,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主要由嗜酸性同质性的纤维素构成,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1、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12、血栓栓塞:血栓脱落引起的栓塞

13、脂肪栓塞:循环的血流中出现脂肪滴阻塞于小血管,常见于肺脑等器官。

14、气体栓塞: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循环或原溶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心血管。 15、羊水栓塞:指含有胎儿细胞等成分的羊水引起的栓塞。 16、梗死:局部组织因血流中断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17、贫血性梗死:发生于组织结构较致密、侧支循环不充分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肌和脑组织。梗死灶缺血呈灰白色(脑梗死坏死组织变软、液化,结构消失)

18、出血性梗死:发生于肺、肠等具有双重血液循环,组织结构疏松伴严重淤血的情况下,梗死灶内有大量的血液,又称为红色梗死。

19、败血性梗死:由含有细菌的栓子阻塞血管引起。(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五章 炎症

1、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为目的的局部血管反应为中心环节和主

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2、感染:由生物病原体引起的炎症

3、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和细胞所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4、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5、增生:在致炎因子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的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可增生,某些情况下,局部的上皮细胞

或实质细胞也可增生。

6、急性炎症:持续时间短,常常仅数天或数周,基本是以液体或蛋白成分渗出为主,或嗜中性粒细胞渗出、浸润为

特征的炎症过程

7、白细胞胜出:血液的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游出到血管外的过程 8、变质性炎:以组织和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得炎症

9、渗出性炎:以渗出为主要病变的炎症,以炎症局部有大量渗出物形成为主要特征。

10、浆液性炎:以浆液渗出为主的渗出性炎症。渗出物中主要成分为血清,仅含2%~5%白蛋白,含有少量细胞和纤维

蛋白。

11、纤维素性炎: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蛋白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

12、化脓性炎:局部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的一种渗出性炎症。 13、脓肿:是局限性化脓性炎,主要特征为局部组织坏死、溶解,形成充满脓液的囊腔,即脓腔。 14、疖:指毛囊、皮脂腺及其附近组织所发生的脓肿

15、痈:是多个疖的融合形成,在皮下脂肪筋膜结缔组织中形成多个相互沟通的脓肿。

16、蜂窝织炎:发生在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散性化脓性炎症。常见于皮下组织、肌肉和阑尾。 17、炎性假瘤:指慢性炎症增生时形成境界较清楚的肿瘤样的肿块,常发生于眼眶和肺。、

18、肉芽肿性炎:炎症局部出现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并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慢性炎症。 19、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指以炎性介质呈失控性释放为特征的全身性失控性炎症反应,多继发于严重创伤、感染、

组织坏死和再灌注损伤,特征是以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呈失控性释放造成的全身反应状态。

20、菌血症:炎症病灶的细菌经血管或淋巴管进入血液,血液中可查到细菌,但病人无全身中毒症状。 21、毒血症:细菌的毒素或毒性产物由炎症局部被吸收入血,并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22、败血症:细菌由炎症局部进入血液,并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性严重的中毒症状

23、脓毒性败血症:由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化脓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随血液可到达全身各部,在多个脏器之间同时形成多发性栓塞性脓肿。

第六章 肿瘤

1、肿瘤:是机体在致瘤因子的刺激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发生基因调控异常,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2、异型性:无论在瘤细胞形态还是在组织学结构上,肿瘤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性称为异型性。(反映了肿瘤分化程度) 3、间变:恶性肿瘤细胞缺乏分化的状态。

4、病理性核分裂:细胞核有丝分裂现象不同程度地增多,甚至出现不对称性、多极性及顿挫性等核分裂象。这些核

分裂象完全不同于正常细胞核分裂象,称为~。(对诊断恶性肿瘤具有重要价值)

5、(肿瘤细胞)生长分数:指肿瘤细胞群体中处于增殖阶段(S期+G2期)的细胞比例。 6、肿瘤的演进: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富有侵袭性的现象。

7、肿瘤异质性:指由单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亚克隆在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的反应、对抗癌药和放疗的敏感性等方面呈现的非均一性。

8、侵袭:指恶性肿瘤不断浸润、破坏周围组织和器官的过程,亦即直接蔓延。

9、转移:恶性肿瘤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他处而继续增长,可以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的过程。(称转移瘤或继发瘤) 10、种植性转移:又称体腔转移,当肿瘤细胞侵及体腔表面时,瘤细胞可以脱落,随体腔内液体种植在体腔内各器官的表面甚至侵入其下生长,形成转移瘤。

11、恶病质:恶性肿瘤晚期,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12、异位内分泌综合征:有些非内分泌腺发生的肿瘤能产生或分泌激素或激素类物质,能引起内分泌紊乱而出现相应

的临床症状,称为~

13、副肿瘤综合征:由于肿瘤的产物或异常免疫反应或其他不明原因,所引起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肾及皮肤等系统发生病变,出现相应临床症状表现,称为~

14、角化珠:高分化鳞癌的癌巢中央的层状或团状角化物,又称癌珠。

15、癌前病变:指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这些病变长期存在有可能转变为癌。

16、非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的形态学改变。指增生的上皮细胞形态和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

为癌。

17、原位癌:指异型增生的细胞已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18、混合瘤: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组织构成的肿瘤。

19、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形式存在,称为原癌基因。致癌因子引起原癌基因激活后,成为具有促使细胞转

化的~。

20、肿瘤抑制基因:与原癌基因激活后表达产物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和转化相反,正常细胞分裂、生长的负调节基因,

其编码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其功能丧失则可促进细胞转化。

第八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1、动脉硬化:一组以动脉壁增厚、变硬和弹性减退为特征的动脉疾病。

2、动脉粥样硬化:以大中等弹力肌型动脉内膜进行性脂质、平滑肌细胞、炎细胞和结缔组织积聚,形成纤维炎性脂

质斑块(粥瘤)为病变特征的动脉疾病。

3、动脉瘤:严重的粥样斑块引起的相应局部中膜的萎缩和弹性下降,在血管内压力作用下,动脉管壁局限性扩张,形

成~

4、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简称冠心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

又称缺血性心脏病IHD。

5、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或心肌耗氧量骤增致使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

临床综合症。

6、心肌梗死MI:是指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续性缺血所致的心肌缺血性坏死。

7、心肌纤维化:是由于中、重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起心肌纤维持续性和/或反复加重的缺血缺氧所产生的

结果。

8、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动脉压的持续升高可导致心、脑、肾和

血管的改变,并伴全身代谢性改变。

9、风湿病rheumatism: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

织及血管,形成特征性风湿性肉芽肿(Aschoff小体)病变。

10、Aschoff body:风湿性肉芽肿,也称阿少夫小体。多见于心肌间质、心内膜下及皮下结缔组织,是一种肉芽肿型

病变,形状略呈梭行形。镜下中心见纤维素样坏死,周围有Aschoff细胞,外周有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11、绒毛心corvillosum:风湿性心包炎以累及心外膜脏层,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包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

脏搏动牵拉而呈绒毛状,称为~

12、欧氏小结Olser nodule:由于皮下小动脉炎,于趾指末节腹面、足底或大小鱼际等处,出现红紫色微隆起有压

痛的小结节,称欧氏小结。

13、心瓣膜病valvuarvitium of the heart:是指心瓣膜因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后天疾病造成的器质性病变,表现为

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最后导致心功能不全,是最常见的慢性心脏病之一。

14、瓣膜口狭窄valvalar stenosis:简称窄,是由于相邻瓣叶相互粘连,瓣膜增厚,瓣膜环硬化缩窄;使瓣膜开放

时不能充分张开,瓣膜口缩小,导致血流通过障碍。

15、瓣膜关闭不全valvalar insufficiency:简称为漏,是由于瓣膜增厚、变硬、卷曲、缩短或瓣膜破裂或穿孔,

以及腱索融合缩短等,使心瓣膜关闭时瓣膜口不能完全闭合,使部分血液反流。

第九章 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组以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肺功能不全为共同特征的疾病总称。包括慢性支

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等。

2、肺气肿pulmonary emphysema:是指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因肺组织弹性减弱而过度充气伴有

肺泡间隔破坏,致使肺容积扩大的病理状态。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