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考试复习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医各家学说考试复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一、1.错简重订派: 维护旧论派: 辨证论治派 2、伤寒学派:汉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临床的诊治基础,后世许多医家专门研究《伤寒论》,形成伤寒学派。

3、河间学派:阐发火热病机及其辨证论治规律,临床善用寒凉,形成河间学派。

4、易水学派:金代刘完素以脏腑的虚实寒热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创立脏腑病机学说,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李杲继承发展元素学说,创立脾胃内伤学说,成为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

5、攻邪学派:金代张从正主张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的观点,治病以攻邪为首要任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6、丹溪学派:元代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及“相火论”,认为治阴虚火亢证,不仅是泻火,还要重于养阴。在

7、温病学派: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课题的医学流派。

8..温补学派:以薛己、赵献可、张介宾等为代表、以研究脾肾命门的生理特性和病理变化为中心、治疗以温养补虚为主的一个医学流派。 9、王叔和整理《伤寒论》 10、 河间学派的突出贡献?

①发展病机学说②丰富临床治疗学说③奠定温病学发展基础。

二、1、 孙思邈的房事养生内容包括,欲不可绝、欲不可纵、房事禁忌、房中养生方药。 2、 逊思邈研究伤寒论采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三、钱乙 儿科生理病理特点

1.生理特点: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2.病理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3、制方用药特色

(1)善用丸散 :丸散成药具有简便实用,服用简单,携带方便,功效捷验,缓急皆宜。 遣药灵活:既可入常用之药,也可用 峻猛之品;既可减药物毒烈 之弊,又可收峻药缓攻之效。用法多样:外用可涂、擦等;内服可开水、米汤和药汤送服或调报。 (2)创制新方:自创新方:泻白散、阿胶散、百部丸、白术散、葶苈丸 化栽古方:张仲景 泻心汤 泻心汤(黄连) 四君子加陈皮 异功散 理中丸甘草半 调中丸 肾气丸去桂附 地黄丸 (3)、顾护脾胃

①忌用攻下:小儿脾胃柔弱,如食失节,或因病妄攻妄下,或过用刚燥克伐,损伤脾胃,导致诸多坏症、误症

②升降气机:治脾升清,治胃降逆,如益黄散、 七味白术散、异功散、藿香散等

③从脾论治:诸多儿科病,如吐泻、伤食、腹 胀、积、疳、慢惊、虚羸、黄疸、 咳嗽、夜啼等从脾胃论治。

④调理脾胃:丸剂多以蜜或糯米粉、白米粉等益 胃之品作赋形佐料,或以米饮、乳 汁、人参汤等送服药, 以养脾胃。 (4)、喜用药引:使用药瘾,有利于丸散的加减,便于服药,又可引导药物直达病所,更好的发挥疗效。常用的薄荷汤、温酒、蝉蜕汤、天门冬 汤、金银花汤、紫苏汤、龙脑水、生姜水等。如 用温薄荷水化服大青膏,用金银花汤服凉惊丸, 用砂糖水服安神丸,用紫苏汤服白饼子等. 四、刘完素

1、火热论:

(1)六气皆能化火说

刘氏认为火热与风、燥、湿、寒四气不但可 以相兼为病,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病理 性的相互转化。即风、燥、湿、寒四气在病理变 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 风、燥、湿、寒的原因之一。

①风与火热:风属木,木能生火 风又可以助火,而热极又可生风,因此风和火热可以互相转换,即风能生火助火,热极生风。

②湿与火热:湿邪郁滞,可以化生火热,即“积湿成热” “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湿和热不但可以互生,并且二者可相兼为病。 ③燥与火热:燥邪干燥,易伤津液,津枯则火热自生。热盛伤津亦可成燥。燥则液亏,水乏则热炽,故燥热常兼化。

④寒与火热:伤于寒邪,阳气怫郁,不满宣散,可化生热证。热极生寒。热极生寒并非火热化生寒邪,而是 “火极似水”的假寒现象。 (2)五志化火说

五志过极伤及肝心脾肺肾本脏,影响脏腑功能,又扰动阳气、致气血郁滞,化生火热。火盛又可影响神明。出现神志异常。 (3)阳气怫郁说

刘完素认为阳气怫郁是是火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六淫及五志太过均可导致阳气怫郁,由于阳气郁结,气机郁滞,而化火热。 (4)、火热病证治疗

惟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才是正治。

阳热郁证——开发郁结——石羔、知母、甘草、 滑石、葱、豉。 夏伤暑热——辛凉解表——甘草、滑石、葱、豉 五、张元素

1、脏腑辨证理论

(1)天人相应论藏象(生理) 张氏运用“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理论应用藏象,以传统思维方式将五脏的功能,性质,特征,正常脉象等都概括的反应出来。 (2)根据脉象辨病症(病理) 急 缓 大 小 滑 涩 甚 恶言 呕逆 内痈吐血 多饮 疝 流饮 微 气在胸胁下(为积聚) 水痹 筋痹 (血)痹 遗尿 挛 (3)虚实寒热辨病性(证候)

脉症并举辨别虚实寒热,以确立治疗大法,并为临证用药提供依据,这是脏腑辨证的核心。 (4)确立治则定方药(治疗)

据《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的理论,总结五脏补泻方法,结合脏腑本病、标病,以及寒热虚实辨证用药

(5)综合分析判吉凶(预后)

可根据诸脏气的运行规律,五脏间的相互影响分析病变规律判断预后 六、张从正 1、祛邪三法

(1)汗法:凡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治法,统归为汗法。张氏认为除药物发汗外,他如“灸、蒸、 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 解表者,皆汗法也。” (2)吐法:凡具有涌吐上行祛邪外出作用的治法,统称为吐法。

张氏认为,除口服催吐药物处,他如“引涎漉 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①药物催吐:口服瓜蒂散、茶调散、常山散等。 ②漉涎法:即从鼻中渗入药汁,如三圣散等。 ③引涎法:以物探喉催吐。如以鸡羽探吐。

④嚏气法:即以散剂或物体纳病人鼻内畜之, 使之喷嚏或出血。 ⑤追泪法:即以药纳内眦,使邪从泪出。

(3)下法:凡具有下行祛邪作用的治法,统称为下法。不局限于润下通便。除泻热通便外,他如“催生、下乳、磨积、 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去皆下法也”。 七、李杲

1、补中益气汤:主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 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药:黄芪一钱、人参、炙甘草各五分,升 麻、柴胡、橘皮、当归、白术各三分。

2、李东垣治疗内伤热中证的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和升阳散火汤。 3、补中益气汤的创制反映了李杲的学术思想是: (1)脾胃是元气之本,是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3分) 方中用黄芪(重用)、人参、炙甘草、白术等甘温之品,以健脾益气,元气旺盛,脾阳升发,阴火下潜,燥热自去;

(2)内伤热中证的病理为气火失调和升降失常。(2分)

4、方中用升麻、柴胡二药升提脾胃之清阳,阳升而阴降,阴火自去。 5、脾胃内伤病因:饮食不节 劳役过度 情志不调 6、脾胃内伤病机:气火失调 升降失常 八、朱震亨

1、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

(1).天地日月相应,阳有余阴不足“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2).人之生长壮老,阴气难成易亏 (3).人之情欲无涯,相火妄动伤阴

(4).收心节欲茹淡,养阴抑阳摄生 养阴:针对阴不足,扶养阴气阴精; 抑阳:针对阳有余,抑制情欲相火,防止相 火妄动伤阴,以达到保护阴气的目的。 ①收心养心 人心听命乎道心 而又能主之以静

②护阴摄养 一是幼年之时不宜过于饱暖; 二是青年晚婚,婚后宜节制房事; 三是年老养阴,顺应人体年老阴气渐少、精血俱耗之生理状况。

③顺时避虚 脏腑盛衰应之四时盈虚,人须顺时而养, 方可体强年寿。

《四虚:一年之虚、一月之虚、一日之虚和病 患之虚。 夏月火土之旺,必独宿而淡味; 冬月火气之伏,以养其本然之真,而为来 春发生升动之本》

④节食茹淡 将饮食分为“天赋”和“人为”两大类。推昌天赋饮食,反对人为饮食。主张节食茹淡。避免性热甘腻厚味,认为以此可以达到养阴抑扬的目的。 天赋:天之所赋者,若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 味,有食人补阴之功; 人为:人之所为者,皆烹饪调和偏厚之味,有 致疾伐命之毒。 安于冲和之味者,心之收,火之降也; 偏厚之味为安者,欲之纵,火之胜也。 2、、郁证论治 (1)郁的概念 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于生于郁。 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 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 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

(2)病因病机 情志内伤 六淫外感 饮食失节 久病失调致气血怫郁生气郁、血郁 、热郁、痰郁 、湿郁、食郁诸病生焉。 (3)临床证候:气郁:胸胁痛,脉沉涩;

湿郁: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 痰郁:动则喘,寸口脉沉滑; 热郁:瞀闷,小便赤,脉沉数; 血郁: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

食郁: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 (4)治疗方药:治郁必须调气,郁久化热,治必清火。 越鞠丸通治诸郁,而以气郁、火郁为重点。

香附——行气解郁——气郁 可加木香、枳壳、槟榔 苍术——燥温健脾——湿郁 可加茯苓、泽泻、白术 栀子——清热除烦——火郁 可加黄芩、黄莲、知母 川芎——行气活血—→血郁 可加桃仁、红花、丹皮 神曲——消食和胃—→食郁 可加麦芽、山楂、枳实 痰郁偏重:瓜蒌、天南星、半夏、白芥子、竹沥; 挟寒者:干姜,茱萸。

3.朱震亨临证将火证分为实火、火郁和虚火。 九、薛己

1、用药方法与特色: 朝夕互补法 阳虚 朝 六君子汤 夕 加减肾气丸 阴虚 朝 四物汤加参、术 夕 加减肾气丸 真阴虚 朝 八味地黄丸 夕 补中益气汤 气阴两虚 朝 补中益气汤和十全大补汤 夕 六味丸或八味丸 气血俱虚 朝 补中益气汤 夕 六君子汤加当归 急证骤补法 八味丸 肾元 不固 虚火上炎 发热夜重,热从脚起,口干舌燥,小便频数,淋漓作痛。 火衰寒盛 胸腹虚痞,小便不利,脘腹膨 胀,手足逆冷。 五更泄泻 独参汤 气血津液脱失 汗出不止失血过多 参附汤 阳虚 气脱 虚阳外越 发热头痛,恶寒憎寒,扬手掷 足,汗出如水,腰背反张等。 阳气虚脱 畏寒头痛,耳聩目蒙,玉茎短缩,冷汗时出,或厥冷身痛, 或咬舌啮齿,舌根强硬。 偏虚纯补法

重阳无阴证 发热昼夜俱重 纯补其阴 四物汤 或六味丸 纯阴无阳证 疮疡微肿 色黯不痛 脉大无力 纯补阳气 回阳汤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