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的调查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日益争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特意设计了此调研问卷,希望在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探索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职业指导问题,引发 我们的思考。

参与本次调研的网友总人数为9778人,其中男性6206人约占63.5%,女性3572人约36.5%。其中大部分是临近毕业或者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年龄在18~21岁的,约占6%;年龄在22~24岁的有5671人,约占58%。另外,年龄在25~29岁、有相当工作经验的有2613人,约占26.7%;此外年龄在30岁以上的,约占9.3%。接受本次调查的人,受教育程度以大学本科为主,共有6730人,占68.8%;其次是大专文化程度,占17.2%;硕士及以上者有1307人,约占13.4%。

一、 现状

(一) 半毕业生进入中小规模企业就业

接受本次调查的人参加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其中有4614人刚参加工作半年,占了47.2%,有1860人参加工作约为1年,占19%。工作1到3年之间的有1916人,约占19.6%。

接受本次调查的人的9778位网友,其所在单位的性质以民企和国企为主,占接受调查者总数的42.1%;还有15.8%的人在国家政府/事业单位工作,14.2%的人在三资企业工作。

接受调查的人的单位规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人数为100人的约占31.3%;101~500人的占23%;501~1000人的占11.1%。此外,进入大企业的毕业生也不在少数,企业人数为1001~5000人的网友占13.2%,人数在5000人以上的占14.2%。 (二)、52.4%的大学生找工作依赖学校和家人

调查发现,有39.6%的大学生在毕业时通过网络找工作,36.5%的人通过由学校、导师向用人单位推荐的方式,还有15.9%的人请求家人和朋友帮助推荐工作。其中,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找工作的大学生只占19.7%。

过多地依赖学校、导师、家人、朋友,导致毕业生并不清楚如何正确撰写自己的简历。在 “你了解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招聘主管)筛选简历的习惯吗”一题中,43.5%的人选择了“网上有简历模板,照着填写一份应该就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了吧”这一回答。还有38.6%的人日常看过报纸、杂志、网络文章和专门的书;只有14.6%的人临阵磨枪,在毕业前得

到学校专门讲座的指导。

据了解,专业的人才网站均为网友提供免费的格式化的简历模板,但中华英才网的职业顾问告诉记者大多数网友在应聘不同公司时简历是一样的,没有针对性,更没有明确注明申请的职位。很多大学生准备的简历不仅不规范,内容也很难提起招聘主管的兴趣。 而很多企业人力资源招聘专员最头疼的,则是在浩瀚的简历中,看到没有明确标注申请岗位的简历,“我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帮助应聘者做出挑选”。 二、毕业生就业的“三不了解”

1、在“你了解想要进入的行业发展前景吗”一题中,有27.4%的人曾经向业内人士咨询过该行业的情况;有19%的人认为自己进入的行业是个热门行业,前景乐观。还有更多的人“没有研究过”,比例高达52%。

2、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3、在“你了解目标公司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吗”一题中,回答“不清楚”的人占了23.9%,回答“还行吧,大概能想像”的人占33.9%;而在目标公司实习过,深入了解企业情况的人只有9.1%。

与此相对应的是,大部分的大学生并没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在“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吗”一题中,51.4%的人对此“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17.6%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有27.6%的人“有3~5年的职业规划”。

三、 大学毕业生的企业忠诚度问题

大学生稳定性、忠诚度和职业化程度不高,成为部分企业拒绝大学毕业生的理由。党竞争越来越激烈,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先就业后择业”就成了社会和媒体广泛宣扬的理念,而随之形成的毕业生忠诚度问题也浮出了水面。

1、 在“你的第一份工作是你喜欢或者与目标工作相近吗”一题中,有36.6%的人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33.4%的人“找工作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有26%的人“是经过考虑和挑选才最终确定”的。

2、在“你毕业多久之后就重新换了一份工作”中,有23%的人回答在短短半年内就换了工作;在1年内跳槽的占18.3%;两年内换工作的人占24%。只有25%的人干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超过3年。

四、 缺乏职业指导,更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凸现,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学生缺乏规范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系统的职业指导。在本次调查中,有85.4%的人声称自己接受过专业、有效、系统的职业指导。但目前,全国已经取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的只有1万人,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400人。学生心中的“专业、有效、系统的职业指导”是否真正起到了作用,很值得置疑。 其中,这部分接受过专业的职业指导的大学生中,51.2%的人大四/毕业前才开始接触职业指导服务,16.4%的人从大二大三开始对职业指导有所了解,更有32.4%的人选择了“其他”。 他们有38.9%的人职业指导知识“来自报纸、杂志和书籍的阅读”;24.2%的人缘自“父母平时经常与自己谈论以后的工作问题”;只有30.4%的人来自“学校开设的专门的职业指导中心”。

作为一个优秀的职业指导师,他应该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的相关经验,全面掌握大经济环境下的就业动态,包括各个行业发展、各种专业岗位、各个年龄层次、各种学历层次等供需情况,并能预测出某一职业的发展趋势,以便给求职者提供具体的信息。看来,报纸、图书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并不能够算作“专业的职业指导”,但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获得的职业指导恰恰来自于此。

五、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备受大学生欢迎

大学生们究竟需要哪方面的职业指导,在“你需要哪些方面的职业指导”一题中,29.8%的人希望获得“职业礼仪、形象指导”;27.2%的人想得到“求职、面试技巧、说话艺术的指导”;16.4%的人倾向于“职场中为人处世原则”的学习;22.4%的人想得到“个人长远的职业发展的规划指导”。

而比较受大学生欢迎的指导服务方式以“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咨询专家的讲座”和“高校开始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分别占44.6%和29.5%的比例。 六、 职业指导,怎一个钱字了得

在问到在为职业指导投入多少资金时,大学生普遍反映,自己还没有经济能力,不希望为此花钱。有53.6%的人一分钱没花;20.9%的人投入100~200元;14.3%的人投入了201~500元。能够投入超过500元的人只占11.2%。

在“为得到专业、有效的职业指导,学生愿意支付多少费用”的问题中,36.9%的人选择100~200元;2.2%的人选择201~500元;12.6%的人选择501~1000元;8%的人选择1000元以上。但仍然还有13.6%的人一分钱都不想投入。

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美餐,期望不花一分钱就能够得到优质职业指导服务是不现实的。但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大学生来说,这笔费用似乎不该从他们身上拿出来。究竟应该

由谁出、怎么出,还需再做探讨;但有关教育部门、劳动就业部门、企业、学校和社会上的专业咨询机构,都应该肩负起这个责任。 七、 建议

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是简单的由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造成,从调查中至少可以看出社会、用人单位、高校、政府及大学生本身等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一个影响。

a.大学扩招:合理利用这柄双刃剑

高校大学生的急剧扩招直接造成了毕业生数量的急剧扩大,而原来容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单位并不能如高校一样急剧扩大工作岗位,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如何协调好二者间的关系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从调查的结果看,这似乎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还没有到位。 b.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

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

c. 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 品德不应该受冷落

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我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d. 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

调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沟通。似乎看到这样的现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 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