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重点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城市设计重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011年城市设计的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共25分,每小题5分)

1.城市设计:是指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工作。

2.开放空间:又称开敞空间或公共空间,指在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开敞性共享空间,即非建筑实体所占用的公共外部空间及室内化的城市公共空间。

3.场所:是指在一定空间内与人的行为相关联的地方,是一种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的具体空间,是城市中各种行为或生活过程实现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生活与存在的特定空间。

4.城市色彩:是指城市或某个城市片断的基本色调,主要由建筑群的色彩混合而成。 5.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合状态,或是指城市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在城市成长过程中,在城市地域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和在运营过程中的形态。

6.城市广场:是指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主题思想与规模节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二、填空题略(共10分,每空1分)

(主要在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和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这两个章节) 1. 城市设计的缘起

A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分离,

B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城市便诞生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C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

2.公元前后,古罗马城市设计特征:享乐主义特征、 炫耀主义特征、实用主义特征。 3.中古时代伊斯兰国家的城市设计

A早期宗教对于城市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

B受气候环境影响,城市建筑多采用封闭式形式,密集的聚居区也多由封闭式的庭院构成.

4.中世纪欧洲的城市设计

A从城市的形成过程而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1)“自下而上”形成的城市——“自然城市”“渐进的设计” (2)“自上而下”形成的城市——“人造城市”

B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中世纪的城市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要塞型、城堡型和商业交通型。

5.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设计—理想模式 A在建筑领域,美的规律就是“数”的规律.

B作为城市布局形态,正方形、八角形、多边形、圆形结构,格网式街道系统,同心圆式街道系统等都以不同的设计方案提出。

C理想城市模式,设计方案多停留在图纸上,但其理性、规整、便利、美观的设计思想对于后世许多城堡的建设乃至整个欧洲的城市建设思潮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D在欧洲,棱堡防御城墙的出现,已被认为是文艺复兴以后建造或扩建的城市标志,我们可以凭借棱堡来指认城市发展的时序。

E帕拉第奥认为古罗马建筑群壮丽的原因是其设计的建筑物采用庞大的柱式,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米开朗琪罗设计罗马卡比多广场/市政广场时所采用的处理技巧和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F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师们自觉尊崇整体美学的艺术法则,强调作品是集体协调的结果 6.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礼制

礼制是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主要思想渊源之一。 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为政治服务的《营国制度》,这种反映尊卑、上下、秩序和大一统思想的理想城市模式,深深影响着以后历代的城市设计实践,特别是都、州和府城设计建设。 7.田园城市理论—埃比尼泽·霍华德 ;工业城市—戛涅《工业城》; 带型城市—马塔;光明城市—柯布西耶;广亩城市-赖特 8.空间形式理论 A、卡米洛·西特:提出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秩序”理论 著作:1889年《城市建设艺术》

在城市空间艺术创造中他又强调以下3个方面:(1)自由灵活的设计;(2)建筑之间的相互协调;(3)广场和街道应组成有机的围护空间。 B、伊利尔·沙里宁:城市“有机秩序”理论,强调城市应该如同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是有机统一的。著作:《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 ,《形式探索:艺术的基本途径》C、戈登·卡伦 著作:《城镇景观》( 1961),将城市主义的基础建立在体验感受和特定场所的特殊性。提出进入理想之城的三座大门: 运动; 位置 ;内容 D、培根:著作:《城市设计》提出评价、表达和实现三个城市设计的基本环节。

强调公共空间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并讨论空间、色彩和透视对城市居民的影响。 E、芦原义信:著作:《外部空间设计》

他注重空间设计手法、空间要素 及其与人的视觉相关性 的研究。 外部空间有以下要素:1)尺度。2)质感。

芦原义信根据外部空间的用途和功能将空间分为多个层次:外部的→半外部的(或半内部的)→内部的;公共的→半公共的(半私用的)→私用的;多数集合的→中数集合的→少数集合的;嘈杂的、娱乐的→中间性的→安静的、艺术的;动的、体育性的→中间性的→静的、文化的。

空间创造的两种方法:加法空间;减法空间 9.雅典宪章

为现代城市规划奠定了理论基础。它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强调自然环境(阳光、空气、绿化)对人的重要性。它对以后城市规划中的用地分区管理、绿环、邻里单位以及人车分离、高层化、房屋间距等概念的形成都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10.

A新城设计理论—吉伯德 弗雷德里克·吉伯德是英国著名城市设计师,哈罗新城的设计者。 著作:《市镇设计》,该书总结了英国新城建设经验,把城市设计提高到艺术水平上去研究,是西方城市设计具有总结性的著作之一。

全书共十六章四个部分:整体城市设计,城市中心区设计,工业区设计,居住区设计。 B 场所文脉理论—凯文·林奇 著作:《城市意象》 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边缘、地域、节点和标志五大组成因素。 著作:《一种好的城市形态理论》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五个基本性能指标: 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及管理,此外还有两个额外指标:效率和公平。 C、场所文脉理论—罗布·克里尔 著作:《城市空间》城市空间总体上可分为城市广场、城市街道及其二者的交汇空间 三

大类

D、场所文脉理论—阿尔多·罗西

著作:《城市建筑学》(1966)

其一是理性主义的类型学; 其二是“类似性城市”的思想。

罗西用类型与原形、类型与形式阐述类型学,用“类似性城市”概括其城市思想。 类型学理论存在着两个基本属性:其一是历史的内涵,二是抽象的特性。 E、场所文脉理论—斯皮罗·科斯托夫 重要著作:《城市的形成》全书共有六大部分:绪论、有机形态、网格、作为图形的城市、宏大形式、城市天际线。

F人文社会设计理论—简·雅各布斯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1961)

* 城市中最基本的、无处不在的原则 ,应是“ 城市对错综交织使用多样化的需要,而这些使用之间始终在经济和社会方面互相支持,以一种相当稳固的方式相互补充” 。

* 城市问题 是一个“有序的复杂问题”, 对城市而言,“ 过程是本质的东西” ,并指出城市多元化是城市生命力、活泼和安全之源。 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 G、人文社会设计理论—阿莫斯·拉波波特 * 《城市形态的人文方面》(1977)

* 城市设计应作为空间、时间、含义和交往的组织 将文化生态分析运用于城市空间环境研究的代表人物 文化生态学理论;文化生态分析 H、场所文脉理论—斯皮罗·科斯托夫 重要著作:《城市的形成》全书共有六大部分:绪论、有机形态、网格、作为图形的城市、宏大形式、城市天际线。

三、简答题(共40分,每小题8分) 1、古希腊时期城市设计的特征。

①面积和规模较小(农田供给食物的能力,新旧城邦) ;

②城市由一系列矩形街区和小空间组成,由内而外发展,以陡峻的山坡或河岸结束 ; ③ 城市本身处于整个自然背景之中,建筑群和细部都是以人体作为标准尺度的。 2、早期城市设计的主导思想。 (1 )原始宗教成为当时的主导文化形式,也成为城市设计主导因素(西方的“ 作邑” ,商朝的“ 占卜” )。

(2 )依从自然环境条件,如沿着河道、山坡、河谷、海岸等(如古埃及的许多城镇)。 (3 )已具备一些基本布局形态,如矩形(如古埃及的卡洪城)或椭圆形(如美索不达米亚)等。 3、简述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中的五要素。

(1)路径(paths)——包括交通联系的道路和视觉联系的视廊。路径构成城市的空间骨架,即城市的“骨骼系统”。

(2)区域(districts)——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和使用功能的城市区域。 (3)边缘(edges)——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界线,通过自然或人工行态上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线性成分。

(4)节点(nodes) ——指城市广场或交叉路口,或河道方向转变处等非线形空间。节点对环境的认知者来说十分重要,是城市的“核”。

(5)地标(landmarks) ——是人们感觉和识别环境的重要参照物。它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形象,其关键特征就是单一性和外在性。

4、简述稹文彦的城市空间形态分类。

城市空间形态可以概括为3种类型:构图形态、巨硕形态和群组形态 5、阐述新陈代谢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新陈代谢理论由两个基本原理构成。

①通时性意味着时间的变化。在建筑及城市空间中,我们不能把建筑当作建成之后就固定不变的东西,而应当把它看作是从过去到现在,以至于未来,一直变化下去的一个过程。

②共时性即空间的共时性;共生性,即不同文化的共生。 6、阐述影响城市特色形成的八个方面的内容。 ①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 ②城市的格局

③城市的道路网格、广场等

④名胜古迹、历史性街区;园林、绿化 ⑤城市的色彩、城市的轮廓线等 ⑥城市的建筑群、中心区等 ⑦各类建筑小品

⑧民俗民风、小吃、工艺品等

7、简要分析中外轴线之间的异同点。

四、论述题(共10分)

结合温州市整体城市设计,总结出整体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

* 温州城市建设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与我国的其他城市一样,出现了主要城市街道景观印象平淡,城市空间环境形象平淡、雷同,高层建筑布局无序,城市传统风貌特色消失等诸多问题。虽然近几年,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了为数不少的局部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但总觉得缺乏从客观总体层面来把握城市设计的依据。

* 温州市整体城市设计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梳理出清晰有序、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框架和设计准则,为局部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提供控制引导依据。

* 温州市整体城市设计范围主要是温州中心城区,东起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西到景山、东瓯大桥,北以瓯江为界,南至瓯海大道三墙水网地区总面积96hm2。城市设计分策略篇与行动篇两大部分,前者通过对城市背景与现状的研究分析,借鉴国外城市设计经验,确定城市形象的总体策划与设计目标,进而制定相应的设计策略;行动篇则根据前面制定的目标、策略,结合专题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城市设计准则。

* 在策略篇中,根据温州历史、现状与环境条件,城市设计对温州市形象总体策划为山水温州、文化温州和活力温州。

1.山水城市:强化温州城自然山水特征,使城、山、水、绿融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山水城市、生态园林城市。

2.文化城市: 城市形象体现温州文化精神韵味,保护、继承与发展温州建筑文化传统特色和文脉,成为蕴含文化内涵的城市。

3.活力城市:加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建设,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场所,让城市焕发更大的活力与生机。

* 基于上述城市形象的总体策划,温州整体城市设计提出四个主要的设计目标,即: 1.可识别之城市。通过对城市意象系统的提炼强化和进行城市特色分区,建立城市地标指认系统,使温州成为可识别的城市。

2.山水之城市。力求延续温州古城“倚江、负山、通水”的山水格局,加强滨水环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