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的相关性分析—以怀柔地区为例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的相关性分析—以怀柔地区为例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防灾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综合实践报告)

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城市的建设需要防止地质灾害的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也需要避免受地质灾害的危害,因此我们应知道引起这些地质灾害的地质因素,以更好的预防潜在的地质灾害。

笔者在对该地区的调查中发现,在诸多地质因素中,似乎地质构造起着控制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与分布的作用。为此,本文从地质灾害(隐患)点与断裂构造、新构造运动的相关性研究入手,深入探索突发性山地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以便为山地环境评价与区划、山地防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地质环境条件

2.1 地形地貌

怀柔区地处燕山南麓,境内大部分地区为山区,平原仅占全县面积的11.3%,山区占88.7%,也是本次调查的研究范围。区内山峦起伏,海拔高度大部分在500-1000米之间,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类型包括中山区、低山区、丘陵区、盆地、河谷及沟谷(图2-1)。

2.1.1 中山区

调查区地貌类型多样,包括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四个地貌单元。中山区主要分布在中部黑坨山一带,北部与河北省交界的南猴顶一带,海拔高度在800米以上,最高峰为南猴顶,海拔高度为1696.9米。怀柔区中南部,海拔最高的黑坨山为1534米,东部县境的云蒙山为1543米。中山区面积约占怀柔区总面积的28.28%。这些中山地貌由中上元古界沉积岩、碳酸盐岩及燕山期侵入岩所构成,山体多呈线状延伸的高山和耸立的孤峰,山势陡峻,地形坡度多在25°以上,岩石较易风化剥落,地形切割强烈,常形成狭窄的“V”型沟谷,沟床平均纵坡较大,多在15°以上。该区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地形地貌等地质条件,是怀柔区泥石流最为发育的地区,该区所发生的泥石流流域占怀柔区总泥石流流域的52.25%。由于中山区山体陡峻、植被覆盖率较高、人类活动较弱,所以崩塌灾害和不稳定斜坡灾害相对较少。

2.1.2 低山区

低山区广泛分布于整个怀柔区,海拔高度在300-800米,其面积占整个怀柔区总面积的48.82%。 该区域的岩性由变质岩、碳酸盐岩、沉积岩、火山碎屑岩及燕山期侵入岩所组成,地貌总的特点是坡陡峰峻,地形起伏大,相对高差在300-700米,沟谷狭窄,以“V”型谷最发育,沟床纵坡在8-15°。本地貌区的人类活动强烈,如道路建设和城镇建设等; 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是灌丛草地,人工造林的主要分布区。由于土层薄,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植被生长受到很大限制,该地貌区也是泥石流的重要发育区[3]。

3

防灾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综合实践报告)

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和崩塌有利的地质条件等,该地貌区的潜在崩塌灾害和不稳定斜坡最为严重,其面积占全区总崩塌和不稳定斜坡灾害面积的48.84%和68.33%。

2.1.3 丘陵区

该地貌区主要分布在汤河、白河河谷两侧,长城以南至平原之间,海拔高度多在100-300米之间,其面积占整个怀柔区总面积的11.01%。该区域的岩性主要由剥蚀残丘组成,丘陵山体浑圆,坡度较小,山坡坡度一般在5-15°之间,地形相对高差小,一般不超过200米,沟谷切割深度小,沟床纵坡缓,平均小于5°。此地貌区泥石流不发育,崩塌灾害和不稳定斜坡灾害一般发育。

2.1.4 怀柔平原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南部,其面积占整个怀柔区总面积的11.89%。其中,中部主要分布在汤河和白河河谷两侧。东南部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区。该地貌区土层较厚,地势开阔,水利条件较好,是重要的旱粮作物、秋淡季蔬菜和鲜果产地等。此地貌区的地质灾害不发育。

除直接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相关外,地形地势、海拔高度还影响制约降雨的形成和分布,进而影响泥石流和崩塌的产生[1]。黑坨山、云蒙山海拔高度均达1500米以上,呈北东方向排列,夏季盛行东南风,恰与山脉总体走向正交,气流云团在山前受阴,因而形成局部大暴雨。据华北暴雨研究,地形爬坡对降水的增幅作用,燕山大地形增幅20%,小地形增幅达260%。

图2-1 北京怀柔区地形地貌图

4

防灾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综合实践报告)

2.2 水文气象

本区地处燕山南麓,纬度适中,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夏长、春秋短。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控制,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少雪,夏季受海洋性气团影响,多吹偏南风,暖热湿润,春季干旱多风,秋季天高气爽。年平均气温6-12℃。一月平均气温-5-12℃,七月平均气温19-25℃,全年日照总时数2748-2878小时,无霜期140-200天。

本区年降水量较多,在470-850mm之间,是年均降水量的高值区,由于受地形高差、山脉走向及气候风向的影响,造成区域降水分布的明显差异,云蒙山-黑坨山一线以南的八道河-椴树岭一带为北京市的多雨中心,年平均降雨量在850mm以上,而且出现暴雨频率较高,长哨营以北为少雨区,年均降雨量小于500mm。年内降雨分布不均,多集中在汛期(6-8月份),占年降水量的71-76%,(图2-2)、(表2-2)

表2-2 怀柔区多年平均降雨统计表 单位(mm)

名称 怀柔 汤河口 沙峪 多年平均 667、3 490、4 汛期平均 501、2 343、9 510、25 名称 枣树林 八道河 琉璃庙 年平均 783、0 808、0 汛期平均 563、95 638、04 384、47

图2-2 北京怀柔区多年平均降雨曲线

5

防灾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综合实践报告)

上述降雨背景与降雨特点对区内泥石流的形成暴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地形地貌条件确定之后,降雨就成为泥石流的激发因素,它决定了泥石流暴发时间、范围、规模及其类型。

境内多河富水,水资源较充足。发育有潮白河、白河、怀河等17条4级以上河流。大部属潮白河水系。潮白河由怀柔区流经县境东南,入顺义县境,经宝山寺、汤河口,在琉璃庙乡青石岭出境,注入密云水库;其支流有汤河、天河、流璃河和菜食河等。南部山区大部分为怀河流域;怀九河、怀沙河向东南流入怀柔水库,雁栖河、沙河、红螺寺牤牛河和庙城牤牛河在水库下游汇入怀河,向南于顺义县史家口流入潮白河。南端桥梓镇一带,还有白浪河、茶坞河、牤牛河等向南流入顺义县境,属北运河水系。

3.地质构造与地震

3.1 地质构造

3.1.1 主要断裂构造

研究区位于燕山台褶带之承德迭隆断与密(云)怀(柔)中隆断交汇部位,包括花盆-四海迭陷褶东部,密云迭穹断西部、三岔口-丰宁中穹断的南部及八达岭中穹断的少部分。由于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的特殊性,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褶皱以线性或规模较大的宽缓褶皱为主。断裂构造以近东西向、北东向及北北东向为主,由于东部、北部穹断的不断隆起,西部迭陷的相对下陷,以及岩浆岩的大规模侵入造成区内构造特征的进一步复杂化。本区域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集中在中部、中北部地区,规模较大,均以破碎带、摩棱岩带,挤压片理带和动力变质带的形式出现。它们不仅控制了地层和侵入岩的分布,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岩石的极度破碎,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1)、长哨营-古北口断裂带:东西向展布,横穿怀柔区北部山区,由多条断裂挤压动力变质带组成,展布宽度可达7-8千米,并发育有近南北向、北东、北西向次级断裂,以破碎带形式出现,沿断裂带均有中生代酸性、中基性岩浆侵入。致使岩石更加破碎,产生大量固体碎屑物质。

(2)、青石岭断裂:由南至北呈近南北向展布于云蒙山岩体西部,以构造岩浆活动带、断裂破碎带和结晶基底深埋突变带形式为特征。断裂带宽数百米,最宽的后山铺、枣树林一带可达1千米。其活动时期较早并具多期活动的特点。受该断裂带强烈作用,附近地形切割强烈,山高谷深,同时山体岩石遭受严重破坏,崩塌极为发育,致使沟谷内积累了大量崩落物,松散固体物质极为丰富。

6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