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发展史、常识篇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指纹发展史、常识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了指纹查档速度和精度,是指纹档案管理更加科学、实用,但随着指纹数量的日趋增多,工作效率降低,出现管理成本和人工成本大幅增加的瓶颈。

第五节 指纹自动识别系统

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是以指纹自动处理为核心的指纹处理、管理、识别的计算机系统,依托先进的计算机和软件技术,实现指纹的自动分类、定位、特征提取和比对等,以其存储量大、比对速度快、效率高等优越性,促进现代指纹技术质的飞跃,从70年代广泛应用至今。

1963年美国联邦调查局提出了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设想,在参考人工指纹管理基础上,综合计算机和模式识别技术,对指纹进行图像采集、特征匹配和自动筛选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并于70年代率先研制成功,美、英、法等国家则直接由手工向自动识别方向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商业化系统,比较著名的如FBI系统、Morpho系统等。80年代,德、日等国家认识到半自动指纹管理系统的人工编码存在效率低的问题,无法应付日趋庞大的指纹数据,因此也开始发展指纹自动识别系统。自80年代末期,西方各国逐渐淘汰了自动化水平较低的半自动管理系统,开始使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从此开创了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辉煌发展。

第六节 我国指纹技术发展历程

在我国,由于封建社会的体制等原因,科学技术未能得

到应有的社会地位,指纹术也未得到科学性的发展。清朝末年,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西方各国纷纷到中国强占租界,并在租界内推行各自的指纹管理方法,如英国在香港和上海租界推行亨利式指纹管理制度、德国在青岛推行汉堡式指纹管理制度、法国在上海租界推行爱蒙培尔指纹制度等,或多或少推动了指纹术在我国的发展。国民党统治初期,各地警察局纷纷采用国外的指纹管理制度,在应用中遇到许多障碍。1930年,刘紫菀设计出中华式指纹分类法,但因无法摆脱列强控制,终归无法付诸实施。1942年,国民党警察总署做出了统一全国指纹制度的决议,1948年决定十指指纹分析法采用亨利制度,单指纹采用伯特利制度,但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此决议未能实行。同年,我党在东北解放区接收日本人建立的指纹档案后,在哈尔滨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完整规范的指纹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花费数年时间不断摸索完善了指纹管理、人才培养的制度,最终于1956年确定我国建立统一十指指纹分析和管理方法,从而实现了规范的、统一的、科学的中华民族的十指指纹分析法和系统管理机构,单指纹管理方法也在各地市纷纷应用。

80年代初期,我国受资金、技术等因素所限,未能直接购买西方国家先进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开始了指纹半自动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全国先后推出十余种指纹半自动管理系统,覆盖了全国近半数地市,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同积

累了许多指纹管理经验和指纹搜集、管理机制。清华、北大以及公安科研部门也对自动识别系统进行研究和探索。随着指纹数量的俱增,半自动系统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指纹编码速度、比对的准确性和效率远不能满足工作之需。90年代初期,各地市纷纷停止了指纹半自动系统的应用。9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模式识别理论和刑事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成功研发了多套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比较出名的有北京大学的Delta-S系统、清华大学的CAF-Is系统等,国外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价格也大幅下降,1997年全国各地市开始大范围应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主要包括美国COGENT、日本NEC、法国Morpho、中国北大、中国金指和中国清华系统等。

目前,全国各地市采集、存储十指指纹约近亿份,现场指纹近千万枚,年破案在20万起以上,效果显著。随着全民指纹捺印时代已经来临,必将给指纹管理和破案工作带来跨越式的发展。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