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济南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杜甫与济南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大门北边就是历下亭,八柱矗立,斗拱承托,红柱青瓦,八角重檐,檐角飞翘,攒尖宝顶,亭脊饰有吻兽。二层檐下悬挂乾隆御笔 “历下亭”金字匾额。抱柱上为清末画家龚易图题写楹联:“李北海亦豪哉,杯酒相邀,顿教历下古亭,千古入诗人歌咏;杜少陵已往矣,湖山如昨,试问济南过客,谁能继名士风流”。亭下四周有围栏,亭中有石雕莲花桌凳供游人休憩,

亭北为名士轩,是历代文人雅士宴集之地。该轩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硬山出厦,花雕扇扉。匾额“名士轩”,为1911年春清末书法家朱庆元书。大家可能注意到,“名士轩”的“名士“两字,“名”字多了一点,“士“字中两横之间多了两点,它们的寓意为济南的名士“多点,多点,再多点”。大门楹柱上还悬挂着著名文学家郭沫若题写的对联:“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蕖秋月一片大明。”上联写了大好春光下的美满生活,下联写了月下荷塘的诗情画意。

整个历下亭岛,亭台轩廊,错落有致,修竹芳卉,点缀其间。夏日翠柳笼烟,碧波轻舟;秋日金风送爽,荷花飘香,湖光水色,空明澄澈,秀丽得让人心醉,典雅得令人肃然。

历下秋风乃著名的济南八景之一。良辰美景,曾引来无数文人墨客赋诗作文,极尽溢美。如今,历下亭已经是泉城济南一个独特的建筑标志。1979年,历下亭被定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杜甫与济南三亭

杜甫在济南的诗作共有三首,每篇的题目都有“亭”字,都是登亭写景抒怀之作。以下着力分析杜甫在济南的诗作。

一、历下亭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夏天,34岁的杜甫来到济南,在历下亭参加了一个由官员和名流组织的宴会。宴会上最尊贵的客人,是时任北海郡(治所在今山东青州)太守的名士李邕,他是《文选》注家李善的儿子,擅长书法、文章,名声誉满天下;宴会的主办者,是时任齐州司马的李之芳,他是唐太宗的玄孙,“幼有令誉,颇善五言诗”(《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宴会游赏,名士雅集,杜甫赋诗道: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诗所说的历下亭,在今五龙潭附近,始建于北魏时期,郦道元来济南考察水系,曾写到此亭:“其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极望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水经·济水注》)所谓“客亭”,并不是专名,而同于“驿亭”、“长亭短亭”之亭,是供迎送之用的。北魏至杜甫来游,已有二三百年的间隔,所以杜甫说“此亭古”;又因它在城南历山之下,所以称为“历下亭”——历下亭成为专名,最早的文献记载始见于杜诗,杜甫当拥有其命名权。

诗前景后情,而结句的慨叹,竟成为李邕悲剧性的预言。历下亭盛会后仅隔两年,李邕就被权相李林甫杀害,杜甫真的是“从公难重过”,再也见不到这位名士了。但是,李邕和历下亭诗宴,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在《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中缅怀李邕,对与李邕的这次聚会充满回忆:“伊昔临淄亭,酒酣托末契。重叙东都别,朝阳改轩砌。”“临淄亭”即历下亭,因天宝元年改齐州为临淄郡,五载又改名为济南。和杜甫同时期的诗人卢象(字纬卿,汶水人,曾任齐郡司马),也参加了这次聚会,并写有《同李北海追凉历下古城西北隅,此地有清泉乔木》一诗:“谢脁出华省,王祥贻佩刀。前贤真可慕,衰病意空劳。贞悔不自卜,游随共尔曹。未能齐得丧,时复诵离骚。闲荫七贤地,醉餐三士桃。苍苔虞舜井,乔木古城壕。渔父偏相狎,尧年不可逃。蝉鸣秋雨霁,云白晓山高。咫尺传双鲤,吹嘘借一毛。故人皆得路,谁肯念同袍。”“追凉”、“清泉乔木”、“闲荫七贤地”,与杜诗“修竹不受暑”的描写相合,可互为印证。

总之,被郦道元称为“客亭”的亭子,由于杜甫、李邕的登临而定名为历下亭,成为一时名胜。大约在唐末,此亭废为荒墟,但后人不忍心此亭灭绝,遂于大明湖南岸建亭,仍袭用历下亭旧名,以保障海右名亭的“永生”。宋、金、元、明时期移址于大明湖南岸的历下亭,实际上已非唐时故旧,而中间又几经毁坏。

亭毁可以重建,历下亭的名称不会消亡。为满足人们登临思古的要求,清朝康熙年间在大明湖内小岛上再建历下亭,亭为重檐八角式,雕梁画栋。今存匾额“历下亭”三字由乾隆皇帝手书,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这句诗写为楹联,镌刻在亭南廊柱;亭北辟建“名士轩”,轩内西壁上镶嵌着李邕和杜甫的线描石刻画像,东壁上题有何绍基记述重修古历下亭的诗:“当时北海宴工部,海右此亭已称古。”慕名来游者络绎不绝,蒲松龄即曾造访记咏,诗题就叫《重修古历亭》:“大明湖上一徘徊,两岸垂杨荫绿苔。大雅不随芳草没,新亭仍傍碧流开。雨余水涨双堤远,风起荷香四面来。遥羡当年贤太守,少陵嘉宴得追陪。”

从诗末的语句看,只要一提到历下亭,诗人们就条件反射般地想到李(邕)、杜历下亭诗酒之会。

历下亭屡废屡建,其间主要经历三变:北魏至唐,建于五龙潭畔;宋、金、元、明,移址于大明湖南岸;清代至今,改址于大明湖岛上。地址虽几经变迁,但却贯穿着永恒的主题:纪念杜甫的登临与赋诗。如果没有杜甫的诗,历下亭断不会有如此顽强而持久的生命。

二、员外新亭

除在历下古亭相会之外,杜甫和李邕还曾登临李之芳修建的新亭,并都有诗作。李邕的《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吾宗固神秀,体物写谋长。形制开古迹,层冰延乐方。泰山雄地理,巨壑渺云庄。高兴泊烦促,永怀清典常。含弘知四大,出入见三光。负郭皆稉稻,安时歌吉祥)是赞美李之芳的,杜甫的《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兼呈二李而以李邕为主,全诗是:

“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迹籍台观旧,气冥海岳深。圆荷想自昔,遗堞感至今。芳宴此时具,哀丝千古心。主称寿尊客,筵秩宴北林。不阻蓬荜兴,得兼梁甫吟。”

诗题下杜甫自己有注:“時李之芳自尚书郎出齐州,制此亭。”亭是李之芳所建,因其曾为驾部员外郎,故称员外新亭。所谓新亭,是区别于古亭。某地因新建亭子,有时甚至连地名也可称为“新亭”——历史上最著名的,是六朝时期金陵附近的新亭,因东晋“新亭对泣”的故事而名闻遐迩,谢朓、范云、阴铿、李白等诗人均有题咏。

杜甫、李邕、李之芳宴饮的员外新亭,址在何处?已无遗迹可考,据张忠纲先生《杜甫在山东行踪遗迹考辨》的考证,“位置当在历下古城北城墙外,与杜诗‘筵秩宴北林’正合。”在珍珠泉之北,大明湖畔百花洲之南,有一条街道,叫曲水亭街,因其有曲水流杯池、曲水河、曲水亭;远在南北朝时期,曲水河就建有曲水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文人墨客相邀聚会到此,在水边洗濯以消除不祥,“修禊”完毕后,举行“曲水流觞”的诗酒盛会。李之芳建的亭子,也许是在南北朝曲水亭旧址上的重建,也许是择地新立,具体情况已很难考证。

员外新亭难与历下古亭争胜,杜甫的这首诗,又没有像“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那样鼓舞济南人心的警句,所以后来亭废,再无人重建;而杜甫的《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除研究者之外,一般人也就不大知晓了。

三、鹊山湖亭

杜甫在济南的游程,与李邕是有密切关联的,宴历下亭、登员外新亭都是如此。李邕后来离开济南,返回北海郡郡治青州,李之芳陪同送行;杜甫随后也告别济南,前往临邑看望弟弟杜颖。北行走到鹊山湖亭,歇息之时,杜甫想起此时远在青州的李之芳,于是赋诗以表思念:

“野亭逼湖水,歇马高林间。鼍吼风奔浪,鱼跳日映山。暂游阻词伯,却望怀青关。霭霭生云雾,惟应促驾还。” 诗题为《暂如临邑,至鹊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显然是“急就章”。

鹊山湖得名于鹊山,山在今济南市北,黄河北岸。当时鹊山周围有一大片低洼地,积水成湖。李白曾泛舟湖上,作《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说“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湖边建亭,名为鹊山湖亭或鹊山亭。亭的确切位置已难考辨,根据杜诗的描写,只能做一些推测:在员外新亭北面远处,因为《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一诗杜甫有自注“亭对鹊山湖”;从“野亭”、“逼湖水”、“歇马”来看,离城较远,且紧靠湖边。

鹊山湖亭濒湖而建,湖存亭在,湖涸则亭废。宋、金时期湖水大减,湖时有时无,北宋曾巩《鹊山亭》说“泺水飞绡来野岸,鹊山浮黛入晴天”,湖尚有水;但北宋另一位诗人孔平仲《鹊山亭》则说“千秋陵谷变,尘起鹊山湖”,湖底都干得起尘土了。元代之后,鹊山湖已不复存在,元人于钦(字思容,青州人)《齐乘》说“今莫辨其地”;鹊山湖亭,也就只能存在于诗文中了,例如清代诗人任宏远《鹊山湖寻杜少陵旧游处》诗:“往迹销沉久,犹传杜甫游。山怀前度客,水改旧时流。春色荒亭古,秋风老树幽。何人重歇马,惆怅鹊湖头。”

透过杜甫描写的济南三亭,我们依稀可以观览济南在唐代的“市容市貌”:

第一,水多泉旺湖阔。曰“涌波”,曰“清湖”,曰“鼍吼”、“鱼跳”;特别是华山和鹊山之间,当有一片低洼地,诸水流注汇成鹊山湖,湖阔水深,李邕甚至将其形容为“巨壑”。城内有泺源(趵突泉)、大明湖,城外有鹊山湖,可以想见当时的济南,是真正的泉城水乡。

第二,荷莲扮美。三首诗有两首写到荷,一曰“圆荷想自昔”,一曰“北渚凌青荷”。其中后一句,文字被宋人改为“北渚凌清河”,青荷与清河,音同但语境相差很远,此诗虽属古风,但从杜甫常以首联对仗的习惯来看,当然应该是“青荷”最佳:“东藩”对“北渚(即历下亭)”,“皂盖”对“青荷”,正是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描写历下亭高耸水中,绿荷青莲环绕四周,景色何其靓丽!人称济南“四面荷花”,在杜诗中就能得到印证。

第三,名亭众多,文士雅集。亭水相辅相成,济南素有筑阁建亭的传统,亭临碧水,名士汇聚,吟诗作赋,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泉文化、亭文化和名士文化,构成了济南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桑田碧海须臾改”(卢照邻《长安古意》),唐代的这些景观,今天济南还有多少?能不呼吁环境保护,能不善待文物古迹,能不强力关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和“文化”吗?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