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现状及教育对策-2019年精选作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现状及教育对策-2019年精选作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现状及教育对策

文化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 G4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是当今文化心理学和教育人类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文化适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及其成员在相互直接的、持续的接触中所产生的文化和心理双方面的变化过程。近年来,在我国多元文化教育兴盛和民族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内地高校接收并培养了越来越多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当少数民族大学生离开本民族文化环境,从孕育成长的母体文化进入汉族文化圈时,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文化适应问题。文化适应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的文化适应状况与其学业成就密切关联,文化适应程度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表现水平显著相关,较低的文化适应水平是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有关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但还远远落后于我国蓬勃发展的民族教育实践。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本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研究内

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发展与个人成长,发展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设计 2.1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调查问卷》,并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访谈编制而成。调查问卷共包括两部分:(1)个人背景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民族、专业、学历层次等。(2)文化适应状况调查,具体包含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宗教适应及心理适应四个维度。

问卷题项采用5级计分方式:很好(4分)、较好(3分)、中等(2分)、较差(1分)、很差(0分)。把5级分数看成连续数据,设定以各维度得分与该维度满分的百分比为依据,将适应性分为4个等级:很适应(百分比≥80%),适应(百分比在 可能的解释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相比于高职生和预科生,本科生入取分数较高,文化基础好,综合素质高,本科生的文化适应能力更强。另一方面,道格拉斯?布朗(Douglas Brown)将文化适应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兴奋阶段、文化休克阶段、文化初步适应阶段和文化基本适应阶段。南昌工学院预科生大多数属于一年制预科生,每年9月初入学,在本研究调查时(2014年11月份)预科生来校时间仅有两个多月,与学校当地接触时间较短。少数民族预科生可能正处于文化休克阶段,在进

入大学不久,主流文化给少数民族预科生造成了巨大的文化冲击和文化压力,对与先前生活环境截然不同的汉文化环境感到十分不适。

(4)文化适应的民族差异比较。限于篇幅,本文只对人数排在前五位的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壮族、苗族学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生活适应维度上的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壮族、蒙古族、苗族、维族、藏族;在学习适应维度,苗族学生的适应性最好,其次是蒙古族、壮族,维族和藏族学生学习适应性较差。在宗教适应方面,适应状况较好的是蒙古族、苗族及壮族,维族和藏族学生的宗教适应性得分较低;在心理适应维度,壮族学生的得分最高,心理适应性最好,其次是苗族、蒙古族学生,而藏族和维族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相对较差。从总体水平上看,蒙古族、壮族、苗族三个少数民族学生的得分排名靠前,平均分值高于维族、藏族学生。不同民族学生在学习适应、宗教适应和心理适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这一调查结果有其理论和现实的依据。巴比克尔(Babiker,1980)等人提出了文化距离(Cultural Distance)的概念,指的是由于距离和空间的阻碍、文化共同点较少所产生的距离感和陌生感。文化距离越大,跨文化交往群体对主流文化的适应性就越困难。维吾尔族和藏族学生大部分来自我国西部最偏远的新疆和西藏地区,很多学生来校之前从未离开过自己生活的地方。当他们来到千里之遥与原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巨大差异的高校求学

时,自然而然会产生比其他民族学生更大的文化适应压力。此外,绝大部分维吾尔族和藏族学生分别信仰伊斯兰教、藏传佛教,有着强烈的本土民族情结和宗教感情,在文化适应策略上,倾向采取分离策略,即重视母文化,避免与其他文化群体进行接触和交流。在现实中,根据笔者在校园和教学过程中对维族、藏族学生的观察、了解,来自新疆和西藏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藏族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组织纪律性、人际交往意愿远不如壮族、苗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学生,这说明他们的文化适应态度不够积极,对其他民族文化有较强的排外心理。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学校对维族和藏族学生的文化适应教育引导存在不足,亟需改进和加强。 4教育对策

(1)营造多元民族文化融合环境。在教育理念、管理制度方面,学校的办学理念应体现民族文化包容的思想和尊重民族文化的观念,实施多元文化一体教育,学校的管理制度要体现民族平等和文化公平。同时,在教学模式和学业考评上也应该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差异性,以调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创设多元文化融合的教学制度环境,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消除民族误解、增进了解和信任。

(2)设置多元文化课程。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一个民族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都带有本民族的文化基因。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利用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