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每回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三国演义》每回的读后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利于作战。大军进入永昌城,诸葛亮问太守可有应敌之策。太守王伉推荐一人,此人叫吕凯,可以助丞相一臂之力。诸葛亮于是差人请吕凯来到帐前。问道:“久闻你是永昌高士,今想平蛮方,你有何高见?”吕凯从身上取出一幅图,说:“我自历仕以来,知南人一定会反叛,所以命人秘密入南蛮之境,察看可屯兵交战之处,画成一图,此图叫做《平蛮指掌图》。献与明公,可为征蛮之一助也。”诸葛亮大喜,任用吕凯为行军教授,兼向导官,此人为平叛南蛮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吕凯实为永昌小吏,最终能够得到丞相赏识重用,这关键时吕凯做了在机遇到来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们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任何竞争面前时,都应该像吕凯一样,做好充足的准备,把握好机遇,就可展露才华,功成名就。

45、《三国演义》第八十九回讲到西蜀军队在四次擒住南蛮孟获以后,按照丞相诸葛亮的部署,又把孟获放了回去。第五次再取蛮营。但军队行至一深谈时,中了毒气,都不能说话,有隐士告知,如不快饮安乐泉之水,数日后都会暴毙而死。诸葛亮不敢怠慢,亲自去山上邀约山上的万安隐者。幸得高人同意,全军将士得以解毒。第五次征讨南蛮顺利推进,后南蛮西银冶洞二十一洞主杨锋父子感恩于诸葛亮的仁义之举,借酒兴擒住了孟获,并送到西蜀营中。可见,不行不义必自毙。诸葛亮的征讨策略就是用仁义来感化南蛮诸王,避免以后再生战事。但是孟获已经是第五次被擒,但仍不思悔改,所以诸葛亮就采取内部瓦解的政策,使孟获失去了其他洞主的帮助和支持,最后也只有失败的结局。看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明事理,不可一味地按

21

照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去做,要看看身边的人的态度,这样兼听则明,避免犯错误。

46、《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讲到诸葛亮七擒孟获,南蛮之地得以平复,班师回朝。此时,曹魏之曹丕已亡,诸葛亮采用马谡的计谋,离间司马懿与曹睿的关系,想借机祸乱曹魏之国。果然,离间之计奏效,曹睿准备杀司马懿。诸葛亮看时机已到,便请求后主拟伐魏征吴,写下了闻名遐迩的《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把西蜀的国事做好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后人慨叹诸葛亮的忠义,但是现代人看来,他多是易主代庖,完全忽略了能人志士的力量,使西蜀将士受制于此,最终导致了西蜀的灭亡。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不可妄自菲薄,夜郎自大,要充分尊重后人的胆识和能力,要明白一个人不会成就大事,还需要群体的力量。

47、《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讲到诸葛亮用计使姜维归于帐下,蜀军有多了一名文武兼备的将才。诸葛亮在姜维的助力之下,很快收复了冀中三城之后,威声大震,远近州郡,望风归降。人多将广,诸葛亮准备出祁山伐魏。曹魏后主曹睿派曹真为都督、王朗为军师,前来御敌。军师王朗本是汉朝的老臣,但自夸海口说能不动一兵一卒可劝降诸葛亮。两军阵前,王朗极力夸耀曹魏两主的文治武功,曹魏才

22

是正统,这是顺应天理,和民意。诸葛亮言简意赅,说到,你本汉朝老臣,却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忠奸不分,助纣为虐,有何脸面苟延存世呢?几句话说的王朗羞愧难当,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其实历史就是一部教科书,告诉我们不论是忠君爱国,还是做人做事都要坚守一个信念,不可中途而废,更不能摇摆不定,要不然就会失去信誉,失去威严,而被后人多唾弃。

48、《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讲到军师暴毙,曹军接连吃了败仗。曹睿又派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进驰援。司马懿足智多谋,率曹军直接攻取街亭,以扼住西蜀大军的咽喉。诸葛亮也深知街亭的重要,于是派马谡死守街亭。马谡与王平二将在街亭驻扎,马谡不听王平的建议,把军营安札在山上。司马懿查看后大喜说:“若兵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司马懿带领军队先围山,然后断了汲水道路;蜀兵自乱,然后乘势击之,曹军轻取街亭。这次部署的失败最终导致了西蜀的灭亡,可见战争的转折点重要的在决策。马谡虽熟读兵书,但是缺少实战经验,当初刘备托孤之时已嘱咐诸葛亮此人不可用,但是诸葛亮还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的用人的失误。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在最关键的决策选择上,一定要多听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切不可刚愎自用,一个人说了算,兼听则明,只有这样,才能将问题出现的概率降到最低。

49、《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讲到建兴六年秋九月,魏都督曹休被东吴陆逊大破于石亭,车仗马匹,军资器械,都被东吴收缴,曹休惶惶不可终日,气忧成病,到洛阳就得病而亡。此时,东吴派使臣通

23

告西蜀,想借此机共同伐魏,这也正是诸葛亮的心愿。于是,诸葛亮借此机会又向后主上表,后世称为《后出师表》。现在我们读起来还是能够很明晰地感受到诸葛亮想立柱中原,成就西蜀霸业的雄心壮志,但是我们要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诸葛亮无法撼动的权威和不容置疑的独断。虽然此时经过了休养生息,西蜀已经是兵强马壮,但是,他忽略了战争不是靠一个人或者良好的经济基础就能够取胜的,它需要一个团队的配合,需要一个整体的默契。所以,这些都不成熟,就依仗自己的才学贸然进攻,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这里告诉我们一个最明显的道理,不论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么强大,都不可能左右一场战争或者是历史的改变,要适应客观事实,要在依靠整体的力量才会赢得胜利。

50、《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讲到蜀汉建兴七年夏四月,孔明兵在祁山,分作三寨,专候魏兵。司马懿率军前来攻取,但料定诸葛亮会出奇谋,所以一直小心翼翼。果不其然,郭淮、孙礼从小路去急救失手的城池,蜀军以逸待劳,包抄掩杀,最后两将败回。司马懿深知计谋略逊,所以更加小心。诸葛亮就利用司马懿疑心过重的弱点,不断地设计巧取曹魏军队,最后,终至曹魏溃不成军。我们读懂了这些故事,就要从中吸取教训,有时候很多重大抉择面前我们要凭借自己的直觉做出判断,不要疑神疑鬼,更不要瞻前顾后,并且要认准这个事情矢志不渝地做下去,马云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良好的机遇要牢牢地握住,才会取得成功,否则就会追悔莫及。

51、《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回讲到诸葛亮与曹魏作战,因宦官谗

2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