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4.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作出了准确的预报。这件事说明( )

A.认识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D.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参考答案:1.C 2.D 3.A 4.C 5.C 6.A 7.D 8.D 9.C 10.A 11.B 12.A 13.B 14.B 15.A 16.C 17.C 18.D 19.A 20.D 21.A 22.C 23.C 24.A]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是( )

A.从物到感觉到思想 B.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C.认为物和思想同时产生 D.反映论 E.先验论

2.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 )

A.抽象性 B.间接性 C.直接性

D.内在规定性 E.形象性 3.“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表明( )

A.感性认识不可靠

B.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根本对立 C.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联系 D.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依赖 E.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促进 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论断揭示了( ) 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B.对一个具体事物认识的实践只是相对的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认识是一个无限过程 E.人类认识活动的总规律

5.下列现象什么属于理性认识( )

A.“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21

B.蹲点调查,掌握材料 C.调查研究,制定政策 D.总结经验,制定政策 E.政策妥否,实践检验

6.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是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

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7.实践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这是因为( ) A.逻辑证明是实践之外的辅助标准

B.实践检验的结果还靠逻辑证明来判决 C.逻辑证明为实践检验提供理论指导

D.逻辑证明是与实践检验互补的一种探索真理论证真理的方法 E.认识的形式决定的

8.在真理标准的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统治者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经过实践反复证实的就是真理 E.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就是真理

9.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实践不断( )

A.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D.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10.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E.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11.下列选项中,属于正确实现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条件的有( ) A.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

C.把关于事物的认识和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22

D.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E.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2.头孢曲松钠这种临床应用广泛的抗生素,如果和某些药物一起服用就会导致药效减弱、副作用增强的现象,在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时曾出现病人致死的案例,医学上称之为配伍禁忌。卫生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没有禁止这种药物的使用,而是要求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上写清配伍禁忌的有关情况说明。这一事例说明( )

A.认识是一个永远不能达到真理的过程 B.认识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

C.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D.认识是一个包含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E.应该在普遍联系中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

23

13.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是因为( )

A.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唯物的性质 B.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的性质 C.它是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

D.它既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参考答案:1. AD 2. CE 3. CD 4. ACDE 5. CDE 6. ABDE 7. AD 8.ABCE 9.ABDE 10.ABDE 11.CDE 12.CDE 13. ABCD]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先验论。

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 3.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都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5.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6.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正确的理论对革命的行动有决定性作用。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不同层次的真理,真理和谬误是相对真理的两种属性。

[参考答案要点:]

1.答案要点:正确。因为: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论都主张 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客观精神的产物,都将认识当作先于物质和实践经验的东西;在认识路线上,一切唯心主义都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

2.答案要点:错误。因为:第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对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真理和有用有联系,但有用的并不一定都是真理,二者又有本质区别;第二,上述命题将真理与有用等同,犯了实用主义真理观的错误。

3.答案要点:错误。因为: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逻辑补充,是一种探索和论证真理的手段,但逻辑证明不能离开实践基础,它本身是实践的产物,逻辑证明得到的结论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逻辑证明的作用不能夸大,更不能代替实践标准。第二,这一观点夸大了逻辑证明的作用,最终必将导致否定实践标准的错误,陷入唯心主义。

4.答案要点:错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5.答案要点:错误。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不能以它作为对错的标准。判断认识的真理性,必须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马克思主义虽然是真理,但它只是主观的

2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