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志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东源县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据《史记·田完世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辩证》等资料所载,周初,帝舜之后妫满被封于陈国(今河南淮阳一带),其后裔有妫完,为避祸而去陈赴齐(都城在临淄博),改姓田(有说妫完被齐桓公封于田国,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田氏)。据《明史》所载,明初辅佐惠帝的大臣黄子澄,因上削藩之策而激怒诸侯,被杀。其子黄子经为避祸改名为田终,迁居今湖北咸宁一带,其后世子孙以田为姓。

田姓发源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先秦时已分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地。汉代,有田姓人迁至今陕西咸阳、河北满城等地。宋代以前,田姓人主要在中国的北部和中部播迁,并开始有迁今福建、广东者。田氏广东始祖田宗符,号梅波,法名千五郎。始居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苏枫林寺侧。出任原程乡县教谕时,居程乡县布心大塘面为故土(后改名嘉应州,今梅州市,住梅县罗衣欧迳村)。

明朝中期,田氏五世祖田福寿由梅县罗衣欧迁河源樟溪,再迁上莞坪石下(二石背)开辟虾公塘居住,福寿公为上莞开基始祖。东源县田氏人口主要居住在上莞镇田屋。田氏郡望:北平郡、雁门郡。

古氏

古氏,中国较老的姓氏,周大王古公亶为古姓始祖,因以前流离迁徙,世次失详,后世特举南北朝尚书令古弼为古姓太始祖。大唐一世祖古六应为南迁始祖。古六应原籍山西河东平阳,后任江西洪州通判,因籍洪州。值世乱避地赣州,由赣州迁粤北南雄宝昌珠玑沙水乡。六世祖古全望于唐天成元年(926年)由宝昌徙于增城县,七世祖古延绶徙梅州。八世祖古成之生于赤溪都,因避乱由梅州复徙增城,后入籍河源定居。九世祖古宗悦,宋皇祐五年(1053年)癸巳进士,复由河源徙居嘉应(今梅州)。十一世祖古董子由嘉应州长乐县(今五华县)浩岭复迁河源县鲤鱼约铁炉乡(今源城区源西新塘村)世居,为河源开基祖。1959年因新丰江水电站建设,原在鲤鱼约等地居住二十六世的古氏后裔多数迁居东源县仙塘。东源县古氏人口分布在仙塘、新港、锡场、双江等处。

叶氏

战国时期,楚大夫沈诸梁因平息叛乱有功,被封在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被人称为叶公。其后裔以邑为氏,为叶氏,奉叶公沈诸梁为叶姓始祖。

传至八十五世叶大经,始居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德祐年(1275年),流寓广东梅县,为梅县叶氏开基祖。其三世孙叶怀美于南宋期间从梅县迁居今康

禾镇若坝;其十世孙叶彦高,于明朝初期徙居今东源县曾田镇;叶大经十一世孙叶康养,于明朝中期从龙川县徙居今东源县三河积良村开基;十二世孙叶时春亦同期徙居东源县回龙滑坑开基;十五世孙叶芪后裔居河源新港、埔前;十六世孙叶承珠由兴宁迁东源县回龙洪溪河洞开基,后裔分居义合镇金星、曲滩;二十一世孙叶秀楷、叶秀槐、叶秀杰由今东源县曾田分迁今源城区上城西门、上城书房井、上廓开基。二十三世孙叶质于明末从永安(今紫金)迁徙今东源县康禾仙坑落居,为仙坑叶氏始祖。东源县叶氏人口主要分布在曾田、船塘(三河)、康禾、漳溪、蓝口、新港等镇。

申氏

申姓得姓历史悠久。据《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史记》等载,商末孤竹国(今河北卢龙一带)君之子伯夷、叔齐的后人,有一部分被封于谢(今河南南阳),建立申国。春初时,申国为楚国所灭,后人以国名为氏,是为申氏。

申姓发源于今河南南阳一带。春秋战国时遍布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河北、江苏等地。西汉时,有申姓人落居广西。隋唐之际,有湖北申姓迁居湖南邵阳、江西信州等地。明初,有申姓迁闽、粤等地。

申碧岩,原籍江苏吴县,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带2个儿子迁往广东嘉应州(现梅州市)程乡、兴宁两县。其后裔迁居今东源锦洞畲坑舡(康禾镇南山)立业,历经280多年。

丘(邱)氏

丘氏远祖吕尚(姜太公),因辅佐周武王灭纣有功,初封于营丘(今山东昌乐县东南),建立齐国,后来齐国迁都临淄,留下一支宗族驻守营丘,留下来的这支就以地为姓,姜太公长子穆公为丘姓始祖。丘氏发迹于山东,晋唐时播迁于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等地。后世遂以“河南”为堂号。北宋末年有裔孙由江西石城迁福建宁化石壁柳村,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丘效锡号三五郎携母避乱由宁化石壁迁上杭县大白城,后世称三五郎为福建开基第一祖。丘从龙于宋元之交由上杭县以乡进士出身,官任惠州府同知,因年老告归,居河源城郭仁里巷卜居,为河源开基始祖。明天启辛酉元年(1621年),后裔从仁里巷分居今东源仙塘木京。丘继龙九世孙福思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迁至河源县青州(今和平县青州乡)开基立业。丘仑(福思孙)于元末明初居今东源船塘三河老虎塘(今富强村)开基。后裔分居船塘镇(三河)流洞、漂湖、嘉村、骆甫,黄沙大寨,灯塔镇英岗。丘继龙裔孙丘源发于明洪武年间,由上杭县迁兴宁县大坪

黄坑开基业,九世孙丘法查于明代由兴宁黄坑移居今东源县黄村小坑围开基业。丘继龙另一支裔孙由连平县忠信徙居今东源县涧头镇,后分居回龙镇、半江镇、锡场镇、蓝口镇等处。东源县丘氏人口分布在仙塘、船塘(含三河、黄沙)、涧头、回龙、半江、锡场、蓝口、柳城、黄村、叶潭等乡镇。

邱姓主源出自丘姓。清雍正时,诏命避孔子名讳(孔子名丘),改丘姓为邱姓。至民国初年,丘逢甲倡议恢复丘姓,今粤、闽一带的邱姓人始有复为丘姓。

冯氏

《书圣》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食采于冯,遂姓冯氏”,自后冯姓子孙散居全国各地。

冯姓发祥于今河南荥阳。三国以前,冯姓族人分布于今山西、山东、陕西、四川和湖北等地,广布于河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冯姓南迁今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宋元时冯姓迁入粤、闽、台等地。元至元二年(1336年),冯天绅任广东省佥宪,奉命征寇,征寇结束,回闽归家,遣子冯祥兆迁居今东源县灯塔镇白礤、冯祥吉迁居今连平县密溪。从一世祖冯祥兆到白礤开基至今600余年,裔孙已发展到二十四世,散居灯塔、黄埔地、下围等地。

明初,冯国胜被朱元璋封为宗国公。因与女婿郑国公发生意见分歧,后被遣归,回家居安徽省凤阳府定远县镇南衙中。其孙冯法猷遂南下,繁衍至20多世,迁居到今东源蓝口冯岗、后又散居到康禾镇黎顺、南山等地。

邝氏

邝氏之始导源于方,远祖姓雷,原于古都长安左侧之冯郡(今陕西省大荔县),是当地之大族。传至八世,雷氏有个族人协助黄帝伐蚩尤有功,册封至河南禹州方山,后代改雷姓方,世代相传。传至唐僖宗时方殷符因有功,官授威王府咨议参军、晋银青光禄大夫、益州防副使兼御史中丞。生7子,其五子方迁英生3子,长子邝询,次子方翔,三子雷朝,居安徽省庐江县延蔓乡。方询因救驾有功,宋皇诰封宣城侯,赐姓邝。邝询,字以平,念三七公,为邝氏太始祖。雷、方、邝同属一根。询第四子名谆字愈平,讳念十三郎为邝氏前始祖。自宋建隆元年(960年),父子迁居宁国府宣城县。邝愈平弱冠登弟,为京城大尹,屡升太子太保、刑部尚书。因言事被排斥,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徙广东南雄乌衣巷,不久徙河源县城定居。后裔分迁今东源县仙塘、船塘(三河)、双江、义合等7个镇。

江氏

传说圣帝手下有个贤臣叫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大禹继位后,又协助执掌国政,为中国上古时著名贤臣。据说大禹临死时曾遗命伯益继位,伯益不任,跑到箕山躲了起来,后由大禹之子启继位。周初,周武王封伯益后裔为江侯(今河北正阳西南)。江侯的子孙以国为姓,并奉伯益为江氏始祖,后裔繁衍各地。

江姓发源于今河南正阳。唐时,江姓人遍布北方。唐初,有江姓人自今河南迁入今福建。北宋年间,江敬忠举家从江西南徙广东博罗石湾,生二子,长子宏远因晚年遭乱离托付妻族刘氏并与子克宽孙超德皆死于外族;次子宏达值乱离之时携子女逃入今东源锡场繁衍生息,东源江氏后人奉宏达之父江敬忠为东源开基祖。后裔分居回龙、船塘镇等地。

刘氏

《刘氏族谱》载:刘氏之先出自帝尧陶唐氏,尧帝第九子,称源明(有曰监明),受封于刘邑(今河北省唐县)。源明以邑为姓,故为刘氏,后世子孙尊称源明为刘姓始祖。汉景帝刘启第八子刘胜被封中山靖王,封邑为彭城郡(今徐州市),后世即以“彭城”为堂号。刘氏自河北播迁于山东、苏北以至大江南北。曹魏咸熙元年(264年)刘永(刘备第二子)东迁洛阳。东晋南迁,刘永裔孙亦迁居江南。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年),刘祥因战乱偕子天锡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为刘氏入闽始祖。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刘开七(生于福建宁化)任潮州府总镇,率兵到兴宁岗背平乱殁于营,葬于该地。后裔为其在兴宁岗背立祠,是为刘氏由闽入粤大始祖。其子广传,官授江西瑞金知县,生14子(巨源、巨湶、巨氵川、巨渊、巨海、巨浪、巨波、巨涟、巨江、巨淮、巨河、巨汉、巨浩、巨深),分14大房,其中七大房在兴宁各处定居,其余子孙分居各省各州县。明、清时期,刘广传的长子巨源、四子巨渊、五子巨海、七子巨波、八子巨涟、十一子巨河的部分后裔,从兴宁、大埔、东莞、博罗、江西等地迁今东源定居。东源刘氏人口主要分布在新港、新回龙、船塘(含黄沙、三河)、上莞、曾田、骆湖、叶潭、康禾、柳城、黄田、义合、蓝口镇等地。

吕氏

传说上古时共工有个侄孙名叫伯夷,被尧任命为礼官,后被封为吕侯,建吕国(在今河南南阳),后代以国为姓,就是吕氏。周武王伐商的主帅姜尚(子牙),因是吕国子孙,所以又称吕尚,奉为吕氏始祖。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