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文学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学前儿童文学基本原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一章 学前儿童文学基本原理

新课导入:

早在2300年前,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孟子就曾有这样两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东汉的经学家赵岐在自己的著作里注解:“幼,犹爱也。爱我之幼,亦爱人之幼。”由此可见。古人早就重视对幼儿的教养工作了。

当今世界,全人类都在瞩目与关心儿童的发展和未来,儿童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成为所有关注中的重中之重。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为儿童精神生命中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以其非凡的艺术品质,令无数儿童深深感动,从中获得良善影响,并且终身难忘,终生受惠。那什么是儿童呢?“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 (由联合国1989年11月20日大会通过。是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认可的国际公约。) 一. 儿童文学与学前儿童文学(幼儿文学)

“儿童文学”这个名词的出现还不到两个世纪,在中国更是晚至五四时期才出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此之前没有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早在远古时代就存在了。恩格斯说:“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我们可以这样说:“有了儿童,也就开始有了儿童文学的历史。”人类为了延续种族的生命,必须抚育子女。在茹毛饮血的阶段,母亲在抚育自己孩子时,常常即兴编唱些催眠曲之类的儿歌,这就是最原始的儿童文学。等婴孩开始懂事,母亲或者族中的长老,就会编些故事给他们听,这类故事可能很简单,也很粗糙,甚至是荒诞无稽的,但毕竟也是儿童文学。那为什么说“儿童文学”这个名词的出现还不到两个世纪,在中国更是晚至五四时期才出现呢?

1

可以说,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人们儿童观(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的确立,儿童的被发现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在儿童没有被发现之前,儿童没有独立的人格,在成人眼里,他们不过是缩小的成人或成人的预备和附庸。所以在儿童没有被发现前,人们不可能有意识地,自觉地为他们创作属于他们的精神食粮。只有儿童被发现,被确认,才有了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可以这样认定,是儿童的被发现催生了儿童文学。所以说“发现儿童”可以说是文化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

1656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世界图解》,显示了深刻的洞察力,标志着人们已充分注意到儿童的接受特点。1762年,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一部在教育史和儿童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爱弥儿》。这部著作的出版,成为人们真正发现儿童、社会儿童观的转变已经彻底完 成的一个标志。从此,儿童文学的艺术自觉和独立进程也加快了。 什么是儿童文学?对于这个问题,陈伯吹老先生(陈伯吹(1906年-1997年)原名陈汝埙,曾用笔名夏雷。上海市宝山区(原江苏省宝山县)人。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教育家。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儿童文学事业,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代宗师,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对中国儿童文学事业做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儿童文学创作、翻译和理论研究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宝贵遗产。著有童话集《一只想飞的猫》,评论集《儿童文学简论》等。1983年创立陈伯吹儿童文学奖,鼓励国内作家参与儿童文学创作,至2007年已是第27届。)有这样一个评价:“用一两句话来说明什么是儿童文学是非常难的”。即使是在人们对儿童文学本质有了较深入探讨的今天,这一问题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从儿童文学的研究历史出发来观照这一命题,对“什么是儿童文学”这一问题可以概括为这样几种观点:

2

本位论:(20世纪20年代中国有人提出)

代表人物有:鲁迅、周作人、郭沫若;朱自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儿童本位论”认为,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其艺术构成都必须以儿童本位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

对“儿童本位论”的评价:

“儿童本位论”对儿童文学概念的揭示,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带着难以避免的理论缺陷和历史局限性。

积极意义——在“五四”时期,这种观点是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的。它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

局限与不足——它强调了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却相对忽视了成人作者的主体性地位;它重视了儿童世界的独立性,却相对忽视了儿童生活与整个社会生活之间所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

今天最强调“儿童本位论”的学者有朱自强教授,见专论《儿童文学:儿童本位的文学》见《儿童文学研究》1997年第一期,收录于朱自强论文集《论儿童文学》之中(观点介绍)

工具论:

作家鲁兵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率先提出了\儿童文学就是教育儿童的文学\的观点,一时之间在儿童文学届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赞同者有之,批驳者有之,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引发了一场关于“儿童文学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学”的大讨论。 ) 作“教育儿童的文学”的演讲,提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这一观点被认为是“工具论”的代表性观点。持这种观点的还有儿童文学作家贺宜。

3

“工具论”认为,儿童文学教育儿童的工具。 至20世纪80年代,工具论的观点被普遍认可,为文艺界和教育界普遍接受,并在一些儿童文学论著、论文中得到阐释。 对“工具论的”评价

从广义上说,这一观点并不错。积极意义在于看到了儿童文学的重要功能——教育功能,其局限在于忽视了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如果不抓住“审美”的角度,如果不深入“艺术”的殿堂,那么,儿童文学与一般的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等又有什么区别呢?

专为论

认为“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对“专为论”的评价:

这种观点肯定了儿童文学的社会职能,肯定了儿童文学是成人针对儿童阅读欣赏的心理需求,年龄特点,注意了创作动机和服务对象,但从儿童文学整体来观照,显出不严密的地方,其所指不能包容全部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少为世人所公认的优秀作品的作者,其创作初衷并非为儿童创作,而是为成人所作,但是由于作品本身富有儿童情趣,充满新奇、快乐和荒诞,情节生动,语言浅近,深受小读者的喜爱,因此也被儿童占为已有,成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例:塞万提斯(1547年-1616年,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3日在马德里逝世。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得知他的《唐·吉诃德》使广大少年儿童“一面看书,一面狂笑”时,十分惊讶,因为对他而言,这部寓意深刻的小说,实在并不是写给孩子们看的。

例:法国童话家夏尔·贝洛的很多童话并不是专门为孩子们所作。著名的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